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尔克》(Dunkirk)
希望就是武器,生存就是胜利!
《敦刻尔克》今天开始在国内公映了,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机群碰撞,不过IMAX镜头下的捉对空战也是一大亮点。这是“大神”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第一部战争题材影片,但他不喜欢过多地依赖电脑特效制作,尽可能使用真实的道具。诺兰以前就曾亲自坐着小船横渡英吉利海峡,这次不仅走访过英国的老飞行员了解相关细节,还搭乘“喷火”战斗机来获得真实的感觉。

影片中动用了3架还能飞的“喷火”战斗机(两架Mark
IA和一架Mark
VB),由英国的帝国战争博物馆提供。注意其机腹和机翼下是半黑半白的,还原了当年的涂装,还有三机编队的作战模式,但机身识别编号是虚假的。

还特别改装了一架Yak-52双座教练机,座舱和机身弄成“喷火”式样,并架设了IMAX摄影机,让飞行员带着演员升空拍摄,飞行员和演员的位置按拍摄需要可以前后对调。由于双座型的“喷火”前后座舱之间有较厚的隔板,无法从后往前拍摄,改装又会破坏珍贵的老爷机,因此选择了大小跟“喷火”差不多的Yak-52。

摄影机安装在后座时的假“喷火”。

效果如何?

另外也制作了可三轴活动的模拟座舱平台,用于近景拍摄。飞机在海面迫降后的情节也是在水里的实体模型里拍摄的。

一架西班牙仿制生产的HA-1112-M1L扮演德国的Bf
109E,由于配用的是英国罗·罗发动机(跟“喷火”一样了),机头与原版有所不同,很早以前就在《不列颠大空战》等电影中充当同样的角色。在敦刻尔克行动时德国空军还没有采用黄鼻头的涂装,这次出现在影片中是让观众更容易看出Bf
109与“喷火”的区别。

“喷火”与Bf
109的空战情景。
使用一架 Piper
Aerostar进行空中跟拍。

直升机跟拍“喷火”在海滩降落的最后一幕。

影片中“喷火”耗尽油料后在低空滑翔了很长时间,还打下一架“斯图卡”才着陆
而且连续几场空战,它的弹药也太多了些吧?



影片中还出现了英国的布伦海姆、德国的Ju 87、He
111等机型,以及坠落海中的飞机都是用大比例遥控模型以假乱真的。不过最后在海滩焚毁的那架“喷火”模型就有点不走心了,明显能看出机头没有“发动机”。

由于戴着面罩,扮演“喷火”飞行员之一的汤姆·哈迪其实很少露脸,台词也不多。影片中还有一个没出场只在无线电里发声的带队长机飞行员,是由英国老戏骨迈克尔·凯恩配音的,他在1969年的《不列颠大空战》中就扮演过“喷火”飞行员。
在影片中,敦刻尔克的海滩和海上船只屡遭德国飞机的轰炸,一位等候撤离的英国士兵怒吼“我们的空军在哪里?”。影片中的空战部分就告诉观众,英国皇家空军一直都在敦刻尔克上空,即使弹尽油绝。然而在1940年5月抵抗德军对法国的“闪电战”中,英国的空中力量已经元气大伤,损失了大量飞机和飞行员,还要保留一定的实力用于本土防御。结果到5月27日~6月4日空中掩护敦刻尔克大撤退时更是以寡击众,有心无力。比如5月31日,德军分三波次出动195架次轰炸机和260架次战斗机空袭敦刻尔克,英国空军出动8波次289架次战斗机拦截,但只击落10架敌机,付出的代价就高达19架。在敦刻尔克空战中,英国空军共击落德军42架轰炸机和36架战斗机(另有6架被舰船火力击落),而自己损失的战斗机就有30架“飓风”、20架“喷火”和6架“无畏”。
由于空战大多发生在内陆和海面上空,而且多在云层之上,在海滩上等候撤离的英国官兵很少能看见自己飞机的身影,挨炸之余自然对空军怨声载道。更让英国飞行员憋屈的是,当他们低空飞过时,往往会招来友军从地面和舰艇上不分青红皂白地射击。有的飞行员在海滩附近跳伞或迫降后,还遭到冷眼相待,甚至被拒绝登上撤离的船只。77年后的《敦刻尔克》不仅在表现危急时刻从海上撤出33.8万人的壮举,也是为同样在奋战的英国飞行员们正名和立碑。

等待撤离的士兵默默地排成长队,亲历者回忆“就像在排队等候公共汽车”。
不过当时英法联军遗弃了大量装备物资,电影里的海滩就显得太干净了。
来源:网络综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