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绿色的旋律

(2022-10-06 08:55:36)
分类: 教师篇

一、  在小学实施“绿色教育”迫在眉睫

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当前,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之一。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教育,我国政府也已经把它列入中国“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如何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教育承担着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培养一代劳动者的任务。中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将是环境遭受破坏的最大受害者,又是生态环境改善的最大受益者。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他们未来的生存空间。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幼稚、单纯、可塑性大,是非观念方向的影响及形成将伴随终生;而他们对环境的认识,将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中小学生实施绿色教育,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许多国家在中小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环境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环境意识,懂得基本环境知识,能采取适宜行为保护环境,力争与环境和谐相处的地球公民”。我国教育大纲也明确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许多学校也采取了“课堂渗透、广泛宣传、群体参与、具体实践”的教育形式,将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普及知识与提高能力相结合,使绿色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综观现状,我国目前实施环境教育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单独设立环境教育课程;二是在学校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三是通过一些综合主题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环境教育。但是由于许多学校条件受限制,没有开设独立的环境教育课,开展的活动较为单一,因此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境教育是基本的途径和渠道。

 二、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环境的主阵地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学科,其意义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受到一定的思想熏陶。小学语文教学是进行环境教育的主阵地,其主要原因在于:

1、从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来看:它是基础教育中一门重要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决定语文学科在环境教育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

2、从小学语文教学要求来看:随着素质教育目标的确立,小学语文教学要求也越来越全面,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学形式,如:词语、句子、文章结构、文学形式,还要掌握一定的语文能力,如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能力,还有主要一点是要从语言文字中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质及习惯的熏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学生提供以环境教育主题为主的教材,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获得语文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或环境道德的感染和影响,这是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3、从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来看:小学语文新课程教材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编入了不少有关环保题材的课文,有歌颂大自然的,有讴歌人与自然的,有敲响警钟,发出警报的,还有的安排了有关环保活动的。这样的编排,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1、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许多有关环境教育方面的文章,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的放矢,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从而达到环保教育的目的。

1)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自然环境是人类劳作、生息、繁衍的空间。晴朗的天空、缤纷的四季、峻峭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肥沃的原野、广阔的草原、芬芳的花草、壮观的长城、雅致的公园等,这些景观流入到文章中,成为我们进行环境教育的好题材。如《家》、《江南》、《海底世界》、《颐和园》《长城和运河》《荷花》等这些文章不但使学生得到了美的享受,更使学生产生了护美的欲望。对于这类课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走进如诗如画的大自然,通过优美的朗读,将语言文字所描绘内容转化为具体、鲜明、生动的画面,获得美的体验,从而激发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如《荷花》一文,教学时,通过用图片、多媒体等方法展示荷花、荷叶的各种优美姿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感受大自然真是个了不起的大画家,从而激发了学生保护大自然的欲望。

2)讴歌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与自然界其他生物物种共同生活在地球,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同样也是大自然的家,人与自然应该建立一种相互协调、和谐相处的关系。如《小站》《白杨》《北大荒的秋天》《鸟的天堂》《雪地里的小画家》等。对于这类课文,从课文内容出发,以周围的事物为例,同样借助各种教学手段,通过品味重点词句,对重点语句进行分析,体会作者的思想、观点。如《鸟的天堂》一文,通过作者两次经过大榕树所看到的不同景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进行环保教育。

 3)敲响环保警钟,呼唤环境保护。地球本来是美丽的,但由于人类的破坏,现在已经千疮百孔了,大自然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因此,作为地球上的任何一员,我们都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如《只有一个地球》《黄河》《地球的哭诉》《狼和鹿》等,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应该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危机感。如《只有一个地球》,通过大量的说明举例,证明如果地球被毁了,我们将别无去处。我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行动起来,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活动深化

虽然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已蕴涵了相当数据的环境教育内容,但深度和广度还远远达不到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的目的。如数量、体裁、涉及的环境问题等都非常不够。以体载为例,揭示环境问题,不一定非说明文不可;儿童非常喜爱的文学体载,如故事、图画等,也可以用来反映环境问题;故事或连环画可以通过现实的或虚构的情节向学生揭示环境的变化过程,通过生动的语言或平面图象向学生展示各种非人生命体或非生命体由于人类活动而受到的冲击(包括生活条件和心理感受的变化),激发学生对遭受破坏的事物的同情情感,使他们能理解和关注人类以外的环境事物,感受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迫切性和重要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必要在课本之外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使教学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 (1)信息收集和处理活动。让学生搜集一些以环境问题为内容的视听材料,如广播录音、影视录像、书籍、图表、新闻报道等,让学生围绕这些材料进行课内外的听说读写训练。如让学生就这些材料所反映的环境知识展开讨论;根据自己从自然或社会课中了解到的环境知识,编写故事、讲故事,写读后感等。记叙自己或他人的环境行为;记叙自己参加的环境调查或环境保护活动,等等。(2)参观考察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污水处理厂和一些环保部门,(3)环境和资源日纪念活动。每逢“312植树节”、“322世界节水日”、“4.22地球日”、“65世界环境日”等环保日和资源日,组织有关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写建议书、倡议书、节水方案设计、保护动物公益广告语设计、青少年保护动物观点调查环保主题对会、环保夏令营等。(4)开展环保社会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环境调查,调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对垃圾分类等环境问题的看法等。(5)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如手抄报比赛、环保文章比赛、演讲比赛、方案设计比赛、环保绘画比赛等。这些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加深他们对文体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环境意识状况,引导学生实践积极的环境行为,并对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带来一些积极影响。,更重要的是一次次深刻的环保教育过程,可以从深层面震撼学生的思想,触动他们的心灵,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从内心发出主体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和社会责任感。

当然,我们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要讲求“度”,在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时要讲求“准”。像“着物物不知”的春风,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透宜细水长流,忌瓢泼大雨式,简单化、形式化、庸俗化。(昆明官渡区黄登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重阳绝句四首
后一篇:致祖国母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