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小刘”与东乡县贫困户“老高”的扶贫情缘

(2019-04-29 21:04:51)
标签:

杂谈

中新网甘肃新闻4月29日电 (通讯员 马坚)“全国脱贫看甘肃,甘肃脱贫看东乡”。在东乡县税务局工作的山东小伙刘耀聪,对此深有体会。

刘耀聪,今年27岁,山东临沂人,2017年大学毕业考入东乡县税务局,目前已是办税服务厅业务骨干。

“早就听说东乡条件艰苦,我来之前已有思想准备。在单位工作,条件比预想的好点,但自从结对帮扶贫困户高么力、高永祥以来,我才发现,这里的人们远比我想象的贫困,所以特别想拉他们一把。”

这是刘耀聪的肺腑之言。

两捆地膜六里山路

今年1月8日,刘耀聪正在办税服务厅里为纳税人办业务,突然手机铃声响起,是东乡县汪集镇高山村朱子沟社高么力打来的。去年该地区暴洪灾害频发,最近又连续降雪,莫不是老高家遭了灾?小刘心里一惊,急忙向办业务的纳税人说声“抱歉”,便赶紧跑出大厅去接电话。

山东“小刘”与东乡县贫困户“老高”的扶贫情缘

图为刘耀聪(右)和高么力。

“喂,刘干部,最近雪多,一直没去队上看,年初的地膜还给吗?啥时候发呢?”电话那头,高么力客客气气地问。

小刘一颗悬着的心这才放下来:“老高啊,我问过咱的扶贫队长了,地膜已经下来咧。等元月份申报期结束我想办法帮你送过去,不耽误你种包谷!”小刘匆匆回答完,又跑进办税厅继续为纳税人办业务。

说起这个高么力,实际年龄才35岁,却因常年在山地耕作,怎么看怎么像年过半百的东乡“尕老汉”。自从2017年和高么力结成帮扶对子以来,刘耀聪不知上门走访了多少趟,已对他家情况了如指掌。高么力上有年迈的老母亲需要照顾,下有两个孩子在汪集镇小学读书,妻子是文盲还患有比较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养活一家老小5口人的担子就压在高么力和他家那头老黄牛身上。

因为高么力比小刘年长,面相又老,小刘便亲热地称高么力为“老高”。结对帮扶两年多,小刘和“老高”,成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

1月申报期结束后的第一天,刘耀聪向办税服务厅主任说明情况后,立即赶往公社帮老高领了2捆地膜。进村的道路有一段处于修缮中,老高出不了村,小刘也进不去,小刘便打电话给老高:“还有没有别的路可走?”老高有点难为情地说:“有是有,就是要爬山,比较难走。”一听有路,小刘二话没说,就把地膜装车,向老高所说的山路口开去。

公社到路口不到2公里,但因为全是土路,足足开了20分钟才到。老高早就在路边等着了,见小刘停下车把地膜卸下来,就赶紧凑过去帮着搬地膜。细心的小刘发现老高弓着腰走得很慢,时不时还用手按按腰部,就忍不住追问了几句,得知老高腰受了些伤,小刘便独自将地膜抬起,顺着山路往老高家赶。来回6里山路,足足用了2个多小时。

“娇生惯养”的老黄牛

在送地膜的路上,小刘详细询问老高的腰伤情况,听说是因为耕地扭伤,小刘有些疑惑,问:“去年政府不是给你奖了一头牛吗?为啥不用牛耕地,非得自己受这个罪呢?”

老高不好意思地笑着解释,前一阵村干部下户帮村民给牛羊配种,老高家的黄牛配种成功。在这种情况下,老高当然舍不得让“有喜了”的黄牛继续干活。老高还说,去年接二连三降雨,他家的旧牛棚塌了,他只好在家门口用木杆临时搭个简易牛棚。怕黄牛半夜让别人“顺”走,每天夜里老高还要起来巡查。这几天虽然腰扭伤了,但他不敢贪睡,依然夜夜起来查看。白天劳累,晚上又睡不了个囫囵觉,所以腰伤迟迟不好。

山东“小刘”与东乡县贫困户“老高”的扶贫情缘

老黄牛住进“新家”,高么力笑得合不拢嘴。

听老高说完这些,小刘心急得不行,立即打电话向东乡县税务局驻村脱贫工作队队长白晓君说明情况,问有没有办法解决。没几天,白晓君告诉小刘,镇上近期将有个中石化扶贫项目,专门帮精准扶贫户修(改)建牛羊圈舍。打听清楚项目要求及标准后,小刘立即与老高联系,通报了这个好消息。但是老高却有些犹豫,因为圈舍建设经费是“先建后补”,老高不太想先行垫资。后来经小刘多次解释劝导,老高才算下定决心,建起了新牛棚。

在镇政府和村委会完成对新牛棚验收后不久,补发的修建款就打到了老高的信用联社存折上。修牛棚垫付的钱回来了,心爱的黄牛也住进了亮堂的“新家”,老高乐得合不拢嘴,真是比自己住新家还高兴。

扶贫先“扶志”

说完第一个“老高”高么力,再来说第二个“老高”高永祥。

高永祥可是名符其实的老,今年62岁,是刘耀聪的另一户精准扶贫对象。高永祥与儿子高尕西、儿媳共同生活,有一对可爱的双胞胎孙子读小学。

第一次摸底走访高永祥的家时,看到崭新气派的大门,小刘还询问领路的公社社长是不是走错地方了,但社长没回答只是推开了门。进到院中,小刘才发现里面的情况与自己在门外看到的完全不同。5间平顶房处于半完工状态,其中2间挂着门帘看起来是有人居住的,黑漆漆的水泥地上简单摆放着2把椅子和1张旧桌子,院内散落堆放着沙土、红砖和1台破旧的小型混凝土搅拌机。

山东“小刘”与东乡县贫困户“老高”的扶贫情缘

刘耀聪与高永祥谈心。

为什么好好的房子没盖完?为什么气派的门里却住着贫困户?小刘困惑不已,便找当时的村支书了解情况。这才知道,高永祥一家原本在新疆采摘棉花,虽然背井离乡,但生活还过得去,后来听老乡们说国家对东乡县扶贫支持力度大,“盖房给补助、还有无息贷款”,顿时感觉回老家靠政府会更轻松,便回到了“山沟沟”。

回到老家后,高永祥便和儿子着手改造自家住房。政府对危房改造有着严格的补贴标准,明文规定“超过标准的部分必须自行承担”,然而高永祥父子俩却忽略了这一点,缺乏修建经验的他们完全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立大门、筑高墙,没等村干部来实地查看,就花光了之前的积蓄,还向亲戚朋友借款才完成了基础修建,房屋内部没有装修,就等着政府补贴。万万没想到,危房改造补偿款远不够偿还欠款。这时,他们已经没有积蓄,农田也因为多年在外打工全部撂荒,一家人一下子没有了生活保障。

鉴于这种情况,村委会及时将高永祥一家列为精准扶贫户,并按其条件发放了“退耕还林”补贴,生计算是勉强维持住了,然而期望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给了高尕西重重一击,他整天呆在家里闷闷不乐,也没了出门再去闯荡的心思。看着儿子意志消沉,高永祥也没了主意,只能对扶贫干部刘耀聪诉苦。

刘耀聪可没有简单地听听了事,他一心想帮“老高”家走出困境。从2017年11月到2018年2月,他先后4次到高永祥家中,详细讲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和村干部一起反复给高尕西做工作,“老高”也帮着劝说儿子尕西出去务工。在大家的不断劝说下,尕西渐渐想通了,后来去了镇上一家建筑工地,一个月下来能挣3000多元,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欠亲戚朋友的钱也开始陆续偿还。

尕西越干越欢,又加入到政府提供的免费技能提升计划中,考取了机动车B照。眼瞅着儿子争气,一家人离脱贫致富的目标越来越近,高永祥愁云密布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