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城市毋应“移栽盆景”
(2010-09-19 18:01:29)
标签:
龙应台龙应台博客文化杂谈 |
分类: 另一只眼看应台 |
之前看起来雍容随和的她,一开口则是鞭辟入里,直指要害。难怪有人说,台湾有两大才女,一个是龙应台,再就是如今活跃在台湾政坛和媒体的陈文茜,相比后者的机敏霸气、咄咄逼人,当天身着唐装的龙应台却显出不同样的婉约和绵里带针。
我们要的究竟是哪一种“现代”?
龙应台说,从各种各样的报道中看来,不论是21世纪的北京或是上海,似乎都有一个一致的远景——“国际化、全球化、现代化”,这些概念似乎深深印在城市发展的决策当中。
龙应台质疑说:“我想问,谁是国际,谁又是现代化,或者说我们在模仿谁,是德国的现代化,还是意大利的现代化?”凭着自己多年来走遍世界的经历,她举例,在德国开车你可以放心,因为这个国家的文化里对于秩序是一丝不苟的。而意大利就不一样,所有的马路都很混乱,那是意大利人自由烂漫的天性使然,这种天性使得他们的国家没有秩序,但对于艺术创作来说却是好的。那么究竟哪一种城市风格更加现代化呢?
“如果你说我要的是德国的现代性,但请问你的民族性是那样的吗?这恐怕是城市规划的决策者应该要想清楚的。”龙应台说。
人的城市还是地标的城市?
龙应台说,现在各种各样的建筑规划也迅速地冒了出来,而这些设计者却都是欧美的、西方的建筑师。
但是,这些外国的建筑师又怎样说呢?龙应台指着荧幕上打出的英文逐字逐句翻译:“这是中央电视台新大楼的设计师库哈斯的原话:在中国做建筑设计像种杂草,我一个人单手在两年之内盖出了四座摩天大楼,设计了几百万平方米的城市规划,如果在纽约的话,我一辈子也难做到那个数目。
“人的城市变成了地标的城市,城中心的生活变成郊区的生活,一个暖的城市,变成了一个冷的城市。而中国城市的美感,原本就在于街道上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那种稠密的生活气息。”
中国的城市,不应该遗忘历史在
龙应台眼中,“我很喜欢上海的街道,两边种满了梧桐树,厚厚实实的叶子……上海那么多西方风格建筑之所以迷人,正因为它们是从上海本身的土壤里面长出来的,是属于上海的、真正自然的东西。如果仅仅是将别国的东西搬进中国的城市,而不去看这些东西生长的土壤和过程,就会造成‘盆景式’的移栽”,因而也失去了根基,而真正要向西方学习的,恰恰不是果实,而是它的美学渊源、科技工艺以及有效的管理机制。
“城市是自然与人的交汇。城市形成与城市造型同时涵盖了生物繁衍、有机演化与美学创造。城市不仅是自然的客体,也是文化的主体。在我们的理想中,城市应该是由个体与群体,以及生活与梦想交织而成,是人类最伟大的结晶。”龙应台用如上一段文字作为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