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功能材料图传》

(2023-03-15 22:27:16)
标签:

《功能材料图传》

郝士明老师

分类: 修身-齐家-平天下

《功能材料图传》

  

郝士明老师撰写的图书能够为我们使用、认可,那就是对郝士明老师最好的纪念。


《功能材料图传》

参考资料:

[1] https://item.jd.com/12019845.html?cu=true&utm_source=www.baidu.com&utm_medium=tuiguang&utm_campaign=t_2016327531_&utm_term=689b7f4112254cc6a7e1c512f1c8edfd    《功能材料图传》  前言

功能材料从材料总体中分离出来,是材料科学达到成熟阶段的诸多标志性事件之一。这是由美国贝尔实验室一位非材料专业的教育委员会主席莫顿博士于1965年提出的,他还创造了「功能材料(functionalmaterial)」一词。莫顿虽然是一位无线电专家,但他的主张却很快得到了各国材料界的认同。此后多年,纳米科技、智能材料等名称的提出也都是非材料学者所为。提出实现光纤通信标准的高锟是一位电力通信专家,与光纤材料制造也全不相干。这些似乎说明一个道理:材料领域外的学者们更敏感于材料性质变化的意义。这可能与身处「庐山之外」有某种因缘吧?

功能材料的发展史,当然不是自1965年起始,要久远得多。由于它涉及的性能极其广泛,而且还有与日俱增之势,因此相关学科也更加繁多,历史其实也十分漫长。所以,撰写一本与功能材料历史有关的书,会令很多人望而却步。而且越是功能材料领域的专家,就越会多一份慎重。这就是至今尚缺乏这类作品的原因。从退休之后,我开始逐渐远离原来的研究,而成为了一个材料史爱好者。也就是由一名力图创造材料知识的人,变成了一个对前辈和同行们卓越贡献的欣赏者。这种角色转换,其实也有很多乐趣。有时也会产生要把一些心得体会与同龄人、学生、后辈和青年人共享的冲动。这就是老年爱好者进一步演变成科普积极分子的心路历程。

爱好者多会有不计毁誉的冒失行为,这想必能够得到专家们的谅解,在这种自我宽慰的心理驱使下,我开始想把退休后学习材料发展史的体会整理成书。这一想法恰好赶上了2012年中国科协科普部和教育部科技司对科普创作的大力提倡;因而科普写作受到了东北大学各级领导的积极支持和热情襄赞。特别是拙作《材料图传》出版后,得到同行和读者们的肯定性评价,我的信心也得以提升,于是决心把有关功能材料发展历史的学习体会也以图书形式总结出来,这就是本书撰写的由来始末。

我虽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材料领域,但与功能材料只有很浅的机缘。一是年轻时我曾给金属材料专业本科生讲过一门「金属与合金的物理性能」的课程;二是中年在日本攻读博士学位时,导师指定的研究题目是「铝镍钴永磁材料的两相分解原理解析」。这些经历成了后来我功能材料情结的起源,希望能做点与它有关的事情。不过,当真的要把这些浅见微识扩展到整个功能材料领域时,内心还是充满了惶恐。所以,写作还主要是靠退休后的继续学习,也感到学习兴趣居然有向信心转化的神奇作用。这期间,我在学习中还注意到,我国科技书籍和相关教材,在知识叙述上一般存在如下两个问题:一是欠缺时间记载,二是缺乏人物行为。多数论著一开始就是概念、分类,使知识呈现出一种「平面感」,而缺少了时间维度;另外,由于经常缺少创造这些知识的主体:科学家、工程师、工匠的出场,知识少了些「烟火气」,多了些「冰冷感」。越是叙述近期知识,这些问题越是明显。我想借此机会,对这两点缺憾有所弥补。

在介绍历史性成就时,著名研究机构、著名学术权威一般不容易漏掉。但是,非著名学术团体的非著名人物,就有可能缺失。例如,在介绍2001年超导临界温度高达39KMgB2金属化合物材料的发现时,对发现者及其大学都很少有人提及,其原因只可能是这所大学和发明人都名气太小。人们似乎这么快就忘记了:29年前1987年高温超导世界性大会战中,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IBM科学家缪勒和柏诺兹,当时也是名不见经传的超导界新人。我们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轻视新生力量和年轻人,述史者尤其应该如此。

这本「图传」是当前「读图时代」的产物,网络上广泛流传的大量图片资源,成为本书的主要选材对象。特别是对各时期功能材料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人士的肖像,全部来自于网络。因为历史等原因,这些引用均没能获得相应的授权。除了向这些图片的原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之外,也表示深切的遗憾和歉意。对参考书目中的相关作者,也一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谢忱。

面对如此巨大的题材、如此重要的目标,本书的结构很难安排。最终只好坚持了服务于阅读的设想:最大程度地方便阅读,使读者可以随时起止。可能因此牺牲了很多更科学的选择,也只能无奈抱憾。此外,写作过程中作者深切地感到了才疏学浅,深望读者诸君、海内外学者,对于书中的差错和失误不吝赐教,及时指出,以冀有机会修正,不胜感激。

20165

作者谨识于 铁晶画屋 https://www.zhihu.com/pub/reader/120029030/chapter/1287599278781677568 

《功能材料图传》

[2]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37636774767349247&wfr=spider&for=pc    物质材料的分类与用途

初中学习大师    2019-06-29 09:35

(一)物质材料的分类

不同的物体是由不同材料组成的,可以根据材料的组成、使用性能、应用对象等进行分类。

按照材料的化学组成和特性,可以把材料分为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及复合材料四大类。

按照材料的使用性能,可分为结构材料与功能材料两大类。结构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力学性能;功能材料的使用性能主要是光、电、磁、热、声等性能。

按照材料的应用对象,可分为信息材料、能源材料、建筑材料、生物材料、航空航天材料等多种类别。

(二)材料的性质与用途

不同的材料由于组成和结构不同,具有不同的性质和不同的用途。例如,金属材料具有导电、导热性好,化学性质稳定,耐热,耐腐蚀和工艺性好等优良性能,是现代电子、机械、轻工、仪表、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材料。钢铁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修房造屋,铺路架桥,制造机器设备,制造飞机、轮船、大炮等都要用到钢铁。传统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在食器、装饰上广泛使用,人们日常使用的瓷器、水缸、瓦盆等硬而脆的日用品,属于传统的陶瓷制品。新型陶瓷也称精细陶瓷,是以人工合成的高纯超细粉末为原料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经过成型、烧结等程序制成的具有微细结晶组织的材料,具有优越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能,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三)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天然材料指自然界已有、未经加工或基本不加工就可直接使用的材料,即直接来自大自然的材料。如棉花、沙子、石材、蚕丝、煤矿、石油、铁矿、亚麻、羊毛、皮革、粘土、石墨等。人造材料又称合成材料,是指人为地把不同物质经化学方法或聚合作用加工而成的材料,即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科学家创造出来的材料,其性质与原料不同,如塑料、玻璃、钢铁等。在人造材料中,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被称为三大有机合成材料。

 

[3] https://mp.weixin.qq.com/s/OaAFoJRfmB2LxfbbfHvZ9Q    东北大学讣告:沉痛哀悼材料与冶金学院首任院长郝士明教授!  学之策    2022-12-29 18:12   发表于安徽

讣 告

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首任院长、材料系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郝士明,因病于2022122221时在家中与世长辞,享年85岁。

郝士明教授,1938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1980-1982年留学日本东北大学,师从国际著名材料热力学专家——西泽泰二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东北大学任材料系主任、材料与冶金学院首任院长。曾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会评专家、中国物理学会理事、相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辽宁省材料学会理事长等。获得国家教委、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留学回国人员”、国务院特殊津贴等。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近20项科研项目,在模具钢、永磁材料和钛铝金属间化合物等新材料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获得国家部委和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二等奖多项,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

郝士明教授一生笔耕不辍,在退休后先后完成了西泽泰二教授《微观组织热力学》译本、编著了《材料热力学》《材料设计的热力学解析》学术专著,和《材料图传》、《功能材料图传》、《材料物语》等三部材料类科普著作,对于推动我国材料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及材料科技知识的普及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国内材料界引起了巨大反响。早期的《材料图传》已入选中国50部优秀科普著作;《微观组织热力学》和《材料热力学》已成为我国30余所高校本科及研究生教材。

郝士明教授一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谦虚谨慎、平易近人;襟怀坦荡、忘我奉献;治学严谨、追求创新。郝士明教授的为人、为事、为学堪称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沉痛悼念并深切缅怀郝士明教授!

郝士明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0221224日上午8点在回龙岗回龙厅举行。交通车辆安排如下:1224日早7:00,东北大学电动门(小西门),大巴(辽A L0730),请准时乘车。

谨此讣告。

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22122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