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是我的副驾驶》(God is My
Co-Pilot)
美国
1945年
小罗伯特·李·斯科特(Robert Lee Scott
Jr.)从小就渴望飞上蓝天,为了能当上飞行员他考入西点军校。毕业后斯科特在美国陆军航空队从事过危险的空中邮件运输工作(1930年代因安全问题军方一度接管了美国邮政的空运业务),也接受过战斗训练并担任飞行教官。二战全面爆发后,已经33岁的斯科特因超龄差点失去参战的机会。经过争取,他获准驾驶B-17轰炸机执行一次秘密任务,跟随编队从国内出发,经南美飞越大西洋,再经非洲飞抵印度。他们原计划要从菲律宾轰炸日本本土,但东南亚过快陷落导致任务取消。斯科特之后参与驼峰空运行动以支持飞虎队,在昆明目睹了基地上空的战斗,就请求陈纳德让他加入。
正为人手短缺发愁的陈纳德破例接收了这位“临时工”,斯科特如愿登上“鲨鱼嘴”战斗机,多次重创地面和空中的敌人。他经常更换座机螺旋桨毂盖的颜色,让日军以为有不同的飞行部队出现,被戏称为“一个人的空军”。飞虎队即将解散时,听到日本广播对此大加嘲讽,队员们决定继续战斗还以颜色。在掩护B-25轰炸机空袭香港的行动中,斯科特的战机被绰号“东京乔”的零式王牌击伤,他略施小计反将这位老对手干掉,但自己也坠向地面。失踪几天后战友们以为斯科特已经阵亡,他却被中国人抬着轿子敲锣打鼓地送了回来。尽管医生在体检后认为斯科特不宜驾机,但陈纳德还是准许他再次披挂上阵,重返蓝天……

影片中的陈纳德(左)和斯科特。
华人扮演的日本飞行员“东京乔”。
斯科特并不是飞虎队的正式成员,不过他的资历和表现让他得以出任继承了飞虎队的第23战斗机大队的首位指挥官,继续在陈纳德领导下带队作战,从1942年7月到1943年10月他个人已经击落了13架敌机。奉调回国后,斯科特将自己的飞行之路和中国之战诉诸笔端,这本由陈纳德作序的《上帝是我的副驾驶》跃上了当时的畅销书榜单。华纳兄弟公司买下电影版权,还请作者亲任技术顾问。美国陆航的一把手阿诺德将军得知后,出于宣传的目的也很支持这部同名影片。影片中飞虎队昆明基地的场景设在加州洛杉矶附近的外景地,借用了为《飞虎队》制作的P-40模型。在亚利桑那州的卢克机场,陆航国内训练部队集中了50多架P-40战斗机和B-25轰炸机以及飞行人员提供给剧组配合拍摄,这实力比第23大队组建初期还要强大。另外影片中还出现了PT-17教练机、P-43战斗机、C-46、C-47运输机等机型,而AT-6教练机就用来充当日本的零式战斗机,在特技人员指导下上演“空战”大戏。斯科特也亲自驾机再过了一把瘾,但在拍摄轰炸香港一幕时就发生了一架“零式”与B-25相撞,导致5人坠机身亡的严重事故。
除了斯科特和陈纳德,飞虎队的前三大王牌罗伯特·尼尔、戴维·希尔和艾德·雷克托,还有斯科特开B-17时的上级、后来在陈纳德手下指挥轰炸机部队的凯莱布·海恩斯等人物都是真名实姓的出镜。不过斯科特的原著一直写到1942年圣诞节期间,影片的内容只拍到当年7月飞虎队解散前后,而且为了增加戏剧性还对原著做了不少改动。比如虚构了难缠的对手“东京乔”(扮演者是华裔演员理查德·卢,有意思的是他在前面的《飞虎队》里演的是中国医生),还有在单座战斗机中塞进两个人一起飞、选择7月4日空袭香港、斯科特因感染疟疾要被停飞等情节也并非真实。虽说剧情上有些单薄,但真机实拍的空战场景就比用模型更有气势,在二战末期上映的战争片中算得上是独具风采了。影片当中也展示了中国军民与美国航空队的合作关系,特别是靠遍布各地的观察哨组成的防空情报网,让飞虎队得以及时准确地出击歼敌。当发现日军动向时,基地上根据敌机距离的远近升起不同数量的红色灯笼作为提示,连美国人也喊起了汉语“警报”来示警。

影片动用了大批真实战机进行实拍。
斯科特在二战结束前还重回中国作战,荣获银星勋章和杰出飞行十字勋章。战后他继续留在美国空军中,担任过作战部队和空军基地的指挥官,1957年以准将军衔退役。斯科特出版过10多部自传性作品,留下了丰富多彩的生涯记录,晚年还乘上F-15、F-16和B-1B等新型战机继续圆梦,2006年以97岁高龄去世。而远赴东方、临危奋战、以少胜多……这些都让飞虎队的传奇颇有看点。可惜除了战时几部应景的作品外,之后的70年间就再也没有正面表现飞虎队的影片了。前几年好莱坞传出著名华人导演吴宇森要筹拍《飞虎群英》,不过他执导的《风语者》和《太平轮》都反响欠佳,似乎拖住了他在战争片上的发展,飞虎迷们恐怕要继续等待下去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更多精彩内容尽在《银幕上的战鹰-电影中的二战空中战场》——

各大网店陆续上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