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整合
(2022-05-22 08:56:21)分类: 教师篇 |
众所周知,课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课文教学显得很盲目,很迷茫,意识性和针对性不够强,仅仅停留在对课文本身的分析和理解上,很少将语文的外延扩展开来并加以充分利用,这样一来,就大大缩减了语文的空间,也窒息了语文的生命。
其实,语文课文篇目的选择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典型性和针对性,涉及思想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涵盖面较广,包容性较强。语文教材是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学生写作的最大最丰富的素材资源库,而在我们日常的学习中忽视了这个素材库的挖掘和利用。
语文教学应充分引起对文本教学的重视,而文本教学要有针对性,提高文本教学的利用率和有效性,将文本教学同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学习课文和积累素材。学习课文,不单单要理解课文,更重要的是把课文当作一个文本去分析,课文只是一个点,要以点带面,不断开拓课文的外延,多角度分析课文,纵深挖掘课文,不断提高学生分析文章、质疑文章和延伸文章的能力,以课文学习为契机,不断提升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注意文本教学与写作指导的结合
提到作文教学,我们老师都很头疼,都认为作文指导无从下手,就算是在课堂上大加指导也是时间浪费不少而效果甚微,学生还是谈“作文”色变。当前学生的作文学习普遍存在着以下三大“软肋”,即结构混乱,生活体验不足,词不达意。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当前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老师把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割裂开来了。在课堂教学中过多地凸显人文性,淡化并漠视工具性,阅读教学只有言语品读,文本的深度解读,对写作的指导却大大丧失。而教材中选取的文本多是经典名篇,思想深刻,手法独到,我们如果能利用好这些文本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作文指导,既能提高课堂效率,又会收到良好的效果。现以《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为例,进行探讨和实践尝试。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第二部分,塑造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形象。作者的母亲是一位普通平凡的妇女,她对儿子的爱出于一种纯粹的天性和直觉,而正是这种自然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和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全文没有什么强烈的抒情,但读来却能感受到作者的深情,作者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于琐事当中见深情。
我们在处理文章的这一部分的时候,首先领着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一共写了母亲哪几件生活琐事,这些事情又表现了母亲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通过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学生领悟到了文章之所以感人至深,就是因为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写的都是生活小事,没有虚情假意,没有矫揉造作。接下来,要求学生运用这种手法写一篇以亲情为主题的记叙文。作文交上来我们批改完后发现学生都注意到了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但他们的文章当中只看到了“小”却没见到“大”。也就是说学生都选取了生活中的琐事,但是表现的中心主旨不深刻,刻画的人物形象千人一面,不生动,不鲜活。归咎了一下原因,主要是学生不会描写,忽略了细节。于是我们在作文讲评课上,再一次拿出《我与地坛》第二部分,选取其中的几处细节描写,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通过研究和分析,教给学生细节描写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一个课堂的片断训练。
通过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尝试,我们就自然地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结合在一起,这不仅节省了教学的时间,而且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也在文本学习过程中学有所得。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这就是说,我们的阅读切不可漠视写作知识的恰当传授和指引。我们应该继续让阅读教学与写作指导有效整合有机渗透,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学会谋篇布局,把握写作的相关知识。
二、理解熟悉教材,归纳整理,合理储备写作素材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因此一篇饱含凝重的文学韵味,闪烁着智慧光芒的佳作,一定是采众家之长,集名言警句于一身。高中课本所选课文都是古今中外、风格各异的优秀文章。其中的华彩篇章不仅可以应付默写考查,也可以用来充实自己的文章。当中的一些优美语段、名言警句,都可以信手拈来,连缀成文。如2007年湖南卷满分作文就得益于此: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易安居士“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般的温婉简约。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不喜听未必善读,不善说未必善写;故当一把抓。”这句话正确阐述了“听说读写”四者之间的关系。可见作文教学应与“听说教学”结合,贯穿于课堂阅读教学的始终。阅读教材(课本)涉及各类文体,这些名篇佳作无论从思想内容、行文结构及语言表达等方面都可作为学生写作的优秀范例。因此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每篇课文突出的写作特点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具体的感性材料中把握各种文体的写作要点。教师还应充分挖掘课文,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熟悉了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合理地归纳整理,为写作储备素材。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并延伸课文,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积极思考,并结合生活实际,把所学知识和内容有效地运用到写作之中。怎样把“读”与“写”结合在一起,做到有效地积累呢?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引导学生对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感情、态度、评价的词语或句子,对有深刻内涵的、寄托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归纳整理摘抄。 如:
1、面对失意、伤感和痛苦,不同性格的人物写下了如下的注释。那片弥望着田田荷叶的荷塘;那朵朵袅娜开着的荷花;那如高楼上渺茫歌声似的荷香;还有那淡淡的月光——给“不平静”的朱自清带来了宁静。那西天温柔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那波光里的艳影;还有沉默不语的夏虫——给离别康桥的徐志摩带来了安慰。《卫风•氓》中的那个女子,当“不见复关,泣涕涟涟”的爱情幸福变成“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生活折磨的时候,她对“二三其德”的丈夫义无返顾的说出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话。这句发自内心的话,为痛苦的她带来了希望。那串让自己高雅迷人的钻石项链,舞会时还挂在自己漂亮的脖子上,后来却莫名其妙的弄丢了。美丽、丰韵、娇媚的马蒂尔德从此过上了漫长的偿还债务的生活。粗重的家务活磨粗了她那粉嫩的手指,争价钱,受嘲骂的市井生活褪尽了她高贵的气质。这些穷人艰难的生活,为虚荣的她带来了真实。
2、面对社会的黑暗,有良知的人做出了如下的选择。“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先生面对凶残杀害刘和珍等青年的段祺瑞政府,不是沉默不语,而是用投枪和匕首般的文字给他们迎头痛击——“凶残的杀人者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的龚自珍面对文人画士“梅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的社会现象,他选择了对封建科举制度摧残人才的罪恶的痛恨和抨击。一句“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表现了他满腔的愤怒。“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面对皇朝权贵的无理排挤和无耻忌妒,他选择了自由和个性。
其实,摘抄的角度还有很多,只要你通过比较发现就会找到很多。比如从“挫折”“快乐”“理想”“希望”“良知”“金钱”等方面着眼。
其次,运用感悟的方法对诗歌和散文中的人或物或诗句进行体味,把自己的感情和诗文中的人或物或诗句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感情升华。如:
1、 我从遥远的《诗经》中走来,静女你依然的保持着“爱而不见”的俏皮和美丽;我从激情的《楚辞》中走来,屈原你依然保持一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之心;我从悲剧的乐府诗中走来,兰芝你依然保持着“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的爱情坚贞………时代真的不一样了吗?为什么现在的人有那么多的欺诈和善意呢?
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毛泽东,你让我学会了青年志士的豪情;“祖国啊,我是你的十万万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舒婷你让我学会了对祖国的自豪;“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堪贤愚枉做天”,窦娥让我学会了区分善恶美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你让我在无路可走时学会了超然豁达。
3、我不知道死亡对海子意味着什么,但我知道在他临死前写下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句总给我以幸福和温暖的感觉。痛苦而伤感的海子啊,为什么当你决心把生命化为尘土的那一刻,你还在为我们吟唱“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诗句。难道这就是你用感伤而痛苦的生命带给我们最好的祝愿!
再次,运用评论的方式,对一些经典文章,像《过秦论》《师说》《拿来主义》等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说。这种方法就是要根据作者的观点或赞同或深化或补充,最好能联系到现实进行思考。如:
1、好一个“拿来主义”!在鲁迅先生的眼里不“拿来”或是自以为“拿来”的人就是“孱头”“混蛋”“废物”,我们要学会“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做到去粗取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至于沦为“孱头”“混蛋”“废物”。
2、维纳斯的双臂因偶然的缺失而获得了必然的完美,缺失给维纳斯增添了无穷的魅力;但转念一想,这样的缺失不是每一件艺术品都能承受得起的。人生亦如此,挫折对大师来说,是一笔财富,是一种历练;但对一般之人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灾难!请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吧,不要让缺失成为我们美丽的借口。
3、王安石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知者不能至也。”他的意思是说在我们的前面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只有我们坚持跋涉完那段艰难的路途的时候才能领略得到。最后他还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前面有“奇伟、瑰怪、非常”的风景,但奇怪的是有的人不“尽吾志”却照样能领略那处风景,君不见有人不流一滴汗,不出一份力也能“裘马扬扬”,贪官的做法就是如此。他们掠夺别人“风景”来装点自己“风景”,虽然能获得一时之快,但也需知道好景是不常在的!
综上所述,作文教学,回归课本,发现写作的新天地,就不至于在写作时心慌意乱,抓耳挠腮,无所适从。从最熟悉的课本寻找积累写作素材,既不会增加背诵范文临时抱佛脚的负担;又能温故知新,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
三、在积累中巧妙运用教材内容,以此充实作文内容
一提起作文,无论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心里烦。”其实这是一种畏难情绪在作怪。作文就真的那么难吗?事实并非如此。学习要靠积累,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学习语文同样也重在积累,字要积累,词要积累,句要积累,写作材料更要积累。毛泽东主席就曾经说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写作自然也是如此,有了充足的材料,再加上一些联缀成文的功夫,何愁写不出一篇优秀的文章?可见材料的积累是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们感叹作文难写,往往就是手头缺少素材,因而笔下不能生风。那么材料从何而来呢?观察生活,固然是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途径;阅读课外书籍,借鉴别人文章中的资料也是积累材料的好方法;而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于作文当中,更不失为写好作文的一种巧妙手段。可是我们的学生往往却忽略了这一既方便又实惠的积累素材的途径,常常舍近求远,给自己构筑了作文障碍。这一现象对语文教学尤为不利,本人认为作文完全可以借鉴课内知识,尤其是写议论文,可以说,巧用课内知识,作文别有洞天。
譬如以“积累”为话题作文,我们就不妨引用《劝学》中的某些话语来论述: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只有勤于积累,不断积累,才能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才能学有所成。荀子就曾经告诉过我们:“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我们在学习中要重视积累,学会积累。
又譬如以“持之以恒”为话题作文,我们同样可以引用《劝学》中的材料:荀子不是告诫过我们“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吗?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只要树立恒心,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怕艰难困苦,不怕千磨万击,何愁学业无成?何愁事业不成?可见持之以恒是成就一切的重要因素。
再例如以“创新”为话题作文,我们是否想到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总是把雨伞装套子里,把表放在一个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连那削笔的小刀也是装在一个小套子里的。……总之,这人总想把自己包在壳子里,仿佛要为自己制造一个套子,好隔绝人世,不受外界影响。”——时代要发展,社会要进步,21世纪更是创新的世纪,我们要想有所出息,有所建树,就必须紧跟时代,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树立新观念,我们就绝不能像别里科夫那样胆小怕事,因循守旧,把自己时时处处藏在套子里。
作文不仅可以引用课内知识,更应该多角度、有新意地引用,才能写出有新意非同一般的优秀文章。
例如《红楼梦》中贾宝玉这个人物,我们在写作时,就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引用。平常大家肯定的都是贾宝玉反封建的精神。如果我们要论述学习的重要性,我们可不可以说贾宝玉式的人是21世纪的落伍者呢?“顽劣异常,极恶读书”“腹内原来草莽”“愚顽怕读文章”“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当代青年如果都效仿贾宝玉,不去读书,不去学习,那才真的“于国于家无望”。当代青年第一要著就是读书求知,就是满腹经纶,就是报效祖国,就是成名成家,就是不负众望。
再如,课文《守财奴》里的葛朗台,我们既可以用他来论证“人生在世,怎能为了金钱忘了亲情”,又可以用他来论述“人生在世,既要努力地创造财富,又要适当地享受生活,绝不要像葛朗台一样,一味地做金钱的奴隶,做守财奴。”
要写好一篇作文,不能凭一日一时的功夫,要在平时的文本学习中注重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注重材料的积累。平时做一个有心人,就不担心作文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不愁写不出自己满意别人欣赏的佳作。
总之,忽视课本的运用,必然导致课本、作文两张皮,一方面,会使学生失去学语文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作文来说也是一个最大的资源浪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将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课文,使之不流于形式,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学习课文,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写作积累了素材;另一方面可以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动手能力,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当然,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成绩不是一蹴而就的,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训练。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就说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一定要把文本教学和写作训练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以读导写,以写促读,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进行作文训练的最好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昆明市官渡区崔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