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走访小镇五潨泾
一、潨泾老街
五潨泾是相城区元和镇陆慕东部阳澄湖边上的一个农村小集镇,我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太平乡工作时,从娄门乘常熟班轮船去太平乡上班时,船出娄门塘进入阳澄湖后停靠的第一个码头就是五潨泾,但我从来没有上岸去玩过。听说五潨泾小镇上有一条老街和二座古桥,我一直想去看看,但一直懒于动身。这几天天气不错,我决定独自一人去闯一闯五潨泾,在东吴南路乘55路公交车可直达潨泾社区。其实潨泾社区离五潨泾老街还有一段距离,我下了车就向一位老好婆打听,老好婆说她就住在五潨泾村,叫我跟着她走就行了。我们出车站向东走了一段路,再向北转弯一直向北走去,到了一座老石桥边,老好婆说,这座桥就你要找的桥,过桥就是老街了,老街一直向北走,走到一座大水泥桥下,老街就到底了,你过桥向东,另一座老石桥就在那里。你要吃东西,老街上已没有吃的店了,你就回过桥来一直向西走不远的许家浜有好多吃的店,你就去许家浜吃吧。她交待好了我,就径直回家去了,我就先把这座桥的照片拍了(照片和文字介绍在下一篇博文发表),独自在老街上东张西望起来。
五潨泾,当地人俗称潨泾,当地以烧窑、编织虾鳝笼和蓑衣为传统手工业,街边有条蓑衣巷,就是编织蓑衣的集散村庄。说到蓑衣,年轻的博友不一定知道,这蓑衣是什么东西,派啥用场?蓑衣是穿在身心上的防雨工具,现在已被雨衣所代替,很少有得看见了。不过,我们苏州博友有眼福,在今年5月13日去胜浦活动时,在他们的“胜浦三宝陈列馆”里就有展示,相信凡去胜浦的博友大多应该看见过了。说到此,我不禁想起了几句著名的蓑衣诗来:1、 唐张致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2、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3、宋苏轼《浣溪沙》诗:“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4、唐吕岩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蓑衣是用蓑衣草编织而成的。蓑衣草,是一种丛生多年生禾本科植物,样子与“水八仙”中的荸荠和织浒关名蓆的蓆草相仿,不过它比较长而细软,到生长后期,它的茎会弯倒垂挂下来像龙须,故又叫“龙须
草”。到它老熟后,其茎能剥开,外壳就是制作蓑衣的原料,茎里面有白色的芯子,叫灯芯,在没有电灯的年代,用灯芯置于灯台顶端放满菜油的盆中,灯芯能通体吸进菜油,用火点着供照明。故名“灯芯”,蓑
衣草也因此又叫“灯芯草”,后来又有人因灯芯柔软,派了做枕芯的用场。
五潨泾小镇的街道为南北方向的直街和东西方向的横街构成了曲尺形的小集镇,依水傍河,是江南水乡的典型古代小镇,狭窄的街道两边是店铺和民房,蠡塘河(南、北)、内塘河、白兔泾和柴米港五条小河在此汇集,故称五潨泾。俗称五条小泾为“小龙”,故又称“五龙泾”。在五条小河汇集处有一块独峙河心的小渚,当地人称“夜明
珠”,形成五龙戏珠的景观(我没看见),小镇上的石桥有蠡塘河上的北昌桥(未见有),内塘河上的福昌桥(有专题博文,待发)和柴米港上的含秀桥。老街北端的安宁桥原来也是座老石桥,政府以妨碍交通为由把它拆了,重建了现在这座钢筋混凝土桥。解放前的区、乡公所都设在此镇上。
古桥含秀桥是老街南端的起始处。

老街拾萃。
安宁桥是老街北端转折点。过桥向东就是曲尺的另一边——横街了。
在去许家浜的路上见到一处破宅,里外有两只砖雕门楼,里面较好的一座,砖雕字牌和图案纹饰都被扒光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