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寻踪】 分湖便是子陵滩——初览芦墟(4):怀德堂

标签:
名城苏州古迹寻踪吴江区分湖芦墟怀德堂 |
【古迹寻踪】
芦墟镇老街西南面,有一条与市河呈直角相交的名叫西栅港的小河,小河北岸是一条叫西栅的廊街,怀德堂就坐落在这条廊街上。
怀德堂由镇人王小圃于民国十五年(1926)建造,阔五开间,进深前后三进,建筑面积1471平方米,面南隔街临西栅港。第一进为门厅,为平房,屋顶向前披下,形成有别于江南一般廊棚的廊街,与东侧的跨街楼(又称骑马楼,为南方多雨地区临街楼房的一种建筑形式,将下层部分做成柱廊式人行通道,用以蔽雨、遮阳、通行,楼层部分跨建在人行通道上,故名“骑马楼”)连成一体,绵延至街口。
第二进名为“玉树堂”,为楼厅。第三进也为楼厅,是正厅,才是真正的“怀德堂”。第一、二进后面均置有天井,另建有备弄和后院。据王小圃的孙子,现居宅西的王仲煊老先生介绍,其祖父王小圃,清朝末年在芦墟九曲弄口开设“王太原棉纱庄”,因精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后置田数百亩,恰逢风调雨顺,收租顺,积累了不少资产。到其父辈时,因人丁兴旺,便酝酿建造新屋。先向左邻右舍买下小屋,后又买下北边的张家旧房,接着,于民国十五年(1926)开始建造怀德堂。建造前,去各地参观了不少名宅,建造中,又延请了吴县香山帮名匠。历时一年有余,才告竣工。
怀德堂具有中西合璧的风格,楼厅回廊置铁制花纹栏杆。同时,文化气息也很浓。梁上雕有“八骏图”和《三国》、《岳传》等好多幅戏文故事图案二十四幅,幅幅惟妙惟肖,形神有致。梁上镌刻人物故事图案,仪门头上刻“赵云长坂坡救阿斗”等图案,刻工精细。栩栩如生。
第三进“怀德堂”抱柱联均出自清同治年间苏州状元陆润庠之手。陆润庠早在民国四年(1915)就去世了,而怀德堂建造于民国十五年(1926),这些对联可能是当年堂主从他人手里购得而挂上去的,也有可能是陆润庠在世时应邀书写,怀德堂建成后才挂上去的。
第二进天井前砖雕门楼,字牌无字,雕刻不多。须弥座柱脚。天井,矩形花岗岩铺地。
三进天井前砖雕门楼,字牌文革中被涂没,斗拱屋脊做工精细,字牌上下两层砖雕,镌刻细腻,线条流畅。须弥座柱脚稍有破损,天井矩形花岗岩铺地。
匾座雕刻小巧圆滑。非常漂亮。
仪门木雕:赵子龙长坂坡救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