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英国高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2023-03-19 12:06:00)
标签:
英国高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没有“考勤表”参考而不要盲从! |
分类: 修身-齐家-平天下 |
感悟英国高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我们自己,每个学期上交的教学档案中,会包括“考勤表”,有没有“滑稽”之感!
参考资料:
[1]
http://resource.hzlib.cn:8081/Qikan/Article/Detail?id=29727124
感悟英国高校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江捷
北京工业大学 电子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
摘要:从思维教育、“从做中学”、弹性教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英国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缺失,总结了英国高校的教学方法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
作者简介:江捷(1965 -
收稿日期:2008-03-11
基金:北京市人才强教中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05002211200601);北京工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002000514111);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multi-method for teaching adopted in British universities,such as education for thinking,learning by doing and flexible teaching.On this basis,the problems that we encounter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 are investigated,and enlightenment from the methods for teaching used in British universities for our teaching reform is concluded.
Keyword:multi-method for teaching;education for thinking;cultivation of capability;learning by doing;flexible teaching;
Received: 2008-03-11
英国是近代科学的发祥地之一,是牛顿力学的故乡。英国的科学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仅20世纪就有65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居世界第二位。这些奖项基本都是大学教授获得的,其中以剑桥大学及其卡文迪什实验室的贡献最为突出。在英国,大学已成为培养科学家的摇篮和推动科学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对英国的世界科技强国地位,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在我国全面启动“质量工程”的今天,研究英国高等教育及其人才培养模式,借鉴他们先进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研究成果,并与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相结合,无疑对提高我国高校的教学质量、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笔者于2005年,在英国伯明翰大学电子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EECE)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研修,近距离体验了他们多元化、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在此做一些介绍与分析,并借此探讨目前我国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的缺失,希望为深化教学改革提供借鉴和依据。
1 以思维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2000年,为培养学生进行有效思维和学习,英国将思维教育纳入大学本科教学。思维教育的核心就是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获取知识,更要掌握如何有效地运用知识。它具有以下4个基本特征。
1.1 问题性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英国高校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多元化、发散性思维。教师们把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引发问题讨论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一味地灌输陈述性、事实性的知识,也不过分强调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笔者在EE1A1、EE3A1模块给学生答疑时,发现与国内学生不同,这里多数学生希望了解的并不是现成的答案,也不是程式化的解题步骤,而是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这使笔者感触颇深。这或许就是英国长期系统的、潜移默化的思维教育的结果。
1.2 独立性
英国高校注重学生独立意识和原创精神的熏陶。教师们认为,教学中过多不必要的干预就意味着大部分思考是由教师而不是学生完成的,这会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意识的健全和自主学习的发展。英国的多数课程都设置了coursework,相当于国内的大作业,不同学生,ID号不同,coursework的内容也不同,但都必须独立思考、独立完成。一旦发现抄袭或“枪手”,当事者就会被同时处以零分的严惩。由于有些课程,如EE2E2(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coursework要占总评成绩的50%,因此,这种不良行为的直接后果就是课程总评的不及格。coursework一般都安排在假期完成,新学期的第一周上交。所以,英国高校学生的假期通常都是在书堆中、电脑前度过的。
1.3 参与性
在英国,引导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全过程的观念达到普遍共识。课堂上,学生们的任何问题都受到欢迎和重视。教师们认为,“有一大堆问题”的学生才是最好的学生。与国内不同,这里的教师一般不会因为学时紧张就打断学生的问题或讨论,相反,他们常常也会饶有兴趣地参与其中。或许在他们看来,这才是最好的教学素材,才是教育的真谛。正如教育学家波兹曼所指出的,“一旦你学会了如何问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它能造就“一种迥然不同的、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智慧”。
1.4 合作性
英国高校注重学生表达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培养。例如,一般实验都是两人一组,分工协作。实验结束前,每位学生都要向实验教师(supervisor)边演示边口头陈述,汇报实验进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并归纳出实验结论和体会,给出自我评价,同组学生再适当补充。这样做,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而且可以借鉴他人观点,充实自己,逐步形成有独立见解的个性品质。
2 “从做中学”为特色的教学方法
“从做中学”理论是美国教育学家杜威(John Dewey)首先提出的,他主张“从做中学做,从生存中学会生存”。这种教学方法在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国家,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只讲授课程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和技术,其他应用性内容,则通过设计一系列不同难度和规模的课题,以laboratory assignment(实验性作业)、coursework(课程作业)等形式布置给学生,引导学生“从做中学”。此外,EECE系在二年级还设置了group project(团体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几十个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研究课题,供学生自由选择,一般6~8人为一组。要求学生自行组织并完成从选题、自由组合到获取背景知识、提出设计方案,再到分割任务、设计实现的各个环节。最后,每位学生还要就自己完成的部分,制作PPT演示文稿,做presentation(演讲),并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各种提问。这种自我管理、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从做中学”模式,增强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意识,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
与传统的“从听中学”的被动方式相比,“从做中学”更具积极性、自觉性和自主性,它不轻信、不盲从,是更适合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
3 以“弹性化”为特征的教学管理
随意、宽松、和谐、有序是英国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没听见过上课的铃声,也没看见过课前的点名。当问及原因时,教师们通常会回答,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时间的权利,教师不应过多干涉。即便在确实需要“干涉”时,教师也会选择极其幽默、绅士的方式。记得一次在EE3A1课上,有位学生的手机突然响了,古怪的铃声使原本安静的课堂一片哗然。倘若在国内,教师很可能会严厉地批评那位学生,但这里,教师却微笑着感谢了这位学生,因为他的铃声“惊醒”了其他同学。相信这位学生肯定会立刻将手机拨到振动档,而且以后再也不会发生类似的问题。
学生做实验也很随意,课表上的安排仅供参考,不是硬性规定,更不记考勤。学生只要刷卡,就可随时进入实验室。在实验室,器件的选取是“自助式”的,学生可以各取所需;设备可以外借,但当日,教师下班前必须返还。实验内容也比较弹性,没有必须完成指定内容的硬性规定,但实验指导教师(supervisor)会根据实验完成的质量和数量,给每位学生一个合理的分数。就连实验完成期限,都是由学生自己决定后,请教师在成绩反馈单(feedback mark sheet)上签字确定的。总之,英国的教学充满了“弹性”。教师们认为“弹性”能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方式、更多的选择性、更大的自由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富有个性、自主性的终身学习者。
但是在英国,任何作业、报告都有明确的提交期限(deadline),每晚交一个工作日,就会被扣掉5%的分数,绝没有通融的可能。这或许是英国“弹性”管理中的一个“特例”。
4 英国教学方法的启示
与英国的思维教育相比,我国高校仍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传统模式,教师传授的主要是陈述性、事实性知识,强调的是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学生则习惯于“从听中学”的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基本上就是知识的“硬拷贝”过程。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尽管“成品率”极高,但“成才率”却不容乐观。
教育学家尼尔·波斯特曼的这段论述耐人寻味:“孩子们入学时像个‘问号’,而毕业时却像个‘句号’。学校本应是赏识和培养创造性才能的场所,而事实上却压制了创造性才能的发挥。”
在我国全面实施“质量工程”的今天,学习借鉴英国思维教育模式和“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1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个不断自我构建的结果,而不是外塑的结果。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使教学变成“复制”知识的过程。课堂讲授在帮助学生“快速”建立知识架构的同时,也将教师的思维和定论“克隆”给学生,剥夺了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权利。在这种教学氛围中,以发散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创新能力培养,更是无从谈起。因此,为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就必须摒弃固有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发思考”,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构建的引导者。(注:对于传统教育,作者有“误解”。颜回,可以举一反十,如此的素质,才是传统教育的真谛。)
4.2 开展“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教学设计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增长知识,更是培养能力。教师应从创设问题情境出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激情,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发生过程,还原真理的发现过程,模拟科学的发明过程,鼓励质疑批评和发表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4.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强调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而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却在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过程不应仅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更要培养其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训练学生解决纯技术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适应环境、与人交流、与人合作、协调各方面关系的综合能力。
(注:教学,难道被“方法”所绑架、替换?没有绝对不好的方法,只有“不好学”者。好学,条条大路通罗马。)
5 结束语
英国高校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发散性思维训练,鼓励个性发展和独立见解,强调“从做中学”而不是“从听中学”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值得我们在改革实践中很好地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 崔国富,朱美英.“从做中学”与教育的生存论解读-杜威实用主义生存论学习与教育思想探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5(4):15-19
[2] 李晓强.弹性学习的兴起与高等教育的变革-以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为例[U].外国教育研究,2006(1):32-36.
[3] 刘朔,刘颖.英国的思维教育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14-17.
[4] 辛彦怀,刘志辉.英国的大学改革与科学复兴[J].外国教育研究,2004(12):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