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迹寻踪】
七子仙境隐灵泉 回溪草堂留字崖
在以“苏州最美的山村”享誉于世的吴中旺山及东邻的张桥,北靠七子山,南临东太湖,湖光映照山色,风景尤为秀丽,自古以来有多少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来此赏景怡情,曾留下了众多文化瑰迹,成为吴中丰厚精邃之文化遗存的一部分,闪烁着灿烂的文化光彩。
随着历史年轮的加深,这些文化瑰宝有的已随风霜雨雪而荒废,有的已被柯藤蔓草所掩没,逐渐被人淡化遗忘。但也有众多的有识之士,为能使这些宝贵遗存重放光彩,再现于千百年后的吴人后辈的面前,他们风餐露宿,翻山越岭,披荆斩棘,不畏艰险,孜孜不倦地追寻着这些曾经的辉煌,把它们一个个从泥土中挖出来,从乱石瓦砾中翻出来,从荒草藤蔓中清理出来,使被埋没了多少年的它们重见天日,重展风采。
从历史记载和民间流传得知,在旺山和张桥北面的七子山山坞里,有个当地村民称之为“小江北园”的地方,在清代乾隆时,吴县处士徐大椿晚年曾隐居在这里。
徐大椿(1693--1771),又名大业,字灵胎,号回溪道人。乾隆三十六年,奉旨入都,翌年因年迈力衰,告老由其子徐燨护送以归,死后葬于吴县越溪黄字圩。二十年后,即乾隆五十七年三月十五日迁葬于吴江县大競下圩二百三十八丘内,即今松陵镇八坼田心里。
徐大椿勤奋好学,博学多才,胸藏天文、历算、地理、历史、水利、音律、兵法、医学等多门学问。而尤精医术,并有很多医学著作,流传于世。徐大椿行医故里,名扬四海,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奉旨赴京,为众多重臣权贵治病,五月后因返故里,名望愈空前。后因年老多病,力不从心,遂改初衷,歩隐逸之路。便结庐于七子山南麓深坞野林之中,名其居曰“回溪草堂”。据传草堂存世一百二十余年,后毁于咸丰兵火。现在草堂遗址旁,在一块高约四米,宽约五十余米的石壁上还保留有当年镌刻的二十八方石刻。
为寻访这些摩崖石刻,昨天(12月14日)一早,姑苏老沈与姑苏有心、wulitu、芥-子、秋宵梦觉、西馆采莲、黄寅、东海浪等博友分别驾车到旺山九龙潭,与老大哥阿庚会合,由阿庚率领我们,一路登山爬坡,穿林攀石,赏景拍照,来到了回溪草堂遗址,此处山路旁的崖壁上,布满了一方方的清代石刻,不少石刻上长满了青苔,字迹有点模糊,野外考察经验丰富的西馆采莲取出了早已准备好的刷子,把石刻上的青苔一方方刷除干净,石刻上的字迹顿时清晰地显现在大家眼前,博友们纷纷举起相机,把石刻一方不漏地拍摄了下来。据资料记载,此地应有石刻28方,但我们只拍到了24方,还有4方不知是隐在暗处我们没看见,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一时也无法弄清。在这里,我们还看到了画眉泉,洞口不大,但时有甘泉滴出,在洞口形成了小小的一泓清水。全体寻访博友在回溪道人徐大椿亲笔题写的“古画眉泉”石刻下合影留念。继后,我们还登高走访了乾元寺和瞭望塔,乾元寺中有一老僧合掌欢迎我们,在寺内见到了民国名人李根源题写的“乾元寺”寺名匾额和由李根源、张一麐等人发起的为重修乾元寺捐款的功德碑。在居高临下的瞭望塔,一览吴中大地,浩淼太湖,令人心旷神怡,半天的登山辛劳随之抛了九霄云外!
一、旺山、七子山沿途风光
阿庚茶室旁的竹林

九龙潭


七子山即时景色





二、山道登攀







三、二十四方摩崖石刻详录
1、古画眉泉 回溪道人
隶书 阳文
徐大椿题

2、不信在人间 回溪徐大椿
楷书
阳文 徐大椿题

3、仙境 袁枚
楷书 阴文

袁枚,钱塘人。清乾隆进士,因他筑随园于江宁小仓山下,故世称随园先生。因患臂痛,两次造访大椿就医,并留下了此墨宝。
4、云壑 钱大昕题
隶书 阴文

钱大昕,嘉定人清乾隆进士。博学多才,精研群籍。
5、人静泉清
榆村主人汲林阿桂 楷书
阴文。

6、悬崖滴乳 芥圃徐铨题
楷书 阳文

7、满饮上池 为回溪先生题
果亲王 楷书
阴文

8、可以濯我心 许玉猷为回溪道人題 楷书 阴文

9、枕流 (楷书
阳文) 二雅金学诗题(楷书
阴文)
10、幽栖
无落款 楷书 阴文

11、云霞沧影 僧皈巴
楷书 阴文

12、妙境依空 僧西斋
楷书 阴文

13、波撼云泉 孙国铨题
楷书 阴文

14、环翠 晚崖祁介福
楷书 阳文(落款阴文)

15、活泼泼地 猗园陈绍昌
楷书 阴文

16、楼迟空容 赵[]宁题
楷书 阴文

17、面壁忘机 榆村徐燨题
隶书 阳文(落款阴文)
徐燨,字榆村,徐大椿次子。系副室沈氏所出,生于清雍正十年(1732),曾两次随父进京。
18、吴江徐燨开山建亭
嘉庆元年三月书时年六十又五。 楷书
阴文

嘉庆元年为1796年,距徐大椿去世已二十五年。另有五方石刻皆为徐燨题,可见徐燨也在此居住多时。
19、迹留千古 题为榆村二长兄
华亭王昶 楷书
阳文( 落款为阴文)

20、小匡庐 榆村二兄正
卯菴主人衔题 楷书 阴文

21、人地相宜
钱天植为二兄题 楷书
阴文

22、翠滴春山 为榆村老先生
王葆元书 隶书
阴文

23、涤烦
潘奕隽为榆村先生题 篆书 阴文
昨天下午见,潘奕隽故居在马医科巷。潘奕隽,吴县人,清乾隆进士,工行、楷、篆、隶,善画山水。
24、别有天
僧西斋 楷书
阴文

同行博友在回溪道人“古画眉泉”摩崖石刻下合影留念(西馆采莲摄)
没有看见的四方石刻是:
1、上池琼液 郡守孔傅炣题
楷书 阴文;
2、活水源头 致霞盛林基题
楷书 阳文(落款为阴文);
3、我爱其清
春江郑邦桂
楷书 阳文(落款为阴文);
4、甲申上已 洞庭姜恒庆种树虹桥
何堂品泉 楷书
阴文。姜氏题刻,视其漫患程度,应为乾隆二十九年(1764)之作,何堂当是回溪草堂内的一建筑名称。
四、古画眉泉
相传吴王夫差居吴城时,曾偕同美女西施住七子山避暑,山中一泓清泉晶莹明沏。西施以水为镜,梳妆画眉,帮后人称之为“画眉泉”,徐大椿亲撰《画眉泉记》,其子榆村于嘉庆二年(1797)聘请艺人叶逢金依文绘成《画眉泉图》,其文其图现均珍藏在上海医史博物馆。


泉穴左旁崖壁下有一低矮洞穴,我俯身探视,洞内高不足一米,深约丈许,洞内干燥。

五、乾元寺
在七子山一峰之顶,原寺己在文革时被毁,这寺是新建的。原寺规极大,山下宝华寺远不如它,民国时期,李根源、张一麐等知名人士,曾发起为乾元寺捐款重修,李根源还为寺题写匾额。现寺古物仅存古银杏一株和李张发起捐款重修的那块古碑。现重建的乾元寺仅盖了一座三官殿,其他还处于百废待兴状态。
李根源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月为乾元寺所题匾额。

李根源、张一麐等人为重修乾元寺现时发起捐款的功德碑

古寺兴衰的鉴证人:参天古银杏树。

寺内唯一建筑:三官殿


五、瞭望塔
去瞭望塔的路上,意外看见了一块远古蕨类植物的化石。

大路直通瞭望塔

从塔楼回眸七子群山


城堡式瞭望台

俯瞰旺山、张桥


高高耸立的瞭望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