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迹寻踪】
泰伯庙之三:泰伯庙、至德殿
泰伯庙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50号桃花坞历史街区之中,为纪念古公亶父(周太王)长子泰伯而建,历史可追溯至东汉,为江南地区第一座奉祀吴地开发始祖泰伯的庙宇。现尚存至德桥、至德坊、大殿三间、东西两庑各三间等为清代建筑。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殿内立有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庙碑记》、二十五年《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等石刻。东西两庑各三间,壁嵌泰伯及诸先世画像刻石,镌于光绪二年。由于庙屋已破旧,且古建筑被占用为菜场,苏州于2009年出资迁出菜场,修复古建筑,增建前殿,重刻了从仄伯至夫差23代吴王画像刻石,使这处古建筑群焕然一新。
泰伯庙的历史
泰伯庙又名至德庙,为奉祀古吴国始祖泰伯之祠庙。历史记载东汉永兴二年(154年)郡守麋豹建于阊门外,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吴越王为避兵乱徙于今所。1092年诏号至德庙。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庙毁。乾道元年(1165年)知府沈度鸠工重建,又于庙前建至德桥。后历经1252年,明宣德五年(1430年),成化中,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万历十九年(1591年)、四十六年,崇祯二年(1629年),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五十九年先后葺治,主其事者有知府况钟、巡抚汤斌等名臣。咸丰十年(1860年)又毁,同治六年(1875年)增修。民国时期亦曾修缮。庙中有康熙、光绪及民国时重修记碑石可考。
康熙四十四年圣祖仁皇帝(即康熙)南巡时,钦赐给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的“至德无名”四字。随后,乾隆在乾隆十六年二月南巡时在苏州泰伯庙御笔亲书“三让高踪”,乾隆历次下江南遣大臣祭苏州泰伯庙。可见苏州泰伯庙之地位。
根据留存至今的《至德志》等历史资料复原泰伯庙全景,修复后泰伯庙总占地面积7492平方米,相比之前将占地扩容近六倍。今后将作为祭祀祠堂,并增设陈列展览,展现泰伯历史文化,使之成为桃花坞片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祭祀吴地始祖、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1982年,泰伯庙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泰伯庙》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1982年公布,1990年立

泰伯庙外景全貌(1)

泰伯庙外景全貌(2)

山门

从山门后大院南观山门、御碑亭、古朴树和东西两庑

泰伯庙平面布局图

山门内悬《三吴首祠》匾,苏州著名书法家华人德书

东西两御碑亭(重建)

东御碑亭

亭内树清康熙帝御碑(重刻)

西御碑亭

亭内树清乾隆帝御碑(重刻)

院内东侧有古朴树一株

古树名木标志牌,确认古朴树树龄110年,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2011年立

重新整修后的东庑外貌

内树从泰伯至夫差23代吴王画像刻石(重刻)






吴王画像刻石全貌

重新整修后的西庑外貌

西庑内陈列康熙《至德无名》匾和乾隆《三让高踪》匾

泰伯一让图

泰伯二让图

泰伯三让图

出土文物陈列

泰伯先祖世系图

西庑陈列全貌

至德殿外貌

《至德殿》匾

殿内抱柱联(1)

悬康熙御笔《至德无名》匾

悬乾隆御笔《三让高踪》匾

至德殿中供奉泰伯(中)、仲雍(左)、季简(右)三位勾吴先祖


至德殿中抱柱联(2)

此联落款为吴恩培

三王像侧的对联

殿东墙嵌清康熙二十四年《重建至德庙碑记》(原物)

殿西墙嵌康熙二十五年《巡抚江南汤公长生碑》(原物)

供桌前陈列的出土文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