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激到问题点

(2022-07-21 07:57:43)
分类: 研训篇

上课就必然离不开问题,而教师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教参上的观点,教师依据这些观点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就不厌其烦地启发、诱导,直到学生回答出那个既定的答案为止。而更多的是课堂呈现“问答式”教学这种“问答式”课堂,教师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像连珠炮似的,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再加上问题又多是一些“简单化、封闭式、填空式”的问题,“是不是”、“对不对”…学生的回答整齐划一、热闹非凡、唯独少了必须的思维冲突和思维训练。一部分教师课堂问题一提出,尖子生答对了,大部分学生还没弄清是怎么一回事问题就过去了,参与学习的只是少数大多数是“旁观者”。

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建立眼中有学生的意识。“激”问题点,首先看教师设计的问题是不是通过在“备”学生的基础上深入思考,精心设计。

这一阶段,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问题设计。

 1、用追踪法设计问题以达到启思的高度。 采用追踪的方法将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成能激发促使学生思考的问题形式,在课堂上“设疑——点拨——释疑”,层层推进,揣摩语中之情,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启发学生思考,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老师在让学生阅读古典名著《水浒》的时候,分阶段设计了如下问题:第一阶段,读《水浒》,找出一个最喜欢的人物并作简要点评。交流时学生一个个胸有成竹,口若悬河。老师在欣慰的同时担心同学们只是迷恋情节而崇尚打斗,于是中止学生发言,播放了《好汉歌》,并出示了歌词,问:“梁山好汉崇尚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书中哪些打斗场面符合这样的标准?”学生讨论翻阅,很快找到了答案,老师又问:“有没有不该出手偏出手的情况呢?”这是第二阶段的作业,一周后交流学生脸上明显多了些凝重,感觉其中一些事简直就是伤天害理。第三阶段:《水浒》是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作品,可是真正算得上农民的只有三人,被逼上梁山的也只是极少的一部分,更多的都是主动造反,怎么理解?(按好汉的出身分类,必要时请教历史和政治老师)一周后交流,学生的目光沉静而澄澈,没有了最初那种躁动的热切,老师设计的问题不仅让学生读懂了《水浒》,更可贵的是教给了学生读经典的方法。学生会一生受益的。好老师就应该把金钥匙交给学生。

2、用主问题教学方法带动全文的学习。它的本质特点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由此一主问题激活课堂。其优势是避免课堂教学环节的松散繁杂,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确保教学的高效率。

我在执教《孔乙己》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老师有姓名,你们每个学生也有姓名。那么昨天你们预习《孔乙己》这一课,讲述孔乙己悲惨的一生,你们有没有找到他叫什么?

生(齐声):叫孔乙己。

不对,孔乙已是别人从描红纸上大人孔乙己中替他取的一个绰号,他的真实姓名找不到一位学生大声纠正。)

师:这位同学读的很仔细。大家只知道孔乙己的绰号,却不知道他的爹妈给他取得名字,这说明了什么?

1:说明大家不关心他。

2:说明大家瞧不起他。

3:说明他地位低。

《孔乙己》一文的惯教套路:介绍背景——介绍作者及写作缘由——把握课文意图——解词译句——课文朗读——等等。课堂冰冷冷,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学习激情。而案例开堂的主问题直奔课文的实质——地位低下,姓名无人知晓,别人瞧不起他,这是分析问题,理解世态炎凉的很好的抓手。我从真实姓名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自然领悟,进而理解作品主旨。

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能把课堂上一个个教学环节或“板块”缝合成一个整体。它至少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主问题”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产物。它是教师研读教材后的高度提炼、概况的结果,也是解读学生、研究教法的成果。

第二、“主问题”的提出顺序具有科学性,可以结构课堂教学环节或自然地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中。

第三、“主问题”具有生发性,又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主问题的优化设计,其终极目标是促进自主学习,遵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

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学生”的教师,她会很在乎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会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教师会欣喜的在学生“亮点”处“跟进”;会在学生“尴尬”时“跟进”;会在学生“冷场”中“跟进”;在学生“错误”时“跟进”,跟进的过程是促进问题的解决过程。(昆明西山区高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班上的那些事
后一篇:致敬可敬的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