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一任教师

(2022-04-17 06:56:44)
分类: 家长篇

     父母是孩子的,即为家庭教育。它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它在学生优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有人说: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 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欢玩。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是教育教学一贯强调的原则。尤其现在独生子女比较多,父母可能要充当他们的朋友、伙伴。利用“近距离、一对一”的关系优势,通过新颖、有趣、吸引的活动,必定有所得。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认为儿童“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如果我们家长都能把看电视、打麻将、上网聊天的时间节省下来,与孩子一起玩耍,活动活动,相信你们也会有所得,有所乐。
    有的家长说:“我很重视孩子的教育,甚至超过了其他父母”,还有大部分家长说:“我想尽办法,尽可能地送孩子去最好的早教中心,最好的幼儿园和最好的小学。不知道托了多少关系,花了多少钱……我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是的,所有的家长都无比重视孩子教育,对孩子尽职尽责,希望孩子早日成才。

但孩子不像家长想象的那样热爱学习,更多情况下,是讨厌学习,无论说什么,都仍然无济于事。孩子总难使家长满意,不听话,经常胡闹,没有一刻能安静下来,不愿跟同学交流,上课时,又三心二意,没有一件事能乖乖做好,丢三拉四,总是在玩,每一刻都需要你在旁边,自己累的半死,但没见孩子有多大长进。看别人报班,就为孩子报了很多,但是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
    这些让人头疼的问题,是任何学校都解决不了的,因为老师要面临的是更多的孩子,无法面面俱到。当你如此焦虑时,你可能会想,不如让孩子自由成长吧。
    美国的爱迪生,只上了三个月的小学,后来,发明了电灯,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家。很多人都认为爱迪生是天才,其实,大部分人所不知道情况是,爱迪生的母亲承担起来所有教育的重任,要求极为严格,甚至让人无法想象。今天我们用上电灯,首先要感谢那位伟大的母亲啊!

 我们的首席专家赖国全老师,把孩子培养成国学天才——小小年纪,竟能把中国最古老的经书《易经》倒背如流,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几十家媒体登门采访。我们还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报道,十二三岁的孩子拿到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样的案例,光中国每年就有上百例,中国科技大学为此特设了少年班。他们是“神童”吗?
    当深入研究他们的家庭教育规律时,就会发现——“永远没有所谓天赋神童,而只有意志坚强的家长”。也就是说,如果你想,只要你有这个决心,奇迹完全可能发生在你的家庭。你再也不必为孩子的小打小闹而苦恼,你对孩子的伟大期待,将促使你学习和掌握、科学而先进的家庭教育。

长期与父母隔离已造成无数悲剧,这甚至可以说是很多孩子杀人、自杀的根本原因!相当多数乃至绝大多数的人生悲剧背后,都有一个不正常的家庭背景。 婚礼是下一代教育的开学典礼。孩子从来都不是输在起跑线上,确切说,要输也是输在父母自己手中、孩子的缺点和毛病多数来源于父母的身上。子女教育出了问题,父母能找社会、学校算账吗?各人吃饭各人饱,各自子女各自教,天经地义。
   你也许想让孩子顺其自然、像野花一样成长,那么,我们要说,谁想毁了自己的孩子,就勇敢地试试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三岁以前的教育,一年顶十年;十四岁以前,孩子的潜能基本定型!家长往往忘记了这一点,其实,在教育孩子的事业中,我们一直在跟时间赛跑,一旦跑慢了,十倍的补习班和百倍的金钱也于事无补。
    看看那些成就非凡的超常人物,在他们的儿童时代,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超常儿童。如果要让一个孩子成为天才,就要给孩子天才般的教育。你永远别奢望天才随便就能产生。你的孩子将来与世界首富、民族领袖、绝世天才、圣人伟人的距离也只是区区几个转折点的距离!那几个转折点、基本上完全取决于家庭教育。孩子成功的因素有三个:     

  1、来自父母的成功教育;

2、来自学校(恩师、工作中的导师)的精心培养;

3、来自自己的自学,努力,领悟。

而这三个之中,最温情,最直接,最有效的是父母的教育。做一个真正会教育孩子的父母绝对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人的一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未来;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场所,家长是孩子学习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是终身的教师,所以培养孩子是所有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想庄稼收成好,就得“蹲苗”,庄稼人懂得这个道理。教育孩子也一样,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也要让他们“蹲一蹲”,受受苦,经历些挫折。“蹲一蹲”,他们才有面对困难的决心;才有接受挑战的勇气;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去及时抓住有利的时机;才不会在烈日的炙烤和风雨的袭击中让娇弱的花朵过早凋零。从表面看,“蹲一蹲”是种挫折,是种苦难,其实,“蹲一蹲”更是一种打磨和历炼,有了它,成功才不会遥远。 (昆明官渡学生家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不良风气有害
后一篇:家校共担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