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话教学
(2022-03-26 10:31:34)分类: 研训篇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过程。”文本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凭借;文本是载体,承载着古今文化精华;文本是凭借,传授知识和方法,完善健全学生的人格;文本是一泓清泉,给人予甘甜,让人们享受美的真谛;因此教师学习理解教材,准确地解读文本,是阅读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保障。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要注意以下方面:
一、
要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须遵循以下原则:
1、忌浅——浅尝辄止;教师对教材缺少研读,不能从广度和深度上理解教材所蕴含的知识内容和思想内容。教师应从“文、道、质”三个方面,多纬度地去解读文本。第一,体会文本的文:细细的品读课文,逐字逐句地品味语言文字的美,从而读懂文章的内容。第二,理解文本的道:弄清文本的表达形式,揣摩其表达效果。第三,感悟文本的质:正确地理解文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搬用别人的教学设计,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我们都知道,同一个文本,不同的教师去解读,得到的感悟是不完全一样的,所设计出来的教学设计也只是其个人的理解,加之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搬用别人的教学设计,就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应认真研读文本,准确地掌握文本中的知识要点,明确语言文字训练要求,正确把握其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学生实际,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对话话题、知识点、德育渗透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方法、拓展内容、积累与运用、教学辅助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3、忌偏——不能正确地理解编者的意图,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由于自己把握不住,教学中当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所偏出时,教师不知所措,不加引导,甚至推波助澜。如《麻雀》一课,屠格涅夫的本意是赞美勇敢的力量,爱的力量。而当课堂上有的学生发表老麻雀的行动太冒险了的看法时,老师不作引领,还顺着学生的话说:“是啊,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样的肯定,使学生对爱的理解有所偏废,感受不到母爱的无私、伟大和崇高,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却是以牺牲文本的价值取向为代价,培养起来的个性也是不健康、不完整的;教师的教学也就达不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的目的,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不仅没有显现,反而与之背道而弛。
4、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文本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大量补充图文资料,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用资料代替教材,课堂上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少,对教材的感悟少,语文课变成了其它课,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二、解读文本的角度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文本,因阅读者个体的已有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想认识、价值观、人生观、知识储备、知识结构、感知能力不尽相同、对文本的解读会见仁见智。阅读教学中的教材文本,从独立的文学作品变成课文,承载了对教育思想、课程标准的诠释,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角色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与文本对话又有其特殊性。这就要求教师在与教材文本对话,解读文本时,需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
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阅读。抛去教师的角色,不考虑任何要求,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语言美、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以一颗真诚的心与作者对话、碰撞,产生共鸣,这样才会被文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和语言所感动。
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去阅读。把自己当做学生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
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去阅读。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具有明确的指向性,它不再是理解和赏析,而是为了更好地与学生对话,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要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为阅读重点。
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作为一般读者去阅读,我们除了能感受到桂林山的奇、秀、险,水的静、清、绿外,还能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美以及桂林山水这幅画卷的意境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以学生的视角,则可以从文本中学到作者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排比、拟人、比较等语言的表达方法。从教师教学的角度,可把朗读、背诵课文,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做为教学目标 ,把“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做为基本教学方法。这样就能使我们的教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解读文本的方法
(一)认真研读课题,与课题对话。
1、借助课题落实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
一些课题中有生字,教师可在揭示课题后,解决生字的音、形、义。对“只认不写”的认识字既要认音,还要认义,要读出字音、字义,只是不写。对“学会字” 既要认音,认义,还要指导书写。 例如:《怀素写字》一课,课题中的“写字”是学会字,“怀素”是认识字。设计教学时,就要在揭示课题后,先通过让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然后点明“怀素”是认识字,教师随机介绍“怀素”是我国唐代的大书法家;“写字”是学会字,随机进行识字教学,让学生记住字形,并且进行书写。
2、利用课题,让学生从课题中获得有关知识。
课题中往往存在着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知识,如:人物(《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诺贝尔》、《詹天佑》、《海伦凯勒》);事物(《埃及的金字塔》、《威尼斯的小艇》、《嫦娥奔月》);标点符号(《晚上的“太阳” 》 《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词义(《军神》、《丰碑》);地方(《莫高窟》、《黄果树瀑布》)等。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通过查阅资料、借助工具书,理解词义,认识事物,获得知识。如《莫高窟》一课,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文字、图片资料,对莫高窟有所认识,这样,在学习课文后,学生对它的了解会更多、更深,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我国这一艺术瑰宝的热爱之情。
3、借助课题,指导学生抓课文的重点和主要内容。
课题中的一些词已经向我们揭示了课文的重点,教师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直奔课文的主要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桂林山水》一课,课题中的“山水”一词,已经告诉了我们,课文主要讲桂林山和水的特点,让学生直接找出与之对应的课文第2、3自然段进行学习,这样就突出了教学重点。
4、抓住课题,指导学生从课题入手理解课文内容。
一些课题揭示了课文的思路,教师可利用课题指导学生读书,理清文章的思路。如《云雀的心愿》一课,让学生紧扣课题,围绕“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去读书,达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5、发现课题中的习作训练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些课题反映了事物的某一方面,教师可在学生学习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仿照课文的表达方法,写一写事物的其他方面。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可变化为北大荒的春天、夏天、冬天又是什么样的?仿照课文写一写,这样就把阅读教学与习作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紧扣课题加强课内外联系,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认识事物。
《狼和鹿》一课,可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和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狼的生活习性以及与人们的关系有所认识,这样在学习了课文后,学生对狼就有了重新的认识:狼少了,森林里的鹿的数量就多起来,鹿的数量多了,树木就会被鹿吃光,森林会遭到毁坏。狼数量的多少决定着森林的兴衰,狼是保护生态平衡的功臣。
(二)认真与课文内容对话
1、认真与课文内容对话,确定各课时教学内容,突出课时特点。
阅读教学中会出现教师在各课时中教学内容安排不当,导致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学密度过大或过小,一、二课时特点不明显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认真与课文内容对话,合理地安排各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如《黄果树瀑布》一课,课文按游览顺序,描写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重点描写了作者进入景区的所闻、所见、所想。用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应完成对描写黄果树瀑布的声音的这部分内容学习,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用听觉感知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应用动词:飘、浮、涌、盖进行表达的方法。第二课时则完成引导学生从视觉和感觉上体会黄果树瀑布的雄伟壮观。这样按排,就突出了课时特点。
2、认真与课文内容对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课文的内容是围绕一定的意思,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安排的,教师可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用找重点句、中心句,找关键词连词成句,整合各段内容等方法,让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逻辑段意、自然段意,认识课文的表达顺序,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如《北大荒的秋天》一课,课文围绕“啊,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呀!”分自然段描写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的美丽景色。在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原野的美丽景色时,可让学生用找出中心句(原野热闹非凡。)的方法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从而感受到原野的热闹非凡,体会作者通过写大豆、高粱、榛子树的样子和声音,把“原野热闹非凡”写具体,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3、认真与课文内容对话,培养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
让学生学习表达、学会表达是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要根据具体的课文,遵循先说后写的原则,有意识的关注对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可利用词串连句成段、用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中高年级则在阅读教学中完成课后练习安排的小练笔和习作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秋天》一课,可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种句式练习说话。《桂林山水》一课,可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向游人介绍桂林山水的特点,仿照课文的写法,介绍家乡的一处景物。
4、认真与课文内容对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一些课文内容留有空白,教师要发现这些空白,为学生搭建想象空间,填补这些空白,以此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如《雨点》一课,课文讲了雨点落进池塘里、小溪里、江河里、海洋里的样子,可让学生展开想象,仿照课文的句式“雨点落进
(三)、认真与课后练习对话
1、认真与课后练习对话,明确各学段的教学重、难点。
教材中的课后练习,向我们揭示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对学生的训练要求,认真与课后练习对话,就能使我们把握住教学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如:低年级课后练习安排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写字练习,就告诉了我们朗读和写字训练是教学重点。中年级的: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仔细观察一种你喜爱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鸟语》)为什么说“森林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云雀的心愿》);则告诉了我们复述课文内容;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仿照课文进行片段描写的训练是一个教学重点。高年级的:为什么说火星是地球的孪生兄弟?(《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说说克隆这项技术“奇妙”在哪里,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克隆的。(《克隆之谜》);关于克隆技术“可以造福于人类”,你还了解哪些?(《克隆之谜》); “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爱之链》);读一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鞋匠的儿子》);又告诉了我们: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的表达方法;拓展课文内容,加强课内外联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加强写的训练是教学重点。认真与这些练习对话,我们就能明确各年段的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2、认真与课后练习对话,发现师生对话的话题。
阅读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设计的对话话题过多、价值不高,课堂上一问一答,毫无启发性,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体现的现象。如何减少教师的提问,增加学生读书、思考、交流的时间,设计出提纲挈领的、有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问题是关键。如何设计出这样的问题呢?其实只要我们认真与课后练习对话,就能发现,这样的问题已在课后练习中了。如《黄山奇松》一课,课后练习第4题是这样安排的:默读课文,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只要抓住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读课文,勾画出有关的语句研读,在学习小组中研讨交流就能理解课文内容了。
总之,我们只有认真与文本对话,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明确文本编写者的意图,才能使阅读教学的任务落到实处,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培养。(昆明官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