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苏州古桥】
古风古韵吴江桥-- 1、三里桥
2013年11月,我曾赴吴江访古,初次走访了现存大运河上的最高古桥,架跨于运河之上的三里桥。并于11月23日在鄙博上发表了题为《莼鲈之乡访古记
六、三角井前农场楼,三里桥下顾公庙》的专题博文。由于当时我的照相机质量太差,拍出来的照片有点模糊不清。这次趁走访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苏州段之机,再次走访了三里桥,重新拍摄了一组三里桥照片,现发于鄙博,与博友们分享
由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著的《苏州老桥志》载:“三里桥在吴江市北门外,东西向跨京杭大运河。元泰定元年(1324)始建,明天顺六年(1462)、清嘉庆二年(1797)和光绪元年(1875)重建。光绪十一年(1885)二月由江苏省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修。清代曾在三里桥设营汛(军事哨所),有汛房八间;桥下建有栅栏,定时启闭,如有损坏,由吴江、震泽两县(民国元年重新合并为吴江县)知县捐款修复。旧时是吴江县城通往运河以东乡镇的通道。1978年,部分纤道石被过往钢壳船撞毁一角,1984年以混凝土修补。1986年7月1日列为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江南运河切角工程后,此桥在新老运河间三角地带。 2003年三里桥生态园建成后,古桥成为生态园入口处。2007年5月23日国家文物局在《关于印发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简介的知》中明确三里桥为‘与古运河有关的文物遗存’。
花岗石单孔拱桥,东西走向。全长50.4米,宽4.65米,矢高12.5米,跨径16米,是吴江市境内最高古石桥,船张帆可直接从桥下通过。为使纤夫减少上岸绕行的麻烦,东桥台拱脚内特设纤道石与纤道连接,纤道石在桥墩的南北侧宽0.8米,拱内台前宽1.15米。背纤者可以从桥下通过。东有石砌桥台,桥的台阶东西两面不等,东、西堍分别为47级、45级(根据 光绪十一年《重修三里桥记》碑记载),拱券以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现全桥栏石齐全,桥面石上刻有佛教“轮回”图案,图案自中心点分六道向外逐步扩展,最终呈车轮形状。拱券为纵联分节并列式砌置,并采用收分法,使拱顶窄于拱脚,利于拱券的横向稳固。古代在桥上雕刻“轮回”图案,是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具体反映,让人们在过桥时经常看到“轮回”图案,记住要时时从善不作恶,以广积功德。”
三里桥的数据,各种资料上略有出入,下面转摘我所见到的部分资料上有关数据:
江洪等主编的《苏州词典》:
顶宽4.65米,堍宽5.08米,长52米,矢高12.5米,跨径16米,东桥台纤道宽约50厘米。
吴国良编著的《吴江古桥》:
总长54.5米,矢高8.15米,跨径14.5米。
吴江县人民政府《吴江县文物保护单位三里桥》标准志碑背面简介:
总长54.5米,跨径14.5米,矢高8.15米,顶宽4.65米,堍宽5.08米,东桥台纤道宽约50厘米。
苏州市(原吴江县、吴江市 )三里桥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标志碑背面的三里桥简介。

三里桥高大雄伟,是现存苏州段大运河上最高的古石拱桥。(横向看桥)。
侧向观桥。
纵向望桥。
桥名额。
桥顶中央的圆形禅意“轮回”石雕。
在桥联柱对联框内雕刻有光绪十一年重建纪年款和负责修建单位落款。
站在桥顶晀望桥两侧的运河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