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 神仙】五、灵隐寺。韦驮。宝塔

标签:
苏州名城姑苏风光杭州灵隐寺韦驮 |
【漫话神仙】
五、灵隐寺。韦驮。佛塔
杭州灵隐寺是中国禅宗十大名刹之一。寺庙气势宏伟,极其壮观。最前面是天王殿,上悬“云林禅寺”匾额,是清康熙皇帝所书。进入大殿,弥勒佛笑迎游人,两侧端坐着四大天王,象征着风调雨顺。弥勒佛背后是个大 佛龛,龛中站着一位手执降魔杵的年轻将军,面对大雄宝殿威武而立。
这尊神像是由整块香樟木雕成,造型优美,雕刻精致,为南宋遗物,至今已有700余年历史。这位神明就是佛教护法神韦驮。中国各地寺庙天王殿中的韦驮像,无一不是这样安置。那么,韦驮将军为何手持武器,警惕地瞪着眼,面对大雄宝殿而立?
韦驮是佛国中的“神行太保”,以善走如飞著称。佛教传说,如来被火化后,这时有个”捷疾鬼“突然偷走了佛的两颗牙齿。韦驮发现后,不禁大怒,于是拼命追赶。捷疾鬼虽然又快又灵,但毕竟不起韦驮的对手,终被擒获。韦驮夺回了佛牙,立了大功,于是,韦驮专门担当起保护释迦坟墓,打跑掘坟盗骨贼的重任。
最初,古印度的佛庙,是附属于释迦牟尼坟院(又称塔院)的祠堂。古印度佛庙中的塔皆建于山门之内,大雄宝殿之前。也就是说,当初的寺庙,就是释迦牟尼的坟院,塔是释迦的坟墓,大雄宝殿则是墓后的享堂,据说释迦牟尼圆寂后,火化后的舍利(结晶物、骨灰)有八万四千觯,阿育王特修建八万四千塔来专门供养。“塔”是梵文的译音,又译作“察堤波”、“浮图”,意思是”方坟“、”圆坟“或”灵庙“。过去有句老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浮图”即指塔。塔最初的功用是用来藏佛舍利的,以后,除了埋葬高僧的舍利、骨灰外,还珍藏佛经和各种法物,故又称“佛塔”“、”宝塔“
印度血统的韦驮菩萨已被彻底汉化,成为地道的中国古代武将了。其像金盔金甲,手持金刚杵,年轻英武,威风凛凜。一般有两种姿式:一种是双手合十,横杵于腕上,直挺挺站立;一种是一手握杵拄地,另一手插腰。这里面还挺有讲究,行脚僧们只要看见寺内韦驮像是双手合掌捧杵的,就知道这是接待寺,对来客表示欢迎,尽可大摇大摆走进去白吃白住。而韦驮握杵拄地的,则非接待寺,最好别去找没趣。灵隐寺的韦驮姿势为后者,故灵隐寺不是接待寺;北京名刹法源寺的韦驮像是双手捧杵的,该寺为接待寺。
原来,韦驮与哼哈二将、四大天王都是佛教护法神将,共同担当佛寺的卫戍工作,但他们各有分工,韦驮,又叫韦琨、韦驮天、韦驮菩萨,是南方增长天王手下的八将之一。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位大将,合起来共有32将。韦驮居其首。佛经上说,佛曾下法旨,让韦驮保护出家人,护持佛法。
最早的佛寺,是以塔为中心的。古印度的方塔(即释迦的坟墓)建于大雄宝殿前面中央处,所以,将韦驮供于山门背后,执金刚杵瞠目注视大殿前的方塔,是表示忠实守护立着佛祖灵塔。不过,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寺庙建置有了变化。中国寺庙是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塔院则建在中轴线旁边了,大雄宝殿之前虽无灵塔,但韦驮站立的位置并无改变,沿用了下来。
一、原文中韦驮菩萨的画像

二、灵隐寺照片(姑苏老沈1974年5月攝影黑白老照片)
1、灵隐寺天王殿前

三、灵隐寺旅游门券
后一篇:【漫话神仙】 六、鲁班庙中敬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