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鲈乡访古桥(二)
洪恩桥上“吸水兽”
洪恩桥,当地人称“环桥”,座落在七都镇望湖村染店浜,跨张港。《苏州老桥志》载,洪恩桥“明成化六年(1470),由当地皇甫等姓25户人家捐银72两始建。1986年7月1日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11月至1991年1月,由江苏省出资修缮,现保存完好,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单孔石拱桥,东西走向,全长13.3米,中宽2.24米,堍宽2.5米,矢高3.05米,跨径5.6米,矢跨比大于二分之一,属江南水乡常见的陡拱桥,利于船只通行。石级基本上为花岗岩,地袱为武康石、青石、花岗石相间,金刚墙、拱券为青石(明代江南一带常用青石造桥,因此石材为青石,系明代桥梁的一大特征)。拱券采用分节并列法砌置,每道券石之间有榫卯相接,上下错缝,券石横向则用“铁扁担”或腰铁连接,以增强券石之间的整体性。洪恩桥的桥基没有采用常见的木桩基和多层水盘石,而是将底盘石和桥墩脚直接筑在地基上,地基上纵横相向铺设一条长条青石,桥台就砌筑在青石之上,与当地特有的土质有关。包括七都在内吴江沿太湖一带的土壤为小粉土,土壤呈颗粒状,细腻板结。洪恩桥用这种土壤作为天然桥基,省工省料,保质保量。券面共有2处募缘建桥名单题刻。桥南北两侧各有两只桥耳朵(即系石),其端面刻有“吸水兽”图案,为宽鼻、突眼、阔嘴,额旁生角,腮边有爪,上部阴刻眼圈,两侧刻双耳,阔嘴以弧线勾划,弧线下以小三角表示牙齿,额上刻曲线须毛,腮边则有两爪。是为传说中的龙子之一的“蚣蝮”,性好水,故立于桥柱,让其俯首向下,正视河心,寓意欲使流水恬静安宁,不让各种妖孽兴风作浪,表达人们辟邪禳灾、安居乐业的愿望,对桥梁也起到了艺术装饰作用。
洪恩桥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标志碑背面的洪恩桥简介
洪恩桥的原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洪恩桥的原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洪恩桥现状,保存完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