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实践后有感

(2022-10-05 07:39:39)
分类: 教师篇

新《课标》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基于这一理念,我设计并实施了教学,反思本课,有如下启示: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与实施要以学生为本。

该如何确定并组织实施教学目标呢?我想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教学本课前,学生已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倍数与因数等相关知识。这些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我认真钻研教材后认识到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建立在分数的大小相等这一知识的基础上,以学生熟悉的折纸涂色活动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发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此,这节课把目标定位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的过程,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内容看似简单,但要使学生真真切切的理解仍需精心设计。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教师通过讲故事教学,由妈妈分糖巧设悬念,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折纸涂色活动中引出 实践后有感 = 实践后有感 = 实践后有感 ,引发学生感知有些分数,分子、分母不同,但分数的大小却相等,本环节故事性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整节课活泼生动。接着组织学生观察、小组讨论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变与不变”、“极限”等数学思想方法,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求知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举例验证等活动,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引发学生思考,感受“同时”、“相同”、“0除外”等关键词的意义。接着通过填空、我当小法官、解决实际问题、游戏等设计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的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练习中注重突出分数基本性质中的关键词的作用,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说分数是如何变化而引起分数的大小不变,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规范性语言的训练。练习还安排了游戏,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态下对所学知识得到巩固。使学生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要突出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过程与结论的有效结合,更要在整个过程中关注人。

新课标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体验。在教学中,我特别注重过程与结论的有效结合,关注学生的情感状态。我知道教学过程不是无视结论的过场。因此通过操作、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分数大小相等并不意味着分子和分母就相等这一与整数的区别,通过观察、讨论、分析验证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结论。

有时,我会想作为一名教师,一节课上完后若是将纯纯的知识除去,我们在学生的心里还应该留下点什么呢?于是,我想到了人。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是怎样投入了情感,怎样付出了努力。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知者。教学的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伴随着知识的获取,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这一切必须为我们教师所关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以教师热切的情感关注着,努力着。

我执教的整个过程中,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因此学生情绪高涨,思维活跃。从学生对分子分母不同是否相等的质疑到完全的认可;从学生在被推选参加游戏时的自信的表情,我知道学生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兴趣参与的,课程不只是知识,而是体验。课堂上学生受思维习惯影响只观察到同时乘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倒着观察又发现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学生因为到底同时除以几分数的大小才不变而疑惑时,教师及时根据除法的各部分关系带领学生找到解决的方法;课堂上出现了真实的问题,教师真诚地与学生交流,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学生情感体验,理解和尊重学生的不同看法。我觉得没有问题的教学充满问题;充满问题的教学,没有问题。

三、 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

为了能上好这节课,我在课前对自己提出了种种设疑。比如:怎样才能使学生对性质感受、理解透彻等等。作为教师,这都应该在课前弄清楚,想明白。于是,我查阅资料、事先准备。虽然也懂得一些制作和使用课件的知识,但真正应用课件上课,次数不多。这次上课,对于我是一次锻炼和提高的机会,并从中学到了许多知识。

当然,本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静静反思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教学时间调控不好。我觉得游戏活动超时几分钟的原因在于:(1)小组合作前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有三个小组的学生在平均分纸条时采用的是用尺子来量,而教师所给的纸条并不容易均分,导致等待时间长;我想,若是教师在动手前先询问学生的想法,要求用对折的方法合作会更有效;(2)规律的得出,功夫做得不足。由于在引导学生归纳规律时用完整而简洁的语言叙述变换过程做得不到位,导致练习中表达不简洁,教师讲得也过详细而耽搁了时间。我觉得应在引导学生归纳规律时再多用两分钟,也许后面会省出几分钟来。

2、教学中,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还不到位,学生思维的碰撞不够激烈。在教师组织学生举例验证规律时,采用的是先出示图说出分数再看它是否具有这一规律,上下来感觉平铺直叙。我想若是先出示 实践后有感 实践后有感 实践后有感   这三个分数,再用规律两两验证,最后再用图来说明分数的大小仍然相等,这样对于学生的思维会是一个较大的提升。但正是这样,让我真切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也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努力方向。

这些都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更新观念,不机械执行教案,关注真实发展,立足现场思路,发挥教学机智。

总之,新课程实施后,给我们带来了许许多多鲜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然而理念毕竟还只停留在意识中,更重要的是用全新的理念来指导我们的教学行为,用我们深深的情,浓浓的爱,唤起学生的情和爱,用我们的教学行为来缩小这种差距,需要我们真真切切地去实践。(昆明晋宁区张丽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激励快乐成长
后一篇:重阳抒怀词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