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空间益成长

(2022-03-26 16:32:08)
分类: 家长篇

常常听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逆反。那么,为何不寻根究底:是什么原因让孩子越来越难以教育了呢?倒底孩子“不听话”算个问题吗?

现在的社会,很多人把孩子“乖不乖”“听不听话”作为衡量一个孩子好坏的唯一标准,涉世未深的孩子们为了赢得父母和老师的喜爱,为了一个“好”字、“乖”字,竭力压制自己孩童的天性,牺牲自己的意愿,掐灭自己的想法,不敢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不敢按照自己的心愿去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不敢也没机会释放自身的能量,将自己限定在一个地方,不敢尝试,循规蹈矩,患得患失。长此以往,我们会培养教育出怎样的一批孩子?

法国教育家卢梭早在18世纪就提出:教育要顺应自然。他认为“每个人都是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的教育三者培养起来的,只有三者完美的结合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是自然的教育人力无法控制,所以只有在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向自然的教育趋于一致时,才能实现三者的良好结合;以自然教育为基础,才是良好的教育。”“只有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符合天性儿童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根据卢梭的教育理念,我们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都应该遵循“把儿童看作儿童”的原则,尊重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孩子的年龄行为,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还孩子一个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

【案例1】有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对孩子吃手的问题纠缠不清,为了阻止孩子吃手,先讲道理,告诉孩子手很脏不能放嘴里,然后再来硬的,打手、拿针戳、抹辣椒水,甚至24小时带手套,可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孩子不仅越来越爱闹脾气,一点小事连续嚎两小时,甚至会用头猛烈撞墙。等到家长意识到问题严重,寻求心理医生帮助时,孩子的两只手布满破溃的伤口,大拇指已被吃得变形,但孩子好像没有疼痛感,还在用嘴啃着双手。而且,孩子不会和人交流,别人和他说话也不回应,目光回避,神情冷漠,拒人千里之外。

这个案例,让人震惊家长的无知。孩子吃手是件多么正常的一种现象啊。婴幼儿最初都是用嘴来感知和认识世界的,小手又是离他最近、唯一能让他自主支配的东西,吃手基本是所有孩子的本能,根本不需要,也不该残忍地对待。到孩子可以动用其他感知器官认识世界时,自然就不会吃手了。对于这样一个自然的认知过程,家长却要想法设法地阻止,像刑讯逼供一样地对待,孩子的生命怎么能正常展开、怎么能不被扭曲呢?

看看我们身边吧,有的家长难道不是像上面这个家长一样,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很自然发生的、必定经历的一些过程看作是洪水猛兽,努力不让孩子犯错,一碰到事情就着急,妄想把孩子身上的毛病一下子就扼杀在摇篮中。有的家长则担心孩子磕着了学坏了,担心受委屈了受伤害了,不顾一切大包大揽,想将孩子紧紧呵护在怀里。

其实,这些都是造成当今社会家庭教育优势逐渐散失的问题所在啊!教育是“秋后算账”的事,不能急功近利,只顾眼前不顾以后。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必须正视孩子有个缓慢成长、逐步成长的过程,必须给孩子一个逐步认识世界、接触世界、感知世界的过程,必须给孩子一个不断犯错,在错误中认识,跌倒了再爬起来的过程。谁要忽视这个过程,或者想跳过这个过程,无视“在人的一生中,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占有一定比例和特殊地位的”人生规律,直接把成年人的思想强行灌输给孩子,妄想孩子能够像成人一样思考、行事,肯定是愚蠢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只会阻止孩子的发展,给孩子的终身发展留下不可弥补的缺憾,甚至会造成他们的终身畸形。

卢梭认为:“孩子在活动中受到的阻碍愈少,他们哭的时候也愈少;你对孩子的哭愈是不感到厌烦,你就愈是不会为了要使他们不哭而自找罪受;你少去吓他们或者惯他们,他们也就没有那样的胆怯或倔强,也就能够更好地保护他们的自然状态。”

事实上,每个人都具有一定的自我成长和承受挫折的能力,给孩子一个适当独立的成长空间,让他们有机会将这种能力发掘出来,他们才有可能真正地长大,更好地生存。

所以,我以为作为教育者,有必要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优势和效果,碰到问题,要帮助家长理性分析,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问题,还是孩子受后天负面影响的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千万不可在学校发现了问题就推给家长,一味认为是家长管教不严或溺爱的结果,推卸教师作为教育者的责任,让家长草草率率着急一阵,随性处理,这往往会产生一个同我们所追求的教育目的正好相反的效果,甚至会严重拖住学校教育的后腿。

那么,作为教师要如何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的优势和效果呢?我认为可以给家长“三不”的真诚建议:

一是不包办代替,给孩子一定的生活自理空间。

在生活中,孩子自己能做到的事是他们获得成长经验、发展能力、增强自我确定感的必经途径。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失败的经验会成为教训,成功的经验则会在他们的内心形成“我能行”“我也可以”的成就感进而形成自身的一种能力,有益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个成长过程是任何家长无法包办代替也代替不了的,越俎代庖只会让孩子失去亲身参与、感受的机会,破坏孩子正常成长的过程,让孩子缺少经验,不能正常地形成能力,以致内心形成“我不行”“我不会”的负面自我评价,严重影响、抑制,甚至扭曲孩子的成长。就像转基因食品一样,走了捷径,缩短了成长期,外观又美又大又好,其实潜在的危害性路人皆知。

生活自理能力,不仅是指日常能够做洗衣煮饭、打扫房间、解决饥寒等生活常规的小事,更包括能收拾、整理自己的东西,会保存纪念物件,会妥善保管自己的医保卡、身份证、准考证、毕业证等重要资料,会科学统筹安排自己一天、几天内须做的事情,会接待到访的客人,会适应新的环境、新的同学……应该说,我这里的生活自理能力指的是基本的生存、处事能力。

这就需要家长的鼎力协助。不要怕孩子做不好,或者嫌孩子不会做耽误事,没有任何人天生就会做,一定要一样样地教孩子,以身示范,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慢慢学会。家长要有耐心关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并留心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需要得到的帮助。

【案例2】陆同学,十年前一个很聪明乖巧的高一孩子。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不善言语,很内向,常常只是害羞地微笑着。记得她母亲有个月出国考察,她一个月头发都是歪歪斜斜地随便扎着,乱蓬蓬的,衣服也常扣错位。她经常忘记带作业本,常被各科任老师批评。一次她用奶瓶插了一支玫瑰花放在并不宽大堆满书本的课桌上,在教室里显得格格不入,同学都用怪异的眼光看她。我去家访后,知道她父母什么家务事都不要她做,只要求她专心学习。但她很自卑,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天天被批评,同学也不爱搭理她,很孤独。那玫瑰花是她的安慰,看着花,她才觉得生活有点色彩有点意思。当时,我并不懂如何和家长一起携手,从生活自理上帮助她克服缺点,树立自信,只是照常规鼓励她,平时留意多表扬她。虽然,她后来改了好多,也乐观了一点,但高考全班就她忘记带准考证和2B铅笔,差一点影响了高考。当她妈妈把准考证气喘吁吁地送到考场后,我对她妈妈很不高兴地抱怨说“全班就她忘记”时,她妈妈居然一下子爆发了,痛哭起来“你们一天就批评她,她怎么不好了,不就一点小问题吗,至于小题大做吗”,我也委屈得哭起来……去年她来学校看我,说起现在工作中同事、领导都不信任不喜欢她,认为她能力低,重要工作都不让她插手,谈恋爱也屡屡受挫,很苦恼。我才清醒认识到,完全是当初生活不能自理的后遗症啊。

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孩子的自理能力是其生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一切父母都可以包下来。包办代替,表面上是剥夺孩子学习做事的机会,实质上则是剥夺了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经验。自理能力一旦在青少年时期不能得以培养,对孩子的将来必然造成巨大的影响。

不讲太多大道理,给孩子自己认识、思考、总结的空间。

有的家长以为孩子知道的道理多了,自然就长大、懂事了,也就安全了。于是给孩子灌输自己的交往法则、等级观念、成功捷径。“满堂灌”何止是校园里课堂上该禁止的行为,在家庭教育的领域里,不顾及孩子的成长需求的大道理的灌输更是排山倒海地涌来,不仅浇灭了孩子心中的动力火花,更会让孩子产生无法想象的负面情绪。而且,许多脑子里装满道理的孩子,往往纸上谈兵,道理一套套的,遇事却没有主见,无所适从,因为在他的成长空间里只有道理而没有经验,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不受其他孩子欢迎。

【案例3】一个特别有教养的优秀女孩,性格温和,一直是班干部,公认的品学兼优,父母老师的骄傲。可是,一天居然在其父母对她又一次摆事实讲道理时,一反常态,把桌上的东西全推倒在地上,大声咆哮:Stop”“Shut up”“Zip your mouth”。然后摔上自己房门,任凭父母怎么软硬兼施,一整天不开门不理踩父母。家长着急得给我电话,我赶到她家,父母很委屈:“没说一句重话呀,一直在耐心好好地讲道理。”孩子则更委屈:“我知道他们为我好,讲的也对,但我就是听着很烦,早就想爆发了,都憋了好久了”。

【案例4】我班上有个男孩,性格很开朗,长得很可爱,也爱说话,可是很奇怪,班上同学都不爱搭理他,常常下课时候,他只能一个人出去转两圈。我找他谈话,他说同学都说他是小孩子不懂事,他一开口别人就会说“小孩子家懂什么”“一边去”“不跟你说”,他也不知道究竟问题出在哪儿,因为自己觉得自己的话并没有错呀。我再去分别问其他同学,发现问题了。“他一开口就是我爸说了或者我妈说了,烦不烦”“他是爸妈的乖孩子,还没长大呢”“他一点自己的看法都没有,不好玩”……

其实,要说道理,现在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开口都是一套一套的,可是,真的遇到事情了,他们由于没有实际应对经验,往往束手无策。这时候,如果家长能具体地告诉他如何做,怎么抬腿怎么迈步才能跨过眼前的坎,要比和他讲道理实用的多得多。

而且,家长常常忽略了,可能正是自己一大堆华而不实的道理才让孩子走上逆反之路:你越说,我越不听。让家庭教育陷入尴尬之境。

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家长充分认识到:道理是要讲给孩子听,但是必须让孩子有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经验,不要让“为你好”成为阻止孩子实践体会的挡箭牌。只有孩子自己对眼前的社会、事物有个初识——再识——熟识的过程,自己经历了思考、总结的过程,他的认知世界才是完整的,他对事物的认知才能从理论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进而形成他处理事物的实际能力。

三是不大惊小怪,给孩子一个允许跌倒并能勇敢爬起的空间。

陶行知认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是和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这个理念和卢梭提倡的“自然的教育”不谋而合。而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家长又怎么能不允许孩子走弯路、犯错误?又如何能为孩子阻挡得住困难、坎坷呢?路,必须要由孩子自己去走。

有的家长信奉“严厉教育”,对孩子要求严格,一旦发现孩子出现什么问题、犯了什么错误,就采取武力措施,打骂、讥讽,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大伤害。试想,如果打骂、威胁、逼迫、讥讽可以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那么要教育出一个符合目标要求的人不是很容易吗?因为成年人要用这些方法来对付一个孩子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有的家长则反过来,关爱多度,生怕孩子有个闪失,怕跌倒了碰疼了,不愿孩子有失败、受伤的体验,一厢情愿地想为孩子打造一个华美的成长温室。就没有想过,一朵温室里的花,今后如何经历风雨?太“听话”、太“纯洁”的孩子,如何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不知道跌跤之痛的孩子,如何直面今后生活中的种种曲折坎坷失败?

【案例5】高一才进校,班上一个平时老师父母眼里的尖子生居然悄悄谈起了恋爱,而且对方还是班上学习品行都差的“落后学生”。女孩子的家长很着急,从不动手打的也动手打了,天天接送不给她自由支配的时间,结果人家两个不仅没分开,干脆从地下转到了阳光下,一下课就在一起说啊说,晚上等着父母睡下就躲在被子里发短信,学习成绩飞流直下。那段时间,班上的风气很诡异暧昧,于是在《班级日记》上写下了《青春的萌动不可忽视》一文,真诚地告诉学生:对异性有好感、对自己的身体好奇都不是可耻的事,人人都要经历成长发育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甜蜜、重要的,是逐步认识自我、寻找人生道路的关键,所以这时候要学会对自己的身心负责,对自己的将来负责。当天,《班级日记》成了抢手货,创下了“点击率”最高记录,有学生主动要求拿回家给家长也看看,还有学生放学了还留在教室里摘抄我的文章。那对孩子也分别主动来找我,我才发现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确定自己的感情、选择,只是觉得有个人陪着的感觉很甜蜜幸福。我跟他们细细分析了各自的性格、前景,建议他们先当知己、好友,适当拉开距离,好好观察对方和自己的感受。他们接受了,行为上收敛了很多,一段时间后他们自己就分开了。

幼儿学走路时,没有谁不磕磕绊绊,跌过跤。如果害怕孩子跌跤就不敢让孩子走路,结果会怎样?青春期,每个人也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遇到困惑、迷茫、冲动,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如果这时孩子得不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生活现状的成年人的承认、接纳、理解和关注,那么已经冒出头的嫩芽,就会畸形地成长,留下内心无法弥补的创伤。

作为教师,有义务帮助家长明白: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情绪,可以经受生活的痛苦;可以享有独处的时间、空间;可以从容地用他现有的思想去慢慢面对自己的困惑和痛苦;可以不是故意的犯错,在尝试中获得自己成长的体验。不要过多地关注、限制孩子的行为,以免压缩了孩子的成长空间,导致孩子要么不敢尝试,不敢冒险,为了求得安全,凡事采取放弃的态度,进而发展出不敢接受的负面情绪,产生“习惯性无助”的心理;要么完全逆反,家长越不让做的越想尝试,本来只是绊了一下就能迅速爬起的,结果变成摔了个大跟头,好长时间爬不起来,甚至一蹶不振。 

众所周知,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任何教育无法代替的。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在纪念母亲的文章里写到:“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百位老师吧,其中有给我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是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生命的教育”,这种教育所起到的作用,一般说来是任何他人都难以起到的。

面对现在的家长普遍用“乖不乖”“听不听话”来评判孩子好坏的这种家庭教育,作为教育者,一定要坚决反对,帮助家长尽快纠正。因为这种家庭教育已经严重压缩,甚至屏蔽了孩子成长的空间。完全不会听从家长话的孩子肯定是有问题的,说明“人的教育”对孩子没有起作用;但是,完全听从家长的话的孩子也许日后的问题会更多,因为从主观上家长绝对化了“人的教育”,而抛弃了“事物的教育”和“自然的教育”,会让孩子的人生教育缺席很多必需的课程,造成今后很多人生问题。

千万不要让孩子为了一个“好”而压抑了自己“真”的需求,千万不要为了家长的意愿而改变了孩子自由成长的角度、方向,千万不要为了追求得到一个省心的教育过程,而让孩子失掉做孩子的童趣、快乐,让孩子缺乏生命的经验,造成性格、甚至人格上的缺陷,能力的匮乏——这才是我们目前要帮助家长认识并重视的首要问题啊。

因此,帮助家长纠正思想里固有的好坏是非观,还孩子一个可以自由成长的空间,结合学校教育,重视“事物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不要灌输、压制,而是遵循孩子的成长的自然规律,创设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让孩子轻松快乐地正常地成长,是目前保证学校教育效果,提高人才教育质量的关键。

如果说孩子是一株才露尖尖角的幼苗,他们自身的经验就是他健康成长的土壤;如果说人生是一条经验的河流,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就是孩子们生命意义的所在。要让孩子在湍急的流水中体验每时每刻河水的流动和变化,让他们的生命在这流动和变化中慢慢浸泡、冲涮、壮大,进而升华。

真的“为你好”,就为孩子腾出一块能自由成长的空间吧。     (昆明官渡区杨万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做时代好学生
后一篇:一节课的反思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