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实践结合
(2022-07-31 08:45:11)分类: 研训篇 |
云南大学的一位教授到我校做了一次公益讲座,主题是“读千古美文 做少年君子”。他谈到: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典作品,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听了以后,很受启发。联系自己多年从事教育的经验,我决定在本班学生中有计划地开展古文诵读活动:
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字经》
三年级:诵读《唐诗宋词》
四年级:诵读《论语》
五年级:诵读《大学·中庸》
六年级:诵读《道德经》
我们现在的很多家长是懂得教育的,当我把自己的诵读意图告诉他们时,得到了他们积极地响应。家长们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就应用中国传统蒙学中的儿歌、古诗对孩子进行了语言训练;这些古诗美文韵味十足,琅琅上口,便于孩子记忆,因而不少孩子在进入小学之前,就会背诵定量的儿歌、童谣,积累了简单的中国古典诗词……
有了这种良好的基础,我班的“古文诵读”活动开展得较为顺利(除了三年级时我因生产休假诵读篇目发生了更改)。每天10分钟晨读,课前2分钟和每周四古诗文活动课给学生诵读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除了规定的诵读书目外,我还结合语文课让学生接触一些相关的中国古典文学,例如:唐诗宋词、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四大名著之《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文言文)……六年的经典诵读,让孩子们走出学校时,都能熟练诵出这些千古美文,并从中受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熏陶,懂得做人、做事的道理。
下面,我就自己在实践中的一些做法来谈谈:如何将经典诵读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一、与现有教材相结合。
在课程学习中,特别是在语文的学习中,经常能涉及到许多古诗文的知识。有些是直接的学习,例如唐诗宋词的学习;有些是根据古诗文改编的故事,可以相机学习其经典美文。例如本学期,我所教授的二年级课文——苏教版的《木兰从军》,就是根据北朝民歌《木兰辞》改编的。我在备课时,就有意识地将《木兰辞》与《木兰从军》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既学习课文,又赏析经典美文;由于有了课文介绍为基础,两相印证,学生很快理解了《木兰辞》的内容,并开始尝试背诵。本堂课结束时,已有个别学生能基本背诵,大部份学生在有提醒的情况下能够背诵,潜力生能够零碎地背诵里面容易记忆的部份。(链接:《木兰从军》课堂实录片断E:\木兰从军.MP4)
实践证明:国学经典诵读,可以作为现有语文教材的补充材料;如果与现有教材相结合,就更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与家庭辅导相结合
学校给孩子提供了优越的诵读环境,但只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学生能自由支配的时间更多是在家庭中。如果能充分调动家长,使孩子在家里也能够花时间进行国学美文诵读,必然能进一步提高孩子的国学素养,使他们有更多的收获。另外,如果家长能够也投入到国学经典美文的诵读中来,我们就能创造一个书香型的学习家庭,这对孩子的学习将是多么大的促进。因此,我们要想尽一切办法,把学生的整个家庭调动起来。
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吗?下面我们来借鉴一些好的案例:
任务推动,示范为法,比赛为促。学期初,召开家长座谈会,明确本学期的诵读内容及要求;点明要旨,布置背诵的内容,编制成表格。不限时间,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如果家长会,那么家长做背诵示范,孩子学;如果孩子会,那么孩子做背诵示范,家长学;如果家长孩子都不会,那就一起比赛,看谁能早背下来。家庭经典诵读背诵的情况将记录在表格上,纳入“六一”节好家长的评选条件之中。经过这样的推动,很多家庭都投入到经典美文的学习中,营造了浓厚的诵读氛围,不但孩子有促进,家长也有提升。很多家长在和孩子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亲子学习的乐趣,体验了孩子学习的感觉,和孩子产生了共鸣,更为有效地促进了国学经典美文的学习。
三、与即时情景相结合
如果教师是一位经典诵读推行的有心人,那么,他一定会非常注意在与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懂得与情景相结合,让学生感悟经典诗文,积累优美诗篇。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经典美文的理解感悟能力,而且记忆效果比钉子钉在墙壁上还要牢固。假如教师的积累也很丰富,善于利用此法,那么,一定能使学生诵读的质与量大为提升。
吃饭时,走路时,上学时,放学时,春游时,下雨时,雾起时……我们的古人在创作诗文的时候,内涵本来就很丰富,涵盖的时间和地点、情景都非常的广泛。在某个情景里,我们会不经意地吟诵起某一首古诗或名段。春游,郊外景色很美,教师随口念起“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扬柳醉春烟……”,学生居然能记个八九不离十。以致于后来,课文中出现这首古诗时,老师都不用教,学生就学会背会了。
还有一次庆“六一”演出,学生弹琵琶,旋律很美,老师在念:“曹曹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学生一下子就能听出老师在形容琴声,并追问此句出自何处。后来,这学生凭着兴趣,很快就把《琵琶行》背诵出来了。
雨下的时候,念一段“空山新雨后”;风吹得时候,念一段“解落三秋叶”;日落的时候,念一段“夕阳无限好”;月起时候,念一段“举杯邀明月”……试想,这样的氛围,学生对中国古代的经典美文能不感兴趣吗?短短的瞬间,学生不就积累了吗?何须占用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呢?——怪道孔老夫子最喜欢这样的“游学”方式了!
四、与学生兴趣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围绕着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再为经典的积累来做点文章。这里要分开两点来谈。
首先是培养学生对经典诗文的兴趣,其次结合学生其他兴趣来学习经典诗文。关于第一点,我们在前面阐述过,老师在这一点上所做的工作非常的多,就不再赘言。而结合学生的其他兴趣来学习经典,这种做法有点泛。因为学生的兴趣指向是很广的。每个孩子的兴趣可能都不一样。我们只能说,尽量地了解孩子,如果可以把学生的其他兴趣都能与经典相结合,那么,学生的发展更立体和全面。
我们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实践:有的学生喜欢画画,我们把画和诗歌结合起来——为画配上诗或者学了诗之后用画画出来;有的学生喜欢唱歌,我们让学生聆听古诗文配乐而成的歌曲(如《但愿人长久》),还可以套用曲谱大胆进行创作(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怎渡?怎渡?怎渡?惊起一滩鸥鹭……)
有的学生喜欢舞蹈,我们让学生欣赏与古诗文相关的舞蹈;有的学生以自己的朗诵特长为傲,我们创造机会让学生展示经典诗文的朗诵……
五、与社会实践结合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国学经典的诵读,让我们深深懂得了“经书立人,国学立品”的道理。在朗朗的诵读声中,我们感受着中华千古美文的神韵,接受着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它融入我们的血液,内化为我们的道德情感。我们懂得:只有“知行合一”,将诵读经典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我们才是一个真正读懂经典的人。
如果教师是一位经典诵读推行的有心人,那么,他一定会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受到教育,真正将国学经典中的中华义理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在实践中修身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