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及对策
(2021-01-21 07:09:53)分类: 教师篇 |
由于历史的许多因素,农村教育的办学水平相对落后。现在,农村中学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发展时代,中学改变了昔日的落后,成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了良好的开端,逐步向现代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在“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指导下,农村中学教育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校舍得到了修缮或重建,教学器材得到了增加,师资力量大副度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也相应提高。但是,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在整个中学教育中仍然是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存在着缺陷,这些缺陷制约着农村中学教育的发展。当前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管理中有何不足?该如何应对和发展?我将从以下方面分析探讨:
一、学校管理者缺乏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
在我们广大的农村中学,受学校管理者本身的素质等多方面的影响,学校大多没有办学思想和理念,也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学校工作能够正常开展,能够完成上级安排的各种任务,那就不错了。有的学校虽然也制定了办学思想,但照搬照抄,不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走形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然而,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对学校的要求越来越高。学校管理者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还要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有了好的办学思想,学校就有了灵魂,就有了发展方向,才可能办出特色,办出成绩,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局面中生存与发展!
二、学校教育教学常规管理存在诸多问题
(一)备课质量有待改进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不备课或不认真备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就是一句空话。有的教师机械模仿教参教案,不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个性进行教案设计,缺乏针对性。部分非语、数学科备课简单,仓促上阵的现象也存在。
(二)课堂效果有待提高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师生互动交往的主要平台,是决定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从我镇学校来看,还有很多教师采用“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教学,教师重传授,轻探究,重文本解读,轻师生互动,关注教材,不关注学生,教学老一套,即使互动,也是做做形式而已。教学方式方法单一,合作探究课堂上做得很少,多媒体教室也只有上公开课才用。有些教师只关注自己教多少,不关注学生学多少。另外,布置作业也存在不合理现象,有时作业量过多,有时作业量过少。作业过多会让学生疲惫,作业过少学生得不到训练,知识得不到拓展。这种作业让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不能有效促进其发展。
(三)校本教研有待提升
校本教研是推进课改深入开展的最有效的教学研究形式,可是目前还存在以下问题:校本教研中,教研组的活动开展比较被动,教研欲望不强、氛围不浓;有的学校用校本教研装点门面,应付检查,一学期搞一两次,花拳绣脚,实效不大。
三、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有很多弊端
如每年“三好学生”的评选成为少数学生的专利,有的学生,中学三年一项荣誉都没有被评上,难道他们就没有一点值得肯定和鼓励的地方,“关注全体学生”成了一句空话。另外,学校的评价过于重视成绩,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也成了一句空话,这样的评价机制只会造成学生起早摸黑做题目,忽略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交际能力等个性能力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只会做题目的学生。
那么如何解决上述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呢?
(一)建立自己的办学思想,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
校长的思想高度决定着学校发展的高度,其办学思想和办学目标决定着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学校的发展方向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因此,我们广大农村校长一定要有属于自己学校的办学思想。
1、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我们农村中学校长的整体水平偏低,跟不上教育改革的步伐。课程改革发展到今天,可在农村学校还只是喊喊口号,举步维艰。那么,校长加强业务和理论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校长是老师的表率,没有过硬的教学水平、管理能力,那是什么也做不好的。
2、在实践中摸索、领悟自己的办学策略,确定中长期目标。学生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长大后,他们大多要外出做工,所以,“生存”意识对他们来说也是首当其冲的。考虑到农村孩子的行为随意性强,难以适应未来的生活。因此,我们立足于农村,把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为一个“会生活、勤学习,会做人、能创造”的人,当作我们的培养目标。事实证明,只有在实践中总结和摸索出来的的办学思想才是实际的,才是具有指导意义的,照搬照抄来的只能做摆设,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二)规范常规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教学常规是推进教学改革的基石,要扎实有效地推进新课程改革,必须比以往更加重视教学常规。
1、加强备课管理
学校教导处要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要认真探索研究行之有效的备课管理办法,明确教案的撰写要求,如写略案必须有课题、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突出和分解、教学程序和方法、作业精选、教学用具的使用,以及必要的课堂预设等。集体备课应该做些什么,个人备课应该做些什么,学校应该有明确的规定。是要将听评课与检查备课结合起来,无论是详案还是略案,重在看课堂教学效果。
2、提高课堂有效性
在新课改背景下,究竟什么样的课才是一堂好课?华师大叶澜教授在她的“新基础教育”中,针对“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一问题,概括了五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随时收集所教学科的信息,还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只有用系统的先进的思想和方法指导教学,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在实践中学习,学习观摩优秀教师的课,与同学科教师互相学习,在对比中反思,在切磋中进步。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通过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找出存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缺失和原因。
3、深化校本教研
解决校本教研存在的问题,真正把校本教研搞成推动课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效益的有效活动,要健全机制,提高教师素质,不断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中来;另外,集体备课是同伴互助的一种重要形式,要定时开展集体备课活动,以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备课质量。 还有,个人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基础,教师要在新的教育理念支撑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教学效果,要通过写反思笔记,个案分析来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思考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反思和研究水平。
(三)转变评价观念
长期以来,成绩成为评价学生、评价老师的唯一依据。要相信“每一粒种子都会发芽,每一个孩子都会发展”,改变过去对学生单一评价,只重视考试分数的做法,实施多元化评价,达到激励每一个学生目的。
学校里可以开展“校园十佳少先队员”、“优秀共青团”、“阅读之星”、“故事之星”、“文明之星”等评比,班级里开展“全面发展好少年”,“优秀少先队员”评比。同时改革原来的单项评比,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有闪光点,我们为何不能慷慨一回,给他一个荣誉称号,发给他一张奖状呢?
总之,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具有特殊性和长远性,保持农村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农村中学的教育现状也是复杂多样,提高农村中学教育质量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工作,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创新,农村中学的教育才能日臻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