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小学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2021-03-31 05:58:11)
分类: 教师篇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但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课,而且在计算时也经常出错,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每天都在做,可是每次都会出错,出错的地方还都不同,尤其是随着他们认识的数字越来越大,计算量也增大,出现错误的概率也变大。在《新课标》中提到小学生在计算方面要达到“熟练”、“正确”、“会”三个层次。

在现在教学中,一提到计算课,我们总会谈到算法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等等的术语。至于在课堂中能否达到这样的目标,每位老师都自己心中有底,即使课堂上能够形成这样的教学意识,那是否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些方面呢?有的时候课堂上我们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可还是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为此,对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原因分析

     小学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出现的错误有:(1)看错数字以及运算符号,比如把24看成42,加号看成减号,这是他们常出错的地方,(2)抄错数字,不会检查;我也会常常在黑板上抄35道计算题给学生做,但是他们抄写到作业本时总会出现少抄,比如36-14+21,有的孩子就会抄成36-4+21或者直接把符号抄错,特别是三年级现在学习了笔算加、减、乘、除,列竖式时总会改变原题目给出的数字,比如:82减去两个26的和,差是多少?有学生列式:80-26+26),当老师告诉学生认真检查此题时,他依然没有发现问题,一方面可能是学生没有认真去检查,一方面可能是不知道如何检查,尤其是多方面检查,即使告诉他们检查,可能也只是局限于检查计算结果是否正确,而忽视了数字抄错,数字抄错也是导致计算结果错误的一个原因。还有的是运算符号看错以及抄错,特别是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后,还常常漏算,比如:笔算87-45+16)时,有的学生算出87-45+16=61,究其原因是学生只列了45+16的竖式,就把结果写在了算式后面,对于这种多步计算的题是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漏算,看错运算符号也是导致最终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3)忘记进位和退位,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往往做完了就做完了,就算再去检查也是装装样子,有的甚至就不愿意动脑筋,懒于思考,特别是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也就不准确。这也可能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够全面,细致。所以提高学生计算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强计算相关知识的联结以及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在在游戏中培养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我会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还可以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比赛的形式进行计算。其次,还可以采取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题,比如:“房间的桌子上有15根刚刚点燃的蜡烛风从窗户吹进来,吹灭了3根蜡烛;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根蜡烛被风吹灭。把窗户关起来后,再没有蜡烛被风吹。最后还剩几根蜡烛?”这一道题十分的有趣,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圈套,低年级学生常常使用习惯性的思维,觉得用总的减去吹灭的就是剩下的,也有的学生思维比较发散,说是一根都不剩,蜡烛都燃烧了,不管答案是什么,都说明他们在思考,他们比较感兴趣,当老师告诉他们不是时,他们会更好奇那答案是什么呢?点燃的15根蜡烛中,有4根被风吹灭,其余的会一直燃烧下去,直到燃尽为止。所以最后剩下的蜡烛就是被风吹灭的那3根蜡烛。听完这样的答案后,学生对数学就更有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

      

 
   另外,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练习一些口算。在强调计算的同时,讲究训练形式多样化。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比如“猜一猜每个汉子代表什么数字  国 国   ” ,学生经常接触到的计算都是纯数字,突然一遇到计算汉字的题,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要注重多种形式的训练,以及适时地列举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者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来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使学生集中精神进行计算,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三、要把计算教学融于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计算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计算教学。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多么喜欢这样的课堂。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中创设问题,如:谁来当大王,自从孙悟空离开了花果山陪唐僧去西天取经后,山里的猴子们就开始争着要当山里的大王。一直老猴子说:“谁能算出‘28+47-34+23-32’的得数,谁就来当大王。”你们能算出来吗?,学生们一听说先算出来的可以当大王,于是纷纷开始计算。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计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加强计算之间的联结。

   在我们小学阶段,很多知识点都可以进行联结的,比如乘法,先由几个相同加数相加引出表内乘法,这样就把加法与乘法联结在一起,紧接着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三位数乘两位数、小数乘法、分数乘法。就其中某一个知识点而言,它并非只是一种单项联结,而是有多个联结点与它相连。比如说,学习小数乘法时,与之相联结的点其实有好几个,三位数乘两位数只是其中一个,可能还有学生的学习经验、单位转化的水平等等。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1、多说
     
当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笔算轻口算、重法则轻算理、重计算轻估算的现象,严重影响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平时的计算教学中国我就尽量的让学生说出算理,比如:42+50=92,教师应该让学生试着说出为什么要这么计算?而不是急于说出结果,这样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课堂的有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有目的地把计算与语言表达训练有机结合起来,注重让学生有条理、完整地叙述式题的意义及算理,变单调的式题计算为说理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强化学生的认知和表达能力。比如讲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要讲清楚乘法的意义,5+5+5=15,表示35相加,写出乘法算式是3 × 5 = 15,“×”左边的“3”指的是加法算式中相同加数“5”的个数,“5”指的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15”是加法算式中的和,在后面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题时就应该多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中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通过这样的语言表达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如果学生真正的理解了乘法,那对于二年级的学生也是可以完成“16×3”这样的算式,因为它表示316相加,即“16+16+16=48”,这样便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审清题意

  小学生审题还比较粗心,有的时候还没有看清题目就下笔了,这样常常会造成计算错误,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训练学生审清题意,计算时要先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一个原始的数字和运算符号,然后思考运算顺序是什么?比如:10-2+3),就应该明确这是加?减?还是乘?要先算什么?为什么?再算什么?这样可以避免错误的发生。

3、加强书写习惯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有的孩子因为书写潦草导致计算出错的,尤其是随着计算量的增大,这种情况更为显见,比如有的学生写“0”,为了追求速度,一不小心就会写成“6”,“+”与“×”,“-”与“÷”常常都是因为书写潦草这里多点、那里少点的,这样就会导致下一步看错,算错,这种情况主要是列式计算或者草稿纸计算经常会出现。为了纠正这类学生的错误,我们可以让孩子们每天坚持认真书写“0910个阿拉伯数字以及四个运算符号。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是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的。

 4、自我检查

   计算一直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中,一年级现在只认识了“—”和“+”,还不是太复杂,但是还是会有学生把这个两个运算符号看错,所以平时教学中就训练学生先看清是“—”还是“+”?加之现在学习了乘法,应该更多的提醒学生先看清楚运算符号,再看清楚数字,因为在平时的作业中常常能看到有的学生会把数字看反了,比如32看成23,还有解决问题时都存在要抄数字列算式,可是有的孩子还是会抄错,比如把45抄成43,所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检查很重要,平时教学中,我都会抽空抄三道题在黑板让孩子们自己抄在作业本上做,抄完后我都会要求他们把抄下来的题用手指着跟黑板上的校对一遍,做到不错不漏,做解决问题时会让学生学着圈有用的数字,列算式时就对着题目的数字检查自己又没有写错数字,这样主要是想让他们养成自我检查的习惯,自我检查是保证计算结果准确无误的重要手段。

六、教学方法的改变


首先要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计算8+6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为了使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二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昆明官渡区付卫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