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迹寻踪】
十全街李根源故居探访记
我原先只知道李根源故居在藏书小王山阙茔村舍,后来从资料上得知,李根源在苏州十全街还有一座故居。
1923年,时值44岁的李根源毅然退出北洋政府后,即带领全家离开了上海,悄悄地来到了苏州。当时,他们全家就住在城中心的十全街。在李根源心中,苏州是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山清水秀,小巧玲珑,有着数不尽的名胜古迹,是个历史文化沉淀深厚的鱼米之乡。
李根源在苏州城内住了3年,把城内的虎丘山、狮子林、拙政园等十几个古典园林都考察遍了。1926年4月,他开始把目光转向城郊的天平山与灵岩山。天平山是范仲淹的故乡,在那里有这位北宋名臣的衣冠冢;在灵岩山有当年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享乐的馆娃宫以及囚禁勾践的观音洞。1927年,李根源的母亲去世,他将母亲殡于苏州城西5公里的石湖治平寺,并住在寺内为母亲守灵。在守灵期间,李根源曾发誓在服中不出县境一步。翌年,他把母亲的灵柩安葬在小王山后,就开始对苏州西部山区访古考察,并写就了《吴郡西山访古记》5卷。
李根源迁居苏州后,常与苏州文人有诗酒之会。在他去西山访古期间,几个月没有露面,便有人揣测说,李根源不甘寂寞,到北京去搞政治了。后来大家才知道,原来他在调查抢救苏州古迹文物。《吴郡西山访古记》5卷(附《镇扬游记》1卷),曾于1926年由上海泰东图书局铅印问世。前4卷为游历吴郡西部诸山记,第5卷为《虎阜金石经眼录》,著录虎丘的石刻。
李根源的《吴郡西山访记》为《吴县志》的编纂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后来,李根源参加了民国的《吴县志》的编纂工作。1931年,总纂吴荫培去世,修志局另外成立委员会,推张仲仁为主席,李根源、王謇等为委员,直到1933年编就《吴县志》40分册。与此同时,李根源还接任了吴荫培保墓会会长的工作。
李根源故居现在的门牌编号为“十全街279号”,故居范围较大,大多已经改建,沿街开设了商店,旁有一小弄为里外的出入通道。里面的房屋后来都归房管所管理,出租给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唯最里面的一幢三间硬山式平房仍归李氏后人所有,砌有围墙开有一门常年关闭与外界隔断。听住在故居里的一位热心老阿姨讲,李氏后人都已去了北京,里面那三间房已被卖了,常年锁门空关着,没人能够进去。
李根源秉承他到处访古考察,到处题字刻石留于后世的习性,在此故居中也还留存有他的多方碑刻。在小弄近街入口处的墙上,除了嵌有“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苏州市文物局立的“苏州名人故居”标志牌外,还有一方黎元洪的碑刻,是黎元洪亲自颁发的“委任状”:特任农商总长李根源兼署国务总理此状,落款是大总统黎元洪。碑刻保存完好,只是字迹略显模糊。
从小弄进入大院处有一铁门,门上有李根源的“敬题新华日报
明耻教战
李根源”题字,院内靠墙有一几乎被杂物堆没弃用的古井,李根源在井圈上刻了“九保泉
民国十年李根源书”的题字。那位老阿姨带我们到她家去,我们发现有二个青石墩,在平整的墩面上也有李根源的刻字,靠老阿姨家门口的墩面上右边刻一行小字的“都尉府界 ”,二行正文是“
孝弟忠信
礼义廉耻”,二行首字被砌在墙内看不见,”弟“即“悌”也,都是我的推测。在此墩左面还有一墩,墩面上也刻二行正文“诗书口口
酿畜树蔬",第一行下二字看不清,有落款"民国二十五年丙子春三月李根源书".原来此二石墩原是门墩,二墩间原为一大厅的大门.听说那三间空关着的平房内的墙壁上还有"且住轩"等多方李根源的碑刻,可惜这次看不到了.
面街外貌,开了商店


屋脊雕塑

门牌号码

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苏州市文物局立"苏州名人故居"标志牌

黎元洪碑

从十全街通向故居大院的小弄

小弄有门,门上有李根源题字"明耻教战"

古井栏圈上的"九保泉"题刻和落款

"九保泉"题刻

右青石门墩上的题刻

左青石门墩上的题刻和落款

大院内经改建后的故居老宅建筑




原李氏后人住宅,现已卖掉,围墙隔断,无法进去.后面大树在苏州饭店内。苏州饭店原也是李根源故居的一部分,名“阙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