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飞行员不仅要担心飞机出故障,还得提防迷航的危险,但在建立起定期的空中邮运航线后,开通夜间航班势在必行。为了保障飞行安全,飞机和地面上都要做出相应的改进。1923年,美国陆军空勤队在DH-4上进行了试验,在机头、翼尖和座舱内加装了灯光(见上图)。美国邮政部门也在主要机场设置了直径近1米的强力指示灯塔,在紧急备降场和航线沿途每隔3英里也安装了小型灯塔。在一些机场上还配备了移动式探照灯,可照亮跑道和机库,便于夜间操作。这些准备就绪后,美国东西海岸之间不间断的空邮航线于1924年7月1日开始运营。1925年后,灯光航线从芝加哥扩展到克利夫兰,再延伸到纽约。
DH-4飞机原装的罗盘、速度计和高度计等设备并不可靠,尤其在低空几乎无用。于是空邮飞行员就成了测试最新航空仪表的“小白鼠”,比如1925年由克利夫兰的空邮技术人员研制的大气压力高度计,到1928年又由Kollsman仪表公司进行了改进。
1926年,跨大陆的飞行航线建成,美国邮政局将沿途基础设施转交美国商务部管理。到1933年,长达2.9万千米的航线上安装了1500个指示灯塔。点点灯光连成一线横跨整个大陆,堪称早期航空的一大奇观。
在航线上设立的15米高的指示灯塔,旋转的灯光在48千米外就可看见。

在机场旁设立的带灯光的风向指示器,便于夜航飞行员判断如何进场。
来源:AIRSPACEMAG.CO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