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与建议

(2022-10-27 09:27:16)
分类: 教师篇

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的素质教育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和学会劳动,并最终要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公民。

一、   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与范围

(一)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指学校为了完成一定阶段学生素质培养目标所规定的任务而进行的一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工作。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我们的受教育者在走向社会较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是更科学的合理的先进的教育。沿袭传统教学,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教学中注重死知识的传授,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平等的地位。教师片面地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减负,减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在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部分中小学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像卸了包袱一样,不再像以前那样认真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生像泄了气一样,学习放松了。

  (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达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教育。在教学中很多教师不愿把过多的精力投入到素质教育中去,原因是要应付每学期的考试排名。这与个人荣誉,职称的评定有直接的关系。这是教育体制不够完善所造成的素质教育下的日趋强化的应试教育的局面。

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就是设计出一个阶段特征明显、连续的素质培养目标体系,这是小学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发展素质的质量标准,是实施素质教育、安排教育教学活动以及评价素质教育工作的基本依据。因此,素质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三)小学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应以促进小学生基本素质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基本素质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及劳动技术素质。同时也应注意发展小学生的个性素质(包括小学生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个性特长和个性潜能),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一个包括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教育的系统结构。智力素质是指感知、思维、概括、识记等方面,属于人的认识活动范畴,它是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要素的有机组合,其智力素质主要包括:(1)知识素质。我国已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于小学最基础的知识,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积极动手、动脑思维,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的知识素质。(2)技能素质。为了人类的生存与社会的发展,无论对个人的生活还是对国家的贡献,每个人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技能素质。小学生通过学习解决在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既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增强了自身的技能素质。(3)能力素质。能力是智力素质的核心内容。人的素质水平的高低,除与知识水平相关外,还与它的思维能力有很大关系(4)思想素质。注意到了对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更应给予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们具备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各种基本素质,具体内容包括身体素质,智力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等。    

二、师资力量不均衡。

基础教育资源在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不均衡配置,以及随之而来不断增大的教育差距,衍生出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均衡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推动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走上均衡之路的关键是在各校间获取均衡,而校际间均衡的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即教师水平及师资配置的均衡。因此中小学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均衡对推动基础教育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实现教育公平的期待,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随着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日益显现。同时,小学教育者年龄层面脱节,年轻的有知识有能力的根本不想到这些穷乡僻壤来任教。教育的接班人紧缺,虽然教师的待遇有所提高,但这对他们仍然缺少吸引力。不能引进“新鲜血液”,教育就无法“更新换代”,素质教育就无法真正实行。

二、 学生认知差大

    在很多的地方的学校,学生们甚至还不知道电脑为何物,或者直到高年级才有资格进入电脑室,而且一星期最多一两节课,那更不用说“多媒体”了。学生的知识面差,见识不广,他们所能知道的一切只能来源于老师的“说”和电视里的“看”,根本不会创造性的看问题,想问题,学生能力水平高低不平。现在孩子多是“留守儿童”,父母一般都在外打工,由爷爷奶奶代为抚养,这种隔代抚养有利也有弊,这样的家庭中的孩子也有更多的问题。老人本来就是受照顾群体,能将自身的生活照顾好已属不易,何况再抚养一个孩子。但他们往往又对现状充满忧虑和责任感,不能将孙子扔下不管。通过近年来隔代抚养现象,暴露出不少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其一,部分老人对孙辈之爱自觉或不自觉地陷入了溺爱、畸形之爱,一切以孩子快乐为标准,不指责孩子的过错,往往导致孩子自私任性、娇生惯养、生活自理能力差。其二,一般来说,老年人一旦担负起抚养孙辈的任务,都小心翼翼,生怕孩子出事,这便人为地限制了孩子的户外活动范围,减少了孩子接触外界的机会,这对于孩子智力的开发、好奇心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 其三,由于祖辈的文化修养、思想行为、行为准则等大多与现代相去甚远,长期与孩子相处,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会给孩子走向未来社会打下“距离”的烙印。在这群孩子的身上实行素质教育,恐怕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三、 家长思想转变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在家长的心目中已经根深蒂固,他们评价学生的好坏唯一的标准就是分数的高低。分数高,学生回到家就是好鱼好肉;分数低,回了家就是“竹笋炒肉”。农村的家长大多认为学生到学校里是来学习的,至于其他的事情都是耽误时间的,是没有任何作用的。所以当要同学们参加各种学校组织的活动时,积极响应的寥寥无几,主要就是家长反对。所以如何转变家长的思想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短时间内不容易解决的问题。

     以下我个人对农村素质教育的一点建议

  (一)转变观念

  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转变哪些观念呢?就是做好三个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由只重智育向“五育”并重全面发展转轨,由单一的升学型办学向综合型办学转轨。作为教育工作者我认为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来转变观念:1.更新学生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了解和研究学生。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理解信任尊重爱护学生。认识到学生的独创性,鼓励学生发挥特长,发展个性。2.更新教师观: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是学生的诊断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生活与心理的辅导者,是评价者和激励者,是学生的管理者,是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同时教师又是一个研究者,是一个不断进取的人。3.更新教学观:教学方式由以讲为主转向合作探究为主.,教学内容由封闭转向开放,教学组织形式由单一时空转向灵活时空,教学手段由黑板粉笔转向多样化综合,教学评价由重结果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要积极地为农村教师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在职或脱产进修,提高学历层次,提升教学水平。精心组织教师进行全面的新课程理论培训,使他们能够认真理解,理会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育观念,改革目标以及相关的政策措施和各学科课程标准的解读。精心组织农村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让教师定期分批到城镇学校“拜师学艺”,由专家引领,促进专业成长。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教师在师德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和总结,不断的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加强对教师师德的考评,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核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教学态度和育人效果等。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环境

  民主和谐的环境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托拉斯认为,创造教学的核心目的就在于创造一种“易起反应”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应是民主和谐的,激励创新的环境。倡导人本主义,解放学生的创造力。传统的教育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找不到自由的空间。而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就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正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教育要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能够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统一。农村教育是为三农问题服务,是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基础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且任务艰巨。新课程的改革要寻找一条适合道路,着眼于学生,着力于农村。倾我们的力量来共同关注素质教育,关注教育的发展和建设。

综上所述,实行素质教育还有许多需要考虑的问题,而推行素质教育又是我们势在必行的,这中间的矛盾该如何解决呢?(昆明经开区施仙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晚秋追梦诗
后一篇:阳光下成长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