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有效运用
(2022-07-15 22:03:12)分类: 教师篇 |
初中历史教材向学生介绍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初中生刚处于理性思维的起步阶段,加之经验还不足,不一定能够体验出相应的历史图景,导致对历史事件的了解也不全面,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教材就显得比较抽象,因此实际教学当中需要加入一些历史图片,让文字和历史图片相辅相成,知识与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让学生能够最直观最全面地感知历史、了解历史,解决问题。如果只知道事情发生的文字资料,却未曾见识到历史图景,就会容易造成学生对历史事件似是而非的理解,产生“隔着衣服抓痒”的模糊效应,这也是与新课程理念提倡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有机结合”的要求不相符合的。
教师在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依据自己的教学需要,适当地加入一些图片,以实现感性与理性相结合、文字与图片相补充、直观与抽象相配合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感知、观察、综合、比较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历史图片包括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等,恰当的用好它们在历史教学中往往会产生“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一、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必须激发其求知的兴趣,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教学质量,老师首先应该注重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图片为达到这一目标提供了很好的作用。
例1:在学习《慕尼黑阴谋》时,先展示图一这幅图片,结合此图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自学讨论:图一中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被割给那个国家?是哪些国家在操作这事件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么样?这一环一环的设问激发学生对“慕尼黑阴谋”的求知欲望,在图中看到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大蛋糕’在几把快刀的齐割下苏台德即将被谁割走?学生快速的阅读教材后得知是被割给德国。紧接着想知道几把快刀代表的操纵国家是哪些?急切阅读教材后得知是英、法等国。英法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在讨论后得知:是英法想要把牺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的祸水东引向苏联。最终如英法的意愿了吗?学生一阵激烈的讨论后得知:法西斯势力膨胀,军事工业迅速发展;许多国家成为绥靖政策的牺牲品,被法西斯国家侵略或兼并;绥靖政策同时使英法放松了警惕,导致二战开始后准备不足。最终得出结论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图片的巧妙暗示把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来,通过此图和环环相扣的提问,学生知道了无耻、强行割占苏台德的是哪个国家,是哪些西方国家纵容哪个国家,达到什么目的,什么是慕尼黑阴谋,层层剥壳理解绥靖政策含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实时引导,达到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主动的良好效果。
2、有助于学生感知历史,增加对历史的体验。心理学家认为,初中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初中学生已开始按教学和实践任务的要求,持续地感知,不但能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而且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和本质特征。由于历史学科的不能重演的特点,即使教材从多方面归纳也不直观,因此要更直观的体验历史,只能借助图片来进行,直至形成历史图景。
例2:八年级历史上册《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严重失误》这一课中“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错误表现 ——“浮夸风”这一内容时,用图二、图三历史图片就比单纯文字效果好。结合图二附上的打油诗“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结合图三附上的顺口溜“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能一目了然深刻感受到“浮夸风”的不切实际之处,从而直观体验到“浮夸风”是脱离实际、盲目求快求高导致挫伤农民生产热情,破坏生产和生活的错误做法。
例3:在学商朝青铜器时,我充分利用图四——四羊方尊图片,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听教师介绍四羊方尊工艺构造特点 :
四羊方尊器呈方形,每边边长为52.4厘米,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四角各塑一羊,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方尊四面正中,各有一双角龙首探出。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掩盖合范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现藏于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
这就是四羊方尊所表现出设计的精妙、技艺的精湛。文字与图片结合获取直观信息,由此件青铜器代表作了解商朝青铜器铸造的高超之处,叹服古人的高超构思和技艺,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自豪之情植根心灵,从而实现了历史的思想教育作用。类似的适合思想教育的图片还有很多,都需要教师好好使用。
介绍了历史图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图片不是越多越好,怎样用好历史图片呢?
二、历史图片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
1、依据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历史图片。历史图片很丰富,而我们在教学中时间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图片都当作教学重点来讲、难点来突破,应依据每节课的内容来组织相关历史图片进行教学。
例4:在学习《新中国的七十年代外交成就》我通常以《乔的笑》、《尼克松访华》这两幅历史图片来体现。《乔的笑》是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这一重大外交成就见证,是中国外交工作一次重大突破,是国际反华势力阻挠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恢复合法席位的图谋的彻底破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返联合国。这项成就促成了《尼克松访华》这事顺利进行。《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又促成其他外交成就。这时期外交成就取得大多是这两项外交成就的促成,是七十年代外交成就的重点。如果贪多就有可能完不成教学任务或者冲淡主题,影响教学重点,达不到七十年代“外交突破”这一重点突出的教学效果。
例5:在教学《中美日三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外交关系》时,做如下设计:选择下面五则材料和一幅图片,结合材料和图片,梳理出中美日三国外交关系的过去、现在,得出未来的最佳的相处关系。
材料一
由本则材料先解决:华盛顿会议上集中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间的矛盾与斗争?这次会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严重后果?
材料二
由本则材料再解决:中美等国共同签署了什么宣言?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哪个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在反法西斯力量的共同打击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哪个军事集团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三、四两材料解决:材料反映出中美关系发生怎样的变化?中美关系的改变对中日关系有何直接影响?
材料五
综合以上五则材料最终解决:放眼未来,你设想中美日三国应构建一种怎样的外交关系?
材料二中:二战期间中美等国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形成统一战线,中美关系由敌变友,并与其它反法西斯力量的合作共同打败包括日本在内的轴心国军事集团。此时中美是友,中美敌视日本。
材料三中:二战结束后美国重又敌视中国,美日则为友。
材料四中:中美关系在尼克松访华后由敌视到开始走向缓和,促进中日邦交正常化。
五则材料用史实说明了:大国之间应结束对抗,加强互信,建立合作共赢的外交关系。
这里《中日美外交关系专题》教学是以文字材料为主,历史图片为辅来处理的,学生紧扣文字材料,认真阅读、分析、归纳作出回答,仅有的一幅图片反映中美关系的缓和,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理清中美日外交关系的敌友变化,并导出中美日最佳的外交关系是结束对抗,加强互信,合作共赢。像这类用文字材料能解决的史论教学问题,便可少用历史图片、精用历史图片,以文字材料为主,使历史图片达到画龙点睛和“催化剂”的作用。
例6:在教学《新中国五十、七十年代的外交成就》时做了这样的设计:“下面是三幅图片和图片展解说词,请你将解说词填写完整。”
这个教学例案中历史图片选了三幅,文字材料选三句,结合历史图片在三句文字留出的横线空白填入恰当的历史人物、原则、方针、地点、文件等,这例教学是要提高学生观察图片能力即辨析文字与历史图片联系能力、历史图片和历史事件的联系能力,在准确判断、联系和对比后准确填写。这样的教学,文字与历史图片密不可分,既要看懂图片,还要读懂文字,才能正确填写,就应图片与文字并用,才能很好完成用历史图片解决历史知识应用的教学,论从图出。
例7、二战是重要的考点,知识点较多,为了有效完成掌握知识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教学,我做了这样设计:看历史图片做选择。
此题用意是要求学生牢牢掌握二战的相关知识点后,读懂每幅图的历史背景,图A是一战中凡尔登战役的战地凡尔登受炮火毁坏的图片;图B是二战中受迫害的犹太小女孩安妮的照片;图C是二战在欧洲结束战争的标志事件:德国签署投降书;图D是二战即将胜利时,为维护战后和平,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这样应用已知的二战知识,最终就可作出准确选择。
像这类知识的教学,以图片为主,可以更加直观的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还可以通过历史图片理解,检验和巩固历史知识。再实现知识与能力结合,解决图片中的历史和历史上的图片这个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