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数据表述,要“将就”习惯
 (2023-03-16 10:51:15)
	
			
					(2023-03-16 10:51:15)		| 标签: 术语多么关键要“将就”习惯洛氏硬度技术 | 分类: 修身-齐家-平天下 | 
技术数据表述,要“将就”习惯
https://mp.weixin.qq.com/s/amrizL3qT4L-zq5HrcauMA 
quantimet720
 
 
洛氏硬度技术的测试数据,为了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通过一个数学变换,将测试数据的优劣、高低,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匹配”。
平时,我们说一个东西好,参数一般是“越大越好”。一个东西越硬,洛氏硬度测试出来的压痕深度数据就越小,我们就需要在脑海中可以进行“转换”,以匹配“优劣”的习惯。材料科学家们,很善解人意,直接帮大家做了一个“小处理”,这样,测试得出的数据,材料越硬,数值越高。 
数字经济下的“芯片”,也有“技术层次、优劣”之分,常见的表示级别方式(芯片工艺制程级别划分)是“多少多少纳米”。这就出现了一个类似于洛氏硬度测试技术当初面临的“有违习惯”的尴尬。这个尴尬体现在凡是描述芯片技术的文章中,看着看着,你就有些“晕眩”于芯片等级的描述中了。
再加上,文字工作者的语文水平、逻辑思维短板的话,那就更可怕了。比如,“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14nm以下,主要在7nm以下”,是什么意思?
当然,熟悉技术的自然可以知道是指更小的5、4、3nm。但是,技术、市场是不一样的,曲高和寡会阻碍技术的发展、应用。文章若没有点出立意的导向的话,我就不能简单确定作者是想表述美国追求技术进步呢,还是打算抓住市场主流。
如果表述成“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更高技术层面上”,或者,直接说“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5nm、3nm技术”倒不会有什么“歧义”。
个人理解,当下在芯片行业,“以下”是指技术更高的“小纳米”层面,而不是生活习惯的“较差”的含义。这就是尴尬所在。解决的办法有两个,
一个,避免说什么“以上、以下”,直接用数据说话;
一个,规范一个符合习惯的标注标准。
 
现在的表述也是有一定的规律,『以上,是尺度变大(技术水平低),以下,是尺度变小(技术水平高)』。知道这个规律,再看这段话,是不是“舒服了很多”?
『14nm以下芯片主要是移动计算需求,功耗可以降低,对手机笔记本这样的移动设备很重要。因为是高端数字设备用,商业价值也高。主要是商业价值,其实在现实生活中除了超算和数据中心,大部分场合计算能力都是过剩的。28nm以上占了芯片需求数量的90%以上,这块过两年就会卷到除了中国产别人干不下去。如果脱钩,双方损失的都是经济利益,没有什么芯片是必须要28nm以下的,中国最终也会自行做出更高制程的芯片,做出一个制程,卷死一批,芯片厂也没法光靠高端存活的。』
 
再次说明,术语多么关键。
进而,金相技能大赛这个平台,是不是可以为金相技术领域术语的规范、丰富,尽一份力?
 
参考资料:
[1]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946838 
晨枫 
美国对中国的芯片战已经打了一段时间了。在一开始,美国的注意力集中在14nm以下,主要在7nm以下。现在发现28nm以上才是大问题。
在2021-22年芯片紧缺中,14nm以下的芯片从来不是问题,问题一直出在28nm甚至40nm以上。说起来别扭,这些“传统芯片”在美国是有生产的,但美国作为第一波吃螃蟹的,吃顺了嘴,就忘记改口味了。十几年生产下来,设备已经老旧,现在连换新都不行,原厂停产了。另外,美国的传统芯片生产线大多是用200mm晶圆,现在主流是300mm晶圆,原料都要断流了。更大的问题是传统芯片的利润太低,现有生产线上榨干吃尽还行,再要投资翻新、扩产,在投资回报上就很难过关。现在全世界的芯片投资大概只有1/6流向传统芯片,其中大部分都在中国。
......
[2]
https://view.inews.qq.com/a/20211017A02VEA00 
什么也不能 
纳米(nm)是一个长度单位,经常出现在芯片制程上,如:麒麟990是7nm技术,麒麟9000是5nm技术,三星和台积电争夺3nm技术等等。
 
那么所谓的7nm、5nm、究竟有多长呢?它是指芯片哪一部分的长度呢?真的是越小越先进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
很多网友认为这个工艺制程5nm是晶体管长度,其实并非如此。那么这5nm制程究竟是指的芯片的哪个部位呢?
 
 
在晶体管结构中,电流从Source(源极)流入Drain(漏级),Gate(栅极)相当于闸门,主要负责控制两端源极和漏级的通断。而栅极的最小宽度(栅长),就是这个工艺制程5nm。......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