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到问题点
(2022-07-21 07:57:43)| 分类: 研训篇 |
上课就必然离不开问题,而教师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教参上的观点,教师依据这些观点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启发、诱导,直到学生回答出那个既定的答案为止。而更多的是课堂呈现“问答式”教学。这种“问答式”课堂,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再加上问题又多是一些“简单化、封闭式、填空式”的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热闹非凡、唯独少了必须的思维冲突和思维训练。一部分教师课堂问题一提出,尖子生答对了,大部分学生还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问题就过去了,参与学习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是“旁观者”。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建立眼中有学生的意识。“激”问题点,首先看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不是通过在“备”学生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精心设计。
这一阶段,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问题设计。
2、用主问题教学方法带动全文的学习。它的本质特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一主问题激活课堂。其优势是避免课堂教学环节的松散繁杂,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确保教学的高效率。
我在执教《孔乙己》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有姓名,你们每个学生也有姓名。那么昨天你们预习《孔乙己》这一课,讲述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你们有没有找到他叫什么?
生(齐声):叫孔乙己。
(“不对,孔乙已是别人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中替他取的一个绰号,他的真实姓名找不到”一位学生大声纠正。)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仔细。大家只知道孔乙己的绰号,却不知道他的爹妈给他取得名字,这说明了什么?
生1:说明大家不关心他。
生2:说明大家瞧不起他。
生3:说明他地位低。
《孔乙己》一文的惯教套路:介绍背景——介绍作者及写作缘由——把握课文意图——解词译句——课文朗读——等等。课堂冰冷冷,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激情。而案例开堂的主问题直奔课文的实质——地位低下,姓名无人知晓,别人瞧不起他,这是分析问题,理解世态炎凉的很好的抓手。我从真实姓名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领悟,进而理解作品主旨。
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能把课堂上一个个教学环节或“板块”缝合成一个整体。它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产物。它是教师研读教材后的高度提炼、概况的结果,也是解读学生、研究教法的成果。
第二、“主问题”的提出顺序具有科学性,可以结构课堂教学环节或自然地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
第三、“主问题”具有生发性,又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她会很在乎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会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教师会欣喜的在学生“亮点”处“跟进”;会在学生“尴尬”时“跟进”;会在学生“冷场”中“跟进”;会在学生“错误”时“跟进”,跟进的过程是促进问题的解决过程。(昆明西山区高玲)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