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迹寻踪】
古桥欣赏——横泾上林村三孔武康石梁桥
今年农历年初,我在老家吴中区横泾镇上林村,听我舅兄说,在上林村,除了镇泽桥外,还有一座三孔石梁桥。我把此事记在心里,如再去上林,我一定要去寻访一下。
昨天我又去上林,在去舅兄家前,我一路问信到了三孔石梁桥所在的自然村,在村人的指引下,找到了这座他们叫观音桥的三孔古石梁桥。
据由周建萍主编、古吴轩出版社2013年9有刚出版的《上林村志》载:“吴兴桥(俗称观音桥,因桥北堍的法音庵内置观音塑像而得名),跨林渡港,三孔石梁平桥,建造年代不详。初建时用武康石,(是火山喷发后凝成的灰砂岩,褐色中带有淡淡的紫色,湿水后呈深紫,故又称武康紫石),重建时用水泥混凝土铺平桥面,添加栏杆”。又据由沈学群主编、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的《横泾镇志》1986年4月横泾乡桥梁普查统计表载:观音桥,石桥(3孔),跨径9米,桥长12米,桥宽1.8米,1982年重建,
据村人介绍,此桥原为全武康石桥,民国年间重建时把桥面石梁换成了花岗石,1982年修建时为自行车过桥方便,在桥面铺了层水泥混凝土,后又在上面加铺了层木板,同时装上了木制栏杆,确保过桥行人和车辆安全。民国年间重建时在南二排柱上刻上了重建年份,如撑船到排柱边,能够看见。
我翻阅了吴中区编写的《苏州市吴中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资料汇编》,没有找到此桥,而在此桥东不远处的溆东桥及在此桥北不远处的镇泽桥却在汇编中均有详细介绍。文物普查为何没把此桥列入汇编?是他们没有发现遗漏了,还是其他什么原因?依我看,他们不是没去看(村人说常有人去拍照),而是认为此桥82年整修时桥面成了水泥混凝土,古桥已遭破坏,已不够文物资格了,就把它排除在外了。但我却有不同看法,我以为:
1、吴兴桥始建年代早,历史悠久。此桥始建年代虽无文字记载,但大凡用武康石建造的桥梁,其始建年代可追溯到宋代(如相城区太平镇的凤凰桥)我想吴兴桥也不会有例外。
2、吴兴桥用材特殊,整桥用武康石建造,在苏州城乡实属罕见。虽在重建中换掉了桥面,但武康石仍占绝大部分,尤其是排柱全用武康石筑建,可能在苏州是独此一家。
3、虽经整修用了水泥木材,但主体还是石质古桥,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文物价值。就像人身体长了个疮不能否认他仍是人一样。
从西向东远望吴兴桥

从西向东近视吴兴桥

从东向西看吴兴桥




从北向南纵观吴兴桥

从南向北纵观吴兴桥

从下向上仰视吴兴桥,可见由三条厚实的花岗石石梁代替了原来的武康石,并列筑成的桥面。


外侧石梁侧面镌有“吴兴桥”桥名额。但字迹模糊,直观能见,拍了照片就看不清了。

经放大能见一“吴”字。

经放大能见一“兴”字。

排柱式桥墩,全由三块武康石并排竖立筑成,在苏州古桥中罕见。





在此柱墩(南起第二墩)上刻有民国年间重建年份,如能登上桥墩基座,可以看清。


桥两端的长系石(搁梁石)亦为武康石,伸出的两头顶端刻有精美花卉图案。

西端图案完整精美。

东端图案已损坏。

古桥南端灌木藤蔓丛生,充满生机。

桥下所跨的林渡港(旧名菱渎港)西去,

桥下所跨的林渡港(旧名菱渎港)向东直通太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