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方言对汉语拼音教学的影响

(2021-04-05 09:04:24)
分类: 教师篇

 语音教学是一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教师应该抓住学生本身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操着各自方言影响下的普通话,在拼音的教学中确实给教师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和压力。

一 方言对汉语拼音影响的几个方面

昆明市官渡区小学一年级语文采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在一年级上学期的这本教材中重点是拼音教学。汉语拼音中声母有23个,韵母有24个,整体认读音节有16.学生们带着各自的方言在拼音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对于老师也是一种挑战。方言在汉语拼音教学中不仅影响了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的教学而且影响了声调的教学。

(一)方言对声母教学的影响

以关锁中心学校一年级二班为例,班上本地生源22人,各省市生源30人。在声母教学中,除了来自河北、山东的两个学生以及云南昆明本地的几个学生发音较为准确外,其余学生在学习中均遇到了障碍。来自四川、贵州、湖南、云南昭通这几个省市的学生鼻音、边音不分,把该读n的读为l,例如:大脑读为大佬。来自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闽方言、粤方言、平方言、赣方言区的学生在学《zhchshr》这节课时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例如来自江西的郭瑞皓、钟鑫两位学生所说的赣方言一般没有浊音,不分平翘舌音,翘舌音一律发成平舌音,没有“r”声母,凡普通话“r”的声母的字,通常改读成“l”声母,把读成了“lén”。有些方言区还存在fh混读的现象,比如来自福建石狮的蔡雨彤同学会把“开会kihuì”说成“kifuì”,“花hu”说成“f”。来自河北、云南等省的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把jqx的发音偏靠前,在发音时,成阻、除阻的部位太接近舌尖,产生齿化音,发出的音带有刺刺的舌尖音的味道。

在声母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好pf,注意分辨t k hj q xzh ch shz c s这几组声母。汉语拼音中的jqxzhchshzcs ,要读准首先要抓住关键,从部位入手,弄清它们的本质区别。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发音部位,也就是气流在口腔中受阻碍的地方不同。j q x 是舌面硬腭音,发音时舌尖向下紧贴下齿背,前舌面隆起抵住或轻轻接触硬腭;zh ch sh 时舌尖硬腭音,发音时舌尖向上翘起来抵住或轻轻接触硬腭;zcs时舌尖是舌尖背音,发音时舌尖向前平伸抵住或轻轻接触齿背。其次,要注意送气的塞擦音qchc和擦音xshs的区别。送气的塞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先闭塞,然后用力送气,留一小缝让气流摩擦出来成音。擦音发音时发音部位不闭塞,整个发音过程都是气流从发音部位的小缝间摩擦出来成音。

(二)方言对韵母教学的影响

各个地方方言与汉语拼音在韵母方面也有不少的差异。如昆明话没有ü,昆明本地的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时往往用地方方言i来代替ü,例如玉米发成薏米,因此教学单韵母ü时,要指导学生发音时,口腔开得稍大,嘴角稍微向中间。拿一年级二班为例,大部分同学遇到的问题是前后鼻音部分,这里包括来自河南商丘市、江西南昌市、广东、广西、贵州、福建、云南部分地州等地区的学生,这些学生前鼻音与后鼻音区分不开、相互混淆,前鼻音韵母有:aneninun、ün,后鼻音韵母有angengingong,这些地区的学生一般读为后鼻音韵母的音节他们都读为前鼻音,有的把该读为前鼻音韵母的读成后鼻音韵母,例如“安静”读为“安进”、“声音”读为“声应”。还有一些地区方言没有n韵尾,n韵尾往往读成ng韵尾,如班、帮都读成bng,所以我们要指导学生分辨前鼻韵母的韵尾n和后鼻韵母的韵尾ngn韵尾是用舌尖和上齿龈阻碍气流 ;ng韵尾是用舌跟和软腭阻碍气流 。有些地方方言区ianin相混不清,如连(lián)、邻(lín)不分,年(nián)、您(nín)不分。ianin都是前鼻韵母,都有一个相同的韵尾n。它们的本质区别于前面的元音。教学ian时,要先让学生了解它的舌位动程和韵腹a的音质。这里的a实际音质为ê,是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ian发音时,舌位有一个高到低再到高的滑动过程,不能发i就向n滑动舌位,而要经过韵复a之后再向n滑动,要让学生掌握这些要领。至于in发音时,只要发i后少延长,舌位猛然向n滑动,就成了in。在以后的汉语拼音教学中,还要不断地了解地区方言与汉语拼音在韵母方面的差异,认真加以辩正。

(三)方言对汉语拼音声调的影响

声调是构成音节的重要部分,它不仅能表示汉字的不同读音,还能区别词义的作用 。一年级的学生们在学习汉语拼音时常常受到各方言的影响,说话的语调往往不准,造成语流不畅,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言的交际功能,因此声调教学也是关锁中心学校的教学重点。

汉语拼音一共有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有的方言区有九个调号,比如一年级二班的张修源、刘奕鑫、张宝康同学所在的粤方言区,这三位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在声调上最常见的毛病就是把阳平和上声、去声相混难辨。如把平反读成平凡,把答辩读成大便。存在阳平和上声相混的情况时,应紧紧抓住这两种声调在调值上的不同特点进行教学。阳平调是由中音升到高音的一种调子,发音时要掌握要领:起点要取中,声带稍微放松,然后逐渐绷紧,最终升至最高点。上升调是一个曲折调,发音时起点要比阳平的起点稍低,略微下降,拖长然后快速高升,终点近于最高点。整个调形曲折起伏,整个发音过程分为————三部分,但三部分所用时间不一样,降、升、部分较短,拖音部分长。我们发音时,应注意指导学生,加重——部分,并且紧促升高。在教学汉语拼音时,我们还要结合语音环境,把带有不容易读准的音节,放在词语中训练,重点训练阳平调和上升调。同时,要求学生坚持用普通话会话和朗读,以标准普通话语音材料为参照,特别是多看多听中央电视台、广播电台的普通话播音和规范的普通话音像材料,以指导自己克服方言所带来的干扰。

在以后的汉语拼音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掌握方言和汉语拼音的对应规律,认真区分地方方言与汉语拼音在声韵调方面的差异,发准普通话的每一个声韵调,为今后的识字、学习普通话打下基础。

二 针对造成的影响有效疏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的目标,还明确要求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本体认读音节 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等。对于方言众多的关锁中心学校一年级班级,要按照教学进度有效地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确实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任务。

(一)  针对拼音学习障碍,有效指导。

在拼音教学中要把遇到的问题进行归纳,针对这些问题,了解各种方言的特点,有了相关的了解后才有可能对拼音教学对症下药。拼音教学最大的难题就是部分学生音发不出、读不准和读音混淆。教师要进行示范,有耐心地引导学生仔细进行比较,发准易混的音,还可以借鉴一些名师积累的好经验,如选编绕口令,巩固正确发音效果。在拼音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爱模仿的学生较快脱颖而出,能够比较好地掌握拼音。因此,拼音教学要鼓励学生多模仿老师,多听拼音教学磁带,多收听或收看普通话广播、影视等。学生们对各自的方言情有独钟,要求家长在孩子学习拼音期间,尽量少在家里面用方言进行对话,给拼音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  加强课堂趣味性,针对方言特点进行教学

记住拼音字母的形状,有利于让学生更快更牢地掌握字音。可以通过图形帮助记忆,引导仔细观察图画,通过多媒体或挂图辅助教学,条件不足的学校也可以通过语文课本丰富多彩的很形象的插图来辅助拼音教学。教师可根据字母的形状、读音等,通过编一些顺口溜、儿歌、口诀等,加深对字母形状、读音的认识。

   要学会巧用教姿,结合低年级学生比较关注老师的一言一行的特点,在课堂上灵活运用教学姿势、姿态,帮助各种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拼音。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口形学习韵母。引导学生听清声音,看准口形来学习单韵母和复韵母。强调学生要注意老师口形变化与否或变化的过程,引导学生模仿。模仿一定程度后,还可以老师张开嘴巴不发音,让学生读出读音,教师加以纠正。另一种是通过手势学习声调。与汉语拼音不同,方言区语音声调各异,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要反复运用,针对小学低段孩子的短时记忆特点经常运用以避免回生。受方言的影响,学生在一年级掌握教好,之后逐渐弱化,甚至出现发音越来越不标准的现象。发音不准,继而拼音书写的混乱。因此,拼音学习必须是常态的、持续的、不断强化的过程。拼音教学要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当中予以强化,才能避免回生。在小学阶段,要坚持预习用拼音,课堂朗读拼音,课后复习拼音。要引导学生用拼音阅读课外读物,甚至直接阅读纯拼音文章。引导家长订购一些注音读物、难字注音读物,坚持朗读。在阅读过程中,要逐步培养拼音的直呼能力,就是看到一个音节就能直呼其音,像读一个汉字,不需要拼读。到学生开始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还要鼓励学生在用拼音遣词造句,或者根据读音查字典等。

 三 结论

 官渡区关锁中心学校生源组成较为复杂,来自全国各个省市的学生聚集在这里,在语言的交际交往中相互影响,这对于学校的拼音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和压力,教师要在日常的语文教学工作中充分认识学校生源的特殊性,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把方言对拼音教学的影响进行挖掘重视,以方言为基础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及拼音的重要作用,在低段的拼音教学中不仅收获了标准的拼音知识而且能够读准拼音,说好普通话。昆明官渡区   周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你准备好了吗
后一篇:送教下乡所得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