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预习
(2022-09-12 07:48:15)分类: 教师篇 |
一、学生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教会学生预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众所周知,预习就是预先学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复习有关已学习过的知识、自学有关新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习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学生学会学习的开始,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习效果影响很大。一位优秀的高中生说:“预习是合理的‘抢跑’,一开始就‘抢跑’领先,争取了主动,当然容易取胜。”也有的学生认为,当按照老师的要求提前进行了预习后,在课堂上就会对学习内容没有多少兴趣,即使能比别的同学多发言,自己也不觉得“光荣”。因此,教会、引导好学生课前预习,就是教师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了。
二、预习是学习的开始
新课程要求课堂上教师的作用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怎么样才能使主体发挥好作用, 让学习效率提高呢?我们都知道,教是为了不教,学校学习毕竟只是一个人一生中的一小段历程,学生在广阔社会中不断成长,最终要靠他们自己去学习。我们可以说,学习能力是从预习开始的。
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温故而知新”中的“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知识,“新”是指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尝试。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能否把握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洞察新内容隐含的思想方法等,并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检验或矫正,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预习
1、预习要有重点,要有针对性。
教师应事先挑选重要的知识点,设定预习范围,并指出引导学生预习的问题。如在《离子反应》上课前,我要求学生对初中化学第十单元课题1《酸和碱》中《常见的酸和碱》、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中课题1《生活中常见的盐》进行复习并作出复习记录,认真抽查复习情况,在《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教学中,由于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过复习,新课中涉及到的旧知识不再成为“拦路虎”,从而使得新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并收到较好的效果,也让学生感到了预习的好处。
又如在《钠的重要化合物》课前,我请学生预习初中接触过的金属氧化物(如CaO)与H2O作用的情况、过量CO2与Ca(OH)2作用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新课中涉及的Na2O与H2O作用的情况和CO2与Na2CO3作用的情况学生均可以熟练地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来。
在《糖类》教学前,我要求学生对已学过的《烃的含氧衍生物》中《醇》、《醛》的内容进行复习,要求学生重点复习醇、醛官能团-OH、-CHO的性质,在此基础上,根据单糖代表物葡萄糖为多羟基醛的结构特点,将其性质与-OH、-CHO两种官能团性质联系就可以轻松解决,既让学生巩固了醇、醛相关知识,又使得葡萄糖性质的教学不过多与已学知识重复,避免了“穿新鞋走老路”,也可以让学生感到预习的作用。
2、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
学生都曾尝试过课前预习,但简单的布置课前预习仅仅是了解下一节上课的内容,比较消极、被动,不知怎么看,到底要看什么?久而久之学生不仅感觉疲劳,而且还容易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在布置预习内容前精心设置问题情景,并且施以必要的辅导,以提高预习的质量。通过对学生的访谈看出:绝大部分学生更喜欢老师提供预习案(包括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觉得老师的学案知识点条理清晰,老师在预习案中设置的问题能引发自己更多的思考,能帮助自己预习起来更轻松,更好的把握重难点,效率更高。
例如:学习《物质的分离和提纯》课前设计了以下预习问题: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有哪些?
化学实验过程中意外事故应如何处理?
混合物分离和提纯的常用方法及适用范围。
除去可溶性杂质的实验原理。
提出驱动性问题的时候,一般要符合学生的实际,也就是说应该和学生先前的知识、经验、技能、还有他的认知水平尽可能相一致。尽量考虑到下列一些要素:
第一,建立在这些基础之上,然后要在学生新旧知识结合点上进行创设问题情境,这个时候是最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
第二,它的思维容量要大,要有一定的开放程度;
第三,虽然很开放,但是设问应该是明确的,这样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才能够比较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比较有效的完成预习;
第四,要尽可能为全体学生创设适宜的自学问题,按照全体学生的认知情况,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有一定梯度,利于自学,使学习程度好的学生能获得更大的信息量,提高更快,特别要使学习差的学生有自学的依据,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和基本的能力后,
本人在教育实践中要求学生在课前作好预习并解决所提问题外,还要求学生学习提出问题。为了促进学生作好预习,可要求每个学生把预习所碰到的问题(如果没有问题的,可以回答老师所提问题),写在作业本上上课前交上来作为平时成绩。对于学生所提的问题,老师在作业本上简单的给以提示,对于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可以拿到课堂上给大家讨论。
例如: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制作Fe(OH)3胶体时要用蒸馏水,而不用自来水?能不能用自来水代替?为什么?等等。
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其预习报告的质量有很大提高,从一开始只是罗列书上的知识点,到能思考其中的重点内容,直到后来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这样的转变看得出预习质量的提高。
通过新教材培训和教学实践,我深深的感受到学生只有在上课前做好预习,课堂上才能更热情地参与,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真正做到会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更为以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打下基础!因此,从高一起始年级起就应该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预习能力,只有当学生真正会预习了,他们才可能真正做好自主学习,才会用心的去体会这个世界,才会在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