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读龙应台的《目送》

(2010-12-16 10:19:57)
标签:

龙应台

目送

龙应台博客

杂谈

分类: 品读应台
   人民网首届“党政领导干部书评大赛”95号参赛作品

  作品名称: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读龙应台的《目送》

  作者:洪丽霞

  作者单位、职务:中国建设银行云南省大理分行涌泉支行行长 

  春末夏初独自出行,至昆明转机时不经意间邂逅了龙应台先生的新作《目送》,欣然携之同行。

  候机时翻阅书序《你来看此花时》,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跃入眼底——“我喜欢走路。读书写作累了,就出门走路。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个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要真正的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约会。”不禁会心一笑,是啊,一个人的旅行,风一样的自由!

  在他乡的初夜,捻亮灯,摊开书,静读放置篇首的同名文章《目送》,作者叙写自己送儿子华安去上学,一开始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儿子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待到华安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却已是很明显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了,一直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再往后,儿子就读她任教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亲的车。此种落寞,让她回忆起自己当年由父亲送去任教大学报到,直到小货车转弯不见,她还站在原地;多年后,父亲在医院的最后时光,她默默看着轮椅上被护士推走的背影;直至最后一次深深地凝望,目送父亲的棺木缓缓滑入火葬场的炉门。

  文中和文尾两次使用了同样的段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描写两次“目送”,前一次是成长,后一次是永别,3页清浅的文字,在我心中掀起波澜,让情绪一时无法安置。放下书本走到窗边,对着灰淡的夜色,风吹斜的雨丝,心,一片一片地湿了……

  这本书一直陪我在路上走,每个夜里总是不忍释卷,却又舍不得看下去,怕看完就没有了,这是久违的读书感受!踏上归途的那日,恰好读到《山路》,念着“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的句子,心间的孤单和忧伤一点点释然。

  尽管与龙应台先生存有近20岁的年龄差距,但与其作品却每每有着最为巧妙的遇见:年少轻狂的时候,遇见《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犀利、铿锵,是一个咄咄逼人的斗士让我认识了自由多元的价值观;遭遇青春期孩子叛逆的时候,遇见《亲爱的安德烈》,诚挚、感性,有一个开明勇敢的母亲告诉我只要孩子平安快乐,所谓的“ 成功”好像真的不重要;而当我步入四顾苍茫的年龄阶段,遇见《目送》,温婉、沉静,听一个柔情百转的老师娓娓讲述“生死大课”,何其有幸! 

  幸福生长于会痛的心田,感动源自于有爱的灵魂。龙应台先生的早期作品《野草集》关注社会公众领域,“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重的历史深度,兼有胡适的感性与鲁迅的理性”。近作《目送》关注的是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收录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离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见刀光剑影,唯感清风拂面、动人心弦,处处都有我们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皆是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书中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时间”的自拍照片,温馨有味,情趣盎然。

  “思想需要经验的累积,灵感需要感受的沉淀,最细致的体验需要最宁静透彻的观照”,龙应台承认《目送》在她年轻十岁时是写不出来的,而我也承认在我年轻十岁时是读不出《目送》中蕴含的思想深度与情感浓度的。周国平先生曾说“读书是与大师的灵魂进行交流”,我以为读书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读者理应同样具有时间的历练和反观人生的静思。

  读完《目送》,几乎过了整个夏天。带着豁朗的感悟,我在心底深深地感激龙应台先生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的伤痛。通过笔记自己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对亲情延续与生死别离的思考,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父母与子女双重身份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是啊,在这世上,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希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点……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再多的“伤逝”与“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在幻变的岁月中我们唯有心怀感恩坚定前行,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目送自己的时光和故事,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本文来源:人民网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