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这位老师

(2022-07-10 06:50:58)
分类: 散文篇

中国有句古语:“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昆明老科协,有从事“树谷”的农业专家,有从事“树木”的林业专家,还有从事“树人”这一百年大计的教育专家,曾汝弟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曾老师今年85岁了,我和他曾有过一段师生缘。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当中学校长和教中学语文时,我们曾是同行。九十年代我到昆明教育学院接受校长岗位培训时,他成了我的《教育心理学》老师和班主任。退休多年后在昆明老科协再度相遇时,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了,曾获得过全国家庭教育园丁奖、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云南省先进少年儿童工作者、云南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云南省老教授协会老有所为模范、昆明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等称号。可以说,每隔十多年,曾老师就上一个新台阶。所以写曾老师的过程,实际上是我在寻找与他的差距的一个受教育的过程。我深深地感到,他是一位救苦救难的修行者,动员社会力量搭建青少年教育平台的开拓者,勤奋读书、笔耕不辍的学者。

一、救苦救难的修行者

曾老师温和而善良,说话轻声细语,对人很客气。在担任我们这个培训班的班主任的时候,对学员的思想、学习、生活都非常关心,教学也严谨认真,很受学员的欢迎。然而他最感人的品质,还是他对青少年、尤其是在成长中出现问题的青少年有一颗火热的心。《云南日报》有一篇写他的文章说:“他真像个笑口常开、有求必应的佛。”他就是一位佛,一位一心要让问题孩子脱离苦海的救苦救难的佛,一位在这条道路上坚持了长达三十多年的艰苦的修行者。教育界流传一句名言:“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曾老师在这句话后面又加了一句:“爱别人有缺点的孩子的是圣。人不可能成神,但教师应该努力成圣人。” 曾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圣人。

事情还要从他在担任中学校长的时候说起。有一次,学校开大会处分几名学生。大会结束后,曾老师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受处分的同学,最需要的是学校和老师的关心和鼓励。通常的做法,校长或老师找来谈话就算尽到责任了。但曾老师认为,找他们来谈话,“教育痕迹”太明显,学生容易产生戒备心理。他决定用写信的方式,给受处分的每一位学生写一封信。在信中,他首先向这几位学生说:“在研究你们的处分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我是怀着诸葛亮斩马谡的心情同意给你们处分的。”进而,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学校对他们的关怀和期待。曾老师说:“每一封信,我都倾注了感情,尽量避免教育的痕迹,尽量以朋友的口气跟学生交谈。我觉得,写信的方式更便于表达感情,更容易以情动人。信中许多富有感情的话,面对面是不好讲的。”
    果然,受处分的同学收到他的信以后,都及时给他写来了回信。他们都为校长在他们迷惘、痛苦、绝望的时候亲笔给他们写信而激动不已,表示一定要振作起来,彻底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决不辜负校长对他们的信任和期待。有位同学在回信中说,她流着泪把校长的信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把信拿给妈妈看,妈妈也被感动的热泪盈眶。另一位同学回信说,她要把校长的信珍藏起来,永远保存。这些同学都没有被处分压垮,都用实际行动改正了缺点错误,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所有人的处分都被撤销了。
     从此以后,曾老师就经常用写信的方式做学生的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工作,《云南科技报·中学版》编辑部的同志知道后,就把学生写给报社的信转请他回复,还在报上为他开辟了“悄悄话信箱”、“中学生信箱”专栏。《云南教育》也发表了他《通信是做学生思想和心理疏导工作的好方式》的文章,并为他开辟了“中小学生心声”专栏。于是,不但昆明的、云南的学生、家长、教师给他写信,省外的中学生和其他青少年也纷纷写信向他倾诉心声和寻求帮助,有时候他一天会收到四五封信,多数是学生诉说学习烦恼的,也有诉说人际关系、青春期、经济困难、社会问题、个人前途等方面烦恼的。还有的学生,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产生轻生或动用暴力的念头,或者走到违法犯罪边缘而写信向他求救。为了不让孩子们失望,为了不因为回信的迟缓而让孩子的命运发生不测,曾老师常常深更半夜挑灯给他们写回信,常常跑几公里到市区的邮局给他们寄信或给有困难的孩子汇款,有时还跑遍附近所有的书店为他们买书。在互联网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曾老师在读信、写信、寄信和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之大是可以想象的。令曾老师欣慰的是,通过他的帮助,许多青少年消除了烦恼和心理障碍,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成绩;有的青少年放弃了轻生、报复等错误念头;有的青少年停止了违法犯罪的行为;有的服刑青少年看到了希望而诚心改造。受过曾老师帮助的青少年,纷纷给他寄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有的还给他寄来相片、贺卡、自己画的画、自己写的诗,或者深山里采摘的一片绿叶……

曾老师不光帮助向他求救的青少年,他还主动出击,把对问题孩子的研究扩大到整个群体 ,多次到云南省少管所调查研究,撰写了《对107个少年犯的调查与思考》,被《云南日报》、国务院妇女儿童网等多种主流媒体采用和转载。他担任课题组长和执笔撰写的《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被团中央主管的《儿童少年研究》采用,多种媒体转载。20131129日,我参加了曾老师倡导的第六次青少年发展论坛,曾老师也是选择在一所工读中学——金殿中学举办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些最需要关爱的孩子。佛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梵语,宝塔之意)”。30多年来,曾老师用他修行者般的执着,不知挽救了多少青少年和那些一度绝望的家庭的命运,他的确是一位仁慈的佛。

与青少年的书信交往,也为曾老师出版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本中学生心理健康读物——《给中学生的悄悄话》及以后的多种著作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曾老师说:“其实,帮助都是双向的,就像农民耕耘就会有收获一样。我在帮助青少年的同时,青少年也帮助了我,提升了我的人生价值。”是的,不求回报的人,常常有预想不到的回报,这就叫“天道酬勤”吧。

二、动员社会力量搭建青少年教育平台的开拓者

还在中学工作的时候,曾老师就深深感到,要搞好学校教育,要提高办学质量,必须有家长的积极支持和正确配合,因为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和基础,学校教育是在家庭教育的基础上、并始终在家庭教育的影响下实施的。然而,许多家长并未树立科学教子的理念和方法,不会积极支持、正确配合学校教育。有的学校和教师又一味指责家长、埋怨家长。曾老师认为,与其指责埋怨家长,不如关心指导家长。于是,他从1979年开始研究家庭教育理论,开始举办家庭教育讲座,开始免费接待家长的家庭教育咨询。33年来,他在中小学、幼儿园、省市电台、电视台做家庭教育讲座三千多场(直接听众四十余万人次),并通过书信、电话、QQ、邮件等方式,免费接待了一千多家长的咨询,出版了多种家庭教育类图书。1983年出版的《愿你的孩子成才》,是我省最早的家庭教育图书。《云南日报》理论版还为曾老师开辟了“家庭教育学”专栏。1984年,他和几位热心家庭教育工作的同志,发起成立了全国比较早的家庭教育研究组织——昆明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可以说,曾老师是云南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后家庭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因此,他被聘为全国家庭教育讲师团首批成员,荣获全国妇联、国家教委颁发的家庭教育园丁奖。

为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关爱青少年的工作中来,并争取到党和政府及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曾老师又先后倡议和发起成立了昆明老科协青少年教育专业委员会、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昆明市心理学会、昆明市公益家长学校、昆明市青少年发展讲坛等组织,并被选为昆明老科协青少年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昆明市青少年发展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昆明市心理学会会长,昆明市公益家长学校校长,昆明市青少年发展讲坛总指导。有一段时间,曾老师的公益家长学校还与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联合举办空中家长学校,每周三晚上定期播出家庭教育讲座,并接受家长或学生的教育咨询,受到大家的欢迎和好评。

曾老师的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和认可,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妇女报》、《云南日报》、《云南科技报》、云南电视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都对曾老师进行过采访和报道。

三、勤奋学习、笔耕不辍的学者

曾老师并非科班出身,他是从部队下地方后,1960年开始从事教育工作的.他能成为青少年教育的专家,除了他的爱心,他的行动力以外,还得益于他勤奋地读书学习。我曾读过他的《批判地继承中国教育的传统》一文,让我非常佩服。文章旁征博引,从夏商时代的《周礼》、西周时期周公的《姬旦家训》,到春秋时期的《大学》、《中庸》、《论语》、《诗经》、《孝经》,从唐太宗的《帝苑》到清代朱用纯的《朱子家训》,历朝历代名家对教育的论述都有所涉及,从中总结出中国的教育有哪些优良传统需要继承,哪些糟粕需要批判。仅此一斑,就可见曾老师读书之广、研究之深。

曾老师还勤奋写作,多种研究成果在全国和省市获奖。主要有:《思想工作艺术》获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著作二等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等奖;《给中学生的悄悄话》、《实用家庭教育向导》获云南省政府优秀社科著作三等奖。他的以探索新时期中国特色家庭教育规律的新书稿《家庭教育学》,20137月被列入教育部高校人文学术著作文库,由教育部全额资助出版。20143月,他以耄耋之年,又出版了《家长的金钥匙——家庭教育问题解答》一书,使自己的著作达到了26种。曾老师的书和他的讲座一样:既有思想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又娓娓道来,通俗易懂,易于操作,很有亲和力。下面摘几句他书中的精彩语言给大家分享并结束这篇文章吧:

 

孩子教育的好坏关系着家庭的悲欢苦乐。养儿育女像栽种果树,收获的无论是酸果、涩果、苦果、甜果,都是家长“自食其果”。

 

事业上再大的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家长最大的成功,是孩子教育的成功。

 

“问题孩子”的后面,一定是有问题的家庭教育。因此,孩子有病,首先是家长“吃药”。

 

正确的教育培养人、造福人、成就人;错误的教育折磨人、贻误人、摧残人。(昆明 杨炳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写作教学问题
后一篇:一切为了学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