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是一场目送

(2011-01-05 17:20:22)
标签:

龙应台

华安

目送

羊城晚报

人生

杂谈

分类: 品读应台

□盛国英  羊城晚报

孩子在客厅里嬉戏,母亲在厨房里收拾,我捧着龙应台的《目送》慢慢翻阅,心里的忧伤就那么一点点溢了出来,仿佛清晨的薄雾,淡淡地却怎么躲也躲不开。以前读龙应台的文字,并未有这样的感触,也许这一本《目送》与我此刻的身份相契合,初为人母,亦慢慢能体会父母的不易,于是,那温婉忧伤的文字仿佛敲开了心底最柔软的角落,让人一时竟无法从书中抽开。

《目送》是一本记录生活点滴的散文,讲儿子的离、母亲的老、父亲的逝、朋友的牵挂……相比于龙应台原来犀利的文字,更多的是一份来自生活的细腻、温柔、伤感与美丽,也正因为如此,更贴进了我此刻的心灵。

看年幼的女儿一个人嘻笑着玩耍,想起以后注定的分别,心里是一种幸福的酸楚。就像龙应台写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她特意写到了送别华安时的镜头:“分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我一直在等待,等待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读至此,我的眼眶不自觉湿润,既为我与孩子间将来不能躲避的分离,也为年少时,不曾懂得不曾疼惜离别时父母难舍的目光。

人到中年,一直宠她在掌心的父母也渐渐成了她的另两个“孩子”。尤其是母亲的记忆力减退,甚至不再记得她是谁时,她成了母亲,而母亲成了“孩子”。“像带孩子一样把被子裹好,把灯关掉,只留下洗手间的小灯,然后在她的身边躺下,等她睡着,我再起来工作。”她描写与母亲单纯的几乎重复性的对话,描写母亲对她的依赖,描写母亲瘦弱的手、花白的发、没声没息的步伐,那种让人疼到心里的文字,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反思。美好的一切总是渐行渐远,可是,我们依然还能做一件事,那就是珍惜。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沉默了许久,“你能不能陪爸爸吃个饭?”也许,当我们长大后,这样平常的一件事,已成为所有父母的奢望。

而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感慨的是那篇《山路》。她去听蔡琴的演唱会,中途,蔡琴讲了一句话:“你们知道的是我的歌,你们不知道的是我的人生,而我的人生对你们并不重要。”是啊,一个人的人生除了自己,又有谁能知道呢?“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其实,人生就是一场目送,目送着孩子渐渐长大渐渐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也目送着父母渐渐老去,老到我们无能为力。而我们坐在一前一后的中间,默默目送,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幸福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