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查尔斯·林德伯格单枪匹马飞越大西洋,成为“孤鹰”名动天下,一年后就有一个4人机组驾驶三发福克机从旧金山经夏威夷和斐济飞到澳大利亚,后来又出现了用水上飞机开辟的北美-亚洲航线,但独自一人横跨太平洋的飞行直到二战后才出现。由于选择的航线不同,就出现了多个“第一”,而且当时喷气时代已经拉开序幕,这种距离更远的跨洋飞行反倒不如林德伯格的事迹那么引人注目而为人所熟知了。
1947年8月9日,两位美国飞行教练George Truman和Clifford
Evans各驾驶一架派珀“超级巡航者”小型飞机开始进行环球飞行。从新泽西出发后,他们一路飞过大西洋、欧洲、中东和亚洲,到达日本后计划从北海道飞到阿拉斯加。由于天气不佳,美国驻军还派出搜救中队的B-17进行护航。10月18日,这两人经过13个半小时飞行抵达阿留申群岛西部的一个小岛,又花了6天时间飞到阿拉斯加内陆。他们在12月10日回到出发地,曾受到总统接见,但这次飞行很快就淡出了公共视野。
飞越西北太平洋的派珀飞机。
前美国海军飞行员Peter
Mack在1949年当选国会众议员,为了宣扬政治主张也想完成环球飞行。他使用的是一架比奇35“好运”,1951年10月7日从伊利诺斯州斯普林菲尔德起飞,不带助手或随从一路经欧洲到亚洲。在日本时也面对浩瀚的太平洋,1952年1月8日他从东京羽田机场出发,先后经停硫磺岛、威克岛、中途岛、夏威夷,克服天气和导航困难飞回美国本土,4月19日回到起点。
这架比奇35“幸运”地飞过30个国家以及北太平洋航线。
1958年,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飞行员Pat
Boling也激发起了横穿太平洋的雄心,而且是要单人不间断地完成。他使用的也是比奇35“幸运”,加装了副油箱和机载设备。经过精心准备,他在7月31日从菲律宾马尼拉起飞,为利用顺风选择经日本-阿拉斯加航线飞向美国,途中经历了机翼结冰和发动机熄火,但最终有惊无险地经西雅图到达俄勒冈州彭德尔顿降落,耗时45小时43分钟,航程1.12万千米。
原本没有越洋计划却被机会找上门的是泛美航空公司的飞行员Richard
Wiese,为了多挣钱养家他私下还承接飞机渡运业务,将一些二手飞机飞往非洲。1959年有客户咨询能否将一架赛斯纳310B从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飞到澳大利亚悉尼,他接受了,于7月28日驾机出发。他选择的路线是先飞往旧金山和夏威夷,再经停阿巴里灵阿环礁和斐济,飞过新喀里多尼亚和布里斯班到达悉尼,实际上成为第一个独自从美国飞到澳大利亚的人,飞行时间42.5小时,航程1.24万千米,但他在媒体面前选择了低调。有趣的是,后来Wiese和Boling两人在自己的航班上都见到了前辈林德伯格,专程与他们进行了交流。
310B加装副油箱后在经济巡航速度下可持续飞行17小时。
来源:AIR
& SPACE MAGAZINE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