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这位老师
(2022-07-10 06:50:58)分类: 散文篇 |
中国有句古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昆明老科协,有从事“树谷”的农业专家,有从事“树木”的林业专家,还有从事“树人”这一百年大计的教育专家,曾汝弟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曾老师今年85岁了,我和他曾有过一段师生缘。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当中学校长和教中学语文时,我们曾是同行。九十年代我到昆明教育学院接受校长岗位培训时,他成了我的《教育心理学》老师和班主任。退休多年后在昆明老科协再度相遇时,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了,曾获得过全国家庭教育园丁奖、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云南省老教授协会老有所为模范、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等称号。可以说,每隔十多年,曾老师就上一个新台阶。所以写曾老师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在寻找与他的差距的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到,他是一位救苦救难的修行者,动员社会力量搭建青少年教育平台的开拓者,勤奋读书、笔耕不辍的学者。
一、救苦救难的修行者
曾老师温和而善良,说话轻声细语,对人很客气。在担任我们这个培训班的班主任的时候,对学员的思想、学习、生活都非常关心,教学也严谨认真,很受学员的欢迎。然而他最感人的品质,还是他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成长中出现问题的青少年有一颗火热的心。《云南日报》有一篇写他的文章说:“他真像个笑口常开、有求必应的佛。”他就是一位佛,一位一心要让问题孩子脱离苦海的救苦救难的佛,一位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艰苦的修行者。教育界流传一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曾老师在这句话后面又加了一句:“爱别人有缺点的孩子的是圣。人不可能成神,但教师应该努力成圣人。” 曾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圣人。
事情还要从他在担任中学校长的时候说起。有一次,学校开大会处分几名学生。大会结束后,曾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受处分的同学,最需要的是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和鼓励。通常的做法,校长或老师找来谈话就算尽到责任了。但曾老师认为,找他们来谈话,“教育痕迹”太明显,学生容易产生戒备心理。他决定用写信的方式,给受处分的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信。在信中,他首先向这几位学生说:“在研究你们的处分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是怀着诸葛亮斩马谡的心情同意给你们处分的。”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和期待。曾老师说:“每一封信,我都倾注了感情,尽量避免教育的痕迹,尽量以朋友的口气跟学生交谈。我觉得,写信的方式更便于表达感情,更容易以情动人。信中许多富有感情的话,面对面是不好讲的。”
曾老师不光帮助向他求救的青少年,他还主动出击,把对问题孩子的研究扩大到整个群体 ,多次到云南省少管所调查研究,撰写了《对107个少年犯的调查与思考》,被《云南日报》、国务院妇女儿童网等多种主流媒体采用和转载。他担任课题组长和执笔撰写的《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被团中央主管的《儿童少年研究》采用,多种媒体转载。2013年11月29日,我参加了曾老师倡导的第六次青少年发展论坛,曾老师也是选择在一所工读中学——金殿中学举办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些最需要关爱的孩子。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梵语,宝塔之意)”。30多年来,曾老师用他修行者般的执着,不知挽救了多少青少年和那些一度绝望的家庭的命运,他的确是一位仁慈的佛。
与青少年的书信交往,也为曾老师出版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中学生心理健康读物——《给中学生的悄悄话》及以后的多种著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曾老师说:“其实,帮助都是双向的,就像农民耕耘就会有收获一样。我在帮助青少年的同时,青少年也帮助了我,提升了我的人生价值。”是的,不求回报的人,常常有预想不到的回报,这就叫“天道酬勤”吧。
二、动员社会力量搭建青少年教育平台的开拓者
还在中学工作的时候,曾老师就深深感到,要搞好学校教育,要提高办学质量,必须有家长的积极支持和正确配合,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和基础,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并始终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实施的。然而,许多家长并未树立科学教子的理念和方法,不会积极支持、正确配合学校教育。有的学校和教师又一味指责家长、埋怨家长。曾老师认为,与其指责埋怨家长,不如关心指导家长。于是,他从1979年开始研究家庭教育理论,开始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开始免费接待家长的家庭教育咨询。33年来,他在中小学、幼儿园、省市电台、电视台做家庭教育讲座三千多场(直接听众四十余万人次),并通过书信、电话、QQ、邮件等方式,免费接待了一千多家长的咨询,出版了多种家庭教育类图书。1983年出版的《愿你的孩子成才》,是我省最早的家庭教育图书。《云南日报》理论版还为曾老师开辟了“家庭教育学”专栏。1984年,他和几位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同志,发起成立了全国比较早的家庭教育研究组织——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可以说,曾老师是云南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后家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因此,他被聘为全国家庭教育讲师团首批成员,荣获全国妇联、国家教委颁发的家庭教育园丁奖。
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关爱青少年的工作中来,并争取到党和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曾老师又先后倡议和发起成立了昆明老科协青少年教育专业委员会、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昆明市心理学会、昆明市公益家长学校、昆明市青少年发展讲坛等组织,并被选为昆明老科协青少年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昆明市心理学会会长,昆明市公益家长学校校长,昆明市青少年发展讲坛总指导。有一段时间,曾老师的公益家长学校还与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空中家长学校,每周三晚上定期播出家庭教育讲座,并接受家长或学生的教育咨询,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好评。
曾老师的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认可,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妇女报》、《云南日报》、《云南科技报》、云南电视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都对曾老师进行过采访和报道。
三、勤奋学习、笔耕不辍的学者
曾老师并非科班出身,他是从部队下地方后,1960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他能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专家,除了他的爱心,他的行动力以外,还得益于他勤奋地读书学习。我曾读过他的《批判地继承中国教育的传统》一文,让我非常佩服。文章旁征博引,从夏商时代的《周礼》、西周时期周公的《姬旦家训》,到春秋时期的《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孝经》,从唐太宗的《帝苑》到清代朱用纯的《朱子家训》,历朝历代名家对教育的论述都有所涉及,从中总结出中国的教育有哪些优良传统需要继承,哪些糟粕需要批判。仅此一斑,就可见曾老师读书之广、研究之深。
曾老师还勤奋写作,多种研究成果在全国和省市获奖。主要有:《思想工作艺术》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等奖;《给中学生的悄悄话》、《实用家庭教育向导》获云南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三等奖。他的以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家庭教育规律的新书稿《家庭教育学》,2013年7月被列入教育部高校人文学术著作文库,由教育部全额资助出版。2014年3月,他以耄耋之年,又出版了《家长的金钥匙——家庭教育问题解答》一书,使自己的著作达到了26种。曾老师的书和他的讲座一样:既有思想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又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很有亲和力。下面摘几句他书中的精彩语言给大家分享并结束这篇文章吧:
孩子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家庭的悲欢苦乐。养儿育女像栽种果树,收获的无论是酸果、涩果、苦果、甜果,都是家长“自食其果”。
事业上再大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家长最大的成功,是孩子教育的成功。
“问题孩子”的后面,一定是有问题的家庭教育。因此,孩子有病,首先是家长“吃药”。
正确的教育培养人、造福人、成就人;错误的教育折磨人、贻误人、摧残人。(昆明 杨炳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