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计算中存在的问题
(2021-03-31 05:58:11)分类: 教师篇 |
计算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关系着各种数学能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发展。但很多学生不喜欢上计算教学课,而且在计算时也经常出错,对他们来说,计算往往就是做不完的习题,每天都在做,可是每次都会出错,出错的地方还都不同,尤其是随着他们认识的数字越来越大,计算量也增大,出现错误的概率也变大。在《新课标》中提到小学生在计算方面要达到“熟练”、“正确”、“会”三个层次。
在现在教学中,一提到计算课,我们总会谈到算法多样化、注重学生学习的起点、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等等的术语。至于在课堂中能否达到这样的目标,每位老师都自己心中有底,即使课堂上能够形成这样的教学意识,那是否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关注这些方面呢?有的时候课堂上我们已经讲的很清楚了,可还是得不到学生的理解。为此,对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原因分析
二、要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教会学生用口算、笔算和计算工具进行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在在游戏中培养兴趣,尤其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是如此,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我会引入数学游戏“碰球”,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还可以采取开火车的形式,比赛的形式进行计算。其次,还可以采取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题,比如:“房间的桌子上有15根刚刚点燃的蜡烛风从窗户吹进来,吹灭了3根蜡烛;过了一会儿,又有一根蜡烛被风吹灭。把窗户关起来后,再没有蜡烛被风吹。最后还剩几根蜡烛?”这一道题十分的有趣,学生一不小心就会落入圈套,低年级学生常常使用习惯性的思维,觉得用总的减去吹灭的就是剩下的,也有的学生思维比较发散,说是一根都不剩,蜡烛都燃烧了,不管答案是什么,都说明他们在思考,他们比较感兴趣,当老师告诉他们不是时,他们会更好奇那答案是什么呢?点燃的15根蜡烛中,有4根被风吹灭,其余的会一直燃烧下去,直到燃尽为止。所以最后剩下的蜡烛就是被风吹灭的那3根蜡烛。听完这样的答案后,学生对数学就更有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
三、要把计算教学融于情境创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且能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创设的情境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生活。我们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生活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紧密联系,激起对计算的兴趣。主题图的选择必须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仔细斟酌教材中的主题图。当教材中的主题图不吻合学生生活实际时,教师要灵活进行处理,如在执教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整堂课中,我都以学生的实际材料作为数学学习的情景,通过秋游前的准备,乘车到旅游区游玩等一系列环节,把整堂课自然的串成一个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计算教学。从学生们在课堂上兴趣盎然、积极投入的表现看出,他们是多么喜欢这样的课堂。此时,创设问题情景犹如一块石头投入学生的脑海,必会激起思维的浪花。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可以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也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故事中创设问题,如:谁来当大王,自从孙悟空离开了花果山陪唐僧去西天取经后,山里的猴子们就开始争着要当山里的大王。一直老猴子说:“谁能算出‘28+47-34+23-32’的得数,谁就来当大王。”你们能算出来吗?,学生们一听说先算出来的可以当大王,于是纷纷开始计算。可见,创设问题情景是计算教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四、加强计算之间的联结。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
1、多说
3、加强书写习惯
六、教学方法的改变
首先要讲清算理,为正确计算提供依据。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计算依据法则,而法则是根据数的性质以及有关运算定律、运算性质推断得来的。充分重视算理,驭理入法,方能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也就有了切实的保证。在计算8+6的教学时,教师没有停留在算法多样上,更没有让学生“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计算”,而是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算法相通的地方,都是通过凑十来达到口算的目的,使学生懂得这种题目通过“看大数,拆小数,先凑十,再加几”的方法口算,这种“凑十法”的口算策略同样适用于后续学习8加几、7加几的进位加法,因而这种策略的优化其潜在价值巨大。“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课堂上,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去做、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之法。同时,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几种算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及时对“多样化”进行“优化”,寻求简洁、容易、快速的方法。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交流,感受不同策略的特点,领悟不同方法的优劣,做出合理的判断和价值评价。为了使学生头脑中算理清楚,计算起来就有条不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理清算理:(1)领悟法。如: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让学生在摆一摆,画一画,数一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学生会对“十进制”这一自然数的进位方法有很好的认识。在计算中应用到满十进一的理论时才不会疑惑不解。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领悟法”。(2)对比明理法。如:二年级学习三位数加、减法时,涉及到口算、估算、竖式计算,对于这一知识的教学,我改变计算题以做题为主的惯例,鼓励学生多动嘴说,说一说算理,说一说想的过程,目的在于使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做到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练习题的筛选要恰到好处数学知识系统性很强,如果整数的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没有学好,那么小数的加、减、乘、除法就很难学会。因此说,计算教学需要做到新旧结合,精讲巧练,持之以恒。(昆明官渡区付卫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