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解决方法
(2022-06-28 07:24:39)| 分类: 教育篇 |
对于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我认为解决的方法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以家庭教育为切入更新教育观念,首先就是反思,即对过去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进行一场“革命”,更进一步说就是审视以下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对策是否尊重了自己孩子成长的规律;是否尊重了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是否尊重孩子的人性;是否有意识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独立性和创新性形成。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父母要保持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修养,树立家庭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从根本上避免外在的、强制的、过度的教育。
2、
学会接纳自己,允许自己有缺点,有失败,有可能丢面子,完善的人不存在,不要过分苟求自己,对孩子要有“扬长避短”的教育理念,增强其自信心。父母、孩子有梦想是好事,但因此过高的要求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怎么这么笨,这也做不好,那也不完美,必然造成孩子的自卑心理。应顺应自然,不是有一句话这样说的:玫瑰花,因为它是玫瑰花而不是荷花这样美丽!自然界中某些生物仅依靠某一种“长处”能在亿万年的自然残酷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在于它不断进化和完善自己的“长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只有发现和利用这些优点去与别人竞争,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如果我们的教育观点只是致力于克服孩子的短处而不注意发挥优势,不仅毫无胜机,最后连长处也可能因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而变成短处。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能否正确认识、评价和接受自己,我认为是保持孩子自身心理健康的前提。应教育孩子全面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对自己作出客观的、恰如其分的评价,防止因评价过高而变得自负,或因评价过低而陷入自卑。要努力让自己树立“ 我是这世上独一无二的”这一观念,悦纳自我,能以积极的状态面对学习与生活。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青少年时期如果各项活动取得成绩而得到老师、家长及同伴的认可、支持和赞许,便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内心获得一种快乐和满足,就会养成一种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相反,他们会产生一种受挫感和自卑感。所以对孩子多一点宽容,在对孩子“忍无可忍,怒火冲天”时,想一想自己是大人都无法要求自己十全十美,何况孩子!与孩子通过一系列的方法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忘却与孩子间的烦恼,淡化不良情绪,选择自己和孩子都比较喜欢的事去做。如:听轻松的音乐;阅读报刊杂志,发现奇闻轶事;看电影、电视并投入其中;回忆最愉快、最开心的时刻等。因为缺陷的形成非一日之寒,融化它就非一日之功,一定要有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3、
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是孩子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小学的孩子往往对教师充满了敬畏和敬仰,而到了中学以后,很多孩子都以为自己长大了,他们逐步学会了自己独立思考,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不再像小学生那样盲目地顺从老师了。还有一些孩子对老师越来越挑剔了,甚至会因为和老师产生一点小误解而怨恨老师,与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对于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家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开导:首先,要孩子客观、全面地看待老师。老师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由于情绪、能力的原因,也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作为学生,要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不要将老师完美化;
其次,家长不要冲动地干涉孩子与老师的关系。孩子与老师之间产生矛盾,开始可能也只是发发牢骚,并没有想真的与老师对抗下去。你如果轻易地较起真来,在老师和孩子之间分出个谁是谁非,就可能会使孩子觉得找到了联盟,干脆大胆起来,与老师越来越不合作。所以家长向孩子问清楚事情的经过后,让孩子想一想是否自己也有责任,不要让孩子觉得老师只是故意为难自己;
再次,要教育孩子尊敬老师,讲究礼貌地沟通。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如果老师真的有什么错误,可以选择一些巧妙的方式方法来处理,如在课后通过匿名纸条的方式传达给老师等,即尊敬了老师又很好的处理了自己的需求。
4、
与朋友能沟通心灵,尊重他人,友好相处,对矛盾和分歧,能正确对待,并多给孩子以情感上的支持。为什么我要这么说呢?大部分的父母在处理孩子“告状”这件事情上大多数都很轻率,其实孩子只是想从父母这里学会怎样与朋友交往的技巧,可有的父母要么不理不睬,要么就是一大句“不是告诉你不要与他玩吗?” 要鼓励孩子主动与他人交往,不逃避、不孤守,积极把自我融入群体,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体谅、尊重、以诚待人。如果能在交往的基础上拥有几位良知益友,无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有裨益的。
5、
并不是漠然外界,而是让其有大山一样的胸怀,热爱生活,学会在挫折中历练自己,生活不能万事如意,挫折在所难免。一旦遇到挫折应善于用理智控制强烈的感情,不要冲动,一方面要多侧面、多角度地教育孩子思考问题,不钻牛角尖;另一方面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心理换位,让孩子想想:"我是对方会怎么办?"或"某某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办?"学会积极的暗示,可以不定时地对自己说“我已经很快乐了”、“我已经够幸福的了”、“我又进步了”之类的积极话语,保持愉快的心态。适量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即使遭受较大的挫折(如痛失亲人、高考失利等),也能避免自身行为失常经受得住打击并更好的适应环境。
6、
情绪是需要发泄的,否则"情郁于中",很容易引发心理问题。在无人处大叫大喊,高声唱歌;摔布娃娃,砸枕头;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听震天的摇滚乐;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令自己疲惫不堪,或向朋友、老师、家长、日记本倾诉等时,都是想通过这些行为让自己烦躁的心理得以安慰、过高的心理压力得以释放。所以应当理解孩子突如其来的“不正常”,不要指责,而是要有一种“疯过了就好了”的想法,并且当孩子有了不愉快的情绪时,让孩子不要将不愉快积压在心里,而应带者孩子通过合理、恰当的方式发泄出来。(昆明官渡区李菊仙)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