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Go 229

(2014-08-14 15:34:38)
标签:

军事

空战

二战

轰炸机

杂谈

分类: 名机奇翼
    引言:1945年某日,战火纷飞的西欧上空,一架P-47战斗机向莱茵河上的一座桥梁俯冲而下,击毁了正试图突破盟军阵地的“虎”式坦克,然而当“雷电”拉起时,飞行员隐隐感到身后隐藏着难以摆脱的危险。忽然,伴随着尖厉的呼啸声,一片巨大的黑影喷吐着灼热的尾焰,以惊人的高速冲破硝烟直逼而来……微软《战斗飞行模拟3》(Combat Flight Simulator 3 - CFS3)里的这一幕,让Go 229震撼性地出现在玩家面前。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神秘战机呢?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

    在CFS3的“秘密武器”列表上,如果要把Go 229排在第一位,想必不会有太多人提出异议。即使是见多识广的航空迷,第一眼看到这样一架蝙蝠般的战斗轰炸机,也会不由得发出惊叹,而当你知道这是早在六十年前就成功升空的第一架纯飞翼喷气机时,恐怕感受到的就该是震撼了。

    对飞翼机(也称全翼机)的研究由来已久,上世纪20~30年代航空业的“黄金时代”中,美国的约翰·K·诺斯罗普、苏联的鲍里斯·I·切拉诺夫斯基等人都在进行飞翼实用化的探索,而在德国,年轻的霍顿兄弟——雷玛和沃尔特(Reimar / Walter Horten)也开始崭露头角。霍顿兄弟从小就向往能设计出飞得既高又快的飞机,之所以痴迷于飞翼,是因为他们坚信只有这种单纯以机翼容纳乘员和动力系统,取消机身(或者说是翼身融合)、水平尾翼和垂直操纵面的布局才能最大程度地消除阻力。除了要解决稳定性问题外,飞翼的方向控制可以通过副翼、襟翼和扰流片等部件的组合作用来实现。

    从亚历山大·利佩什(即后来Me 163的设计者)研制的三角无尾机中获得灵感,30年代早期兄弟俩制作出了Horten I(Ho I)木制滑翔机,当时他们还不到二十岁,此后陆续试制了一系列无动力或带动力的飞翼机以不断积累经验。纳粹上台后为扩军备战而对航空业的支持为他们创造了有利的客观条件,当然代价也在所难免,1937年Ho V首飞时就发生事故,哥俩一个伤了下巴,一个磕了牙齿。而Ho V-B在1938年的成功试飞则比诺斯罗普的同类型号N-1M早了两年。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
三角形的Ho I滑翔机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
沃尔特(左)、雷玛和他们的早期成果

    1936年霍顿兄弟加入德国空军后,开始考虑飞翼在军事上的用途,欧战爆发后甚至设想用大型飞翼滑翔运输机实施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在1941~1943年间,他们着手研究飞翼战斗机的潜力,并且与走在时代前面的其它设计师一样,也意识到应该采用新型动力装置才能使飞机性能突破现有的水平,因此特意通过Me 262等项目了解喷气发动机的各种数据资料,计划先制作无动力的原型机,进行滑翔试验后再以此为基础配置喷气动力系统,这一构想就是Horten IX(Ho IX)。作为空军军官和飞机设计师,霍顿兄弟不难有机会与德国空军高层直接接触,特别是他们的设想正迎合了帝国元帅赫尔曼·戈林提出的“1000³”概念(即新研制的战机必须达到载弹量1000千克、速度1000千米/时、作战纵深1000千米的性能指标,否则不予支持),很快得到了空军一把手的首肯,在哥廷根建立一个特殊部门(Sonderkommando 9/Luftwaffenkommando IX)开始项目的实施。

    一开始Ho IX的研制是在秘密状态下进行的,可以说是德国版的“臭鼬”工程,甚至连德国航空部(RLM)也并不知情。不过纸包不住火,到1944年初还是被航空部发现了,并以未经协商批准为由下令停止项目。霍顿兄弟当然继续走上层路线,加上当时戈林通过情报得知美国的诺斯罗普也在进行类似的飞翼项目,而整个战局也开始对德国不利,因此没多久他们就获得了正式的官方支持,项目编号为RLM-Number 8-229,反而得以加快原先的进度。

    1944年3月1日,第一架无动力的原型机Ho IX V1("V"代表"versuchs" or "experimental")被拉出哥廷根厂棚,由一架亨克尔He 45牵引升空进行滑翔试验,在V1上负责操纵的是Heinz Scheidhauer,5天后换用更大的双发He 111作牵引机。数次的成功试飞证实了这项前卫设计的可行性,此后V1被运到柏林附近的奥拉宁堡继续进行测试,结果也相当令人满意,4月份的报告指出这是一具极好的武器平台。受此鼓舞,计划装上动力系统的第二架原型机V2也在紧锣密鼓地建造中,但由于原定选用的BMW 003型喷气发动机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提供,只好改为Me 262上使用的容克斯Jumo 004型发动机。不过当第一对Jumo 004B运到时,霍顿兄弟发现其直径比预留的大了200毫米,不得不改动机体设计,翼展也从16.1米扩大到21.3米,以尽可能保持原有的气动外形。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
无动力的Ho IX V1及试飞员Heinz Scheidhauer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Ho IX V2试飞前接受检查

    作为历史上第一架喷气动力的飞翼机,Ho IX V2的使用过载为7G,其座舱位置相当靠前,两侧各安装一台发动机,尾喷管突出在机翼后表面上。翼身中部采用传统的焊接钢管结构,整机基本以多层胶合板作蒙皮,当然在发动机喷口附近位置用的是金属以承受高温。机翼外段部分则是全木结构,其重要边缘用由薄木片与树脂压合而成的特殊强化材料制成,只有翼尖是全金属的。尽管最初就有人怀疑木质机身能否承受强大的喷气动力,但试验的结果表明这样的设计在减重的同时完全能满足强度要求,而且由于战时重要金属资源的缺乏,以木为主也是有些不得已而为之。而看起来相当粗大的前三点式起落架用的都是现成货,其中前轮是从一架损毁的He 177轰炸机上拆下的尾轮,而两个主轮则是借用Bf 109G上的。

    由于在发动机配置等方面上的延误,Ho IX V2直到1945年2月2日才在奥拉宁堡进行了首次公开试飞(据霍顿兄弟后来的回忆,在1944年12月18日V2机就进行了非正式的升空试验,这应该算是纯飞翼喷气机的首次飞行记录),驾驶员是埃尔温·齐勒,此前他已经飞过V1滑翔机,并有多次驾驶Me 262的经验,这使他很快掌握了飞翼机及喷气发动机的操纵特点。此次飞行持续了30分钟,其间发现飞机的横向稳定性还有些问题,这是无垂尾飞机的一个固有缺陷。第二天的试飞项目则完成得比较成功,但着陆时刹车太快造成主起落架损坏,导致第三次试飞拖后了半个月才得以进行,然而却没有人想到这会以更糟糕的悲剧收场。2月18日,初春的天气还比较阴沉,但能见度尚能满足要求,齐勒驾驶V2机升空45分钟后报告左发动机熄火,必须返航,并试图用爬升-俯冲的方法重新启动发动机但没有成功。当他接近机场在400米低空时因液压装置失效使得起落架突然放下,飞机变得难以控制,尽管到最后一刻齐勒仍在作紧急着陆的努力,但飞机还是翻滚着冲出跑道,最终机毁人亡。

    Ho IX V2的失事倒没有给整个Ho IX项目造成太大影响,由于盟国的空中优势越来越明显,戈林已迫不及待地要求更先进的机型尽快上马,另一方面V1的试飞成绩也让军方相当满意,因此早在V2升空之前的1944年9月,就与曾有制造霍顿飞翼机经验的戈达公司(Gothaer Waggonfabrik)签订了40架的生产合同,按照工厂名称将型号定为Go 229。霍顿兄弟没有直接介入生产过程,而是由专门的工程小组改进原有的设计以适应批量生产,包括重新设计座舱、增大发动机室的空间、调整进气口几何形状和起落架结构等。生产型的单座Go 229A将在两侧发动机外的机翼上对称安装4门Mk 108型30毫米机炮,机腹中部可挂载两枚炸弹或副油箱,除了必需的航电系统外,还可装上各种航空相机使其具有一定的侦察能力。另外,配备雷达的双座全天候型Go 229B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

    当戈达工厂忙于做投产准备时,Ho IX后续原型机的研制也没有停止。按照计划,经过改进的V3将作为生产型Go 229A-0的样板,但仍未配备武器,采用Jumo 004C型发动机,而V4和V5属于双座型,V6是在Go 229A的基础上用Mk 103型机炮代替Mk 108,V7则将作为双座教练机。由于霍顿兄弟分心于其它更超前的研究项目,V3号机直到1945年3月份才开始组装,然而留给纳粹德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4月14日,长驱直入的美军部队冲入了戈达公司位于弗雷德里奇斯洛达的工厂,散落在他们面前的是约20套正待组装的Go 229A部件,正准备试飞的V3和已进入最后装配阶段的V4、V6也落入了盟军之手。神秘“幽灵”终于大白于天下。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
厂房中尚未完成的V2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V3的座舱

    战后Horten IX的命运仍带着些神秘色彩。其中转交给德国空军用于测试和训练的V1无动力滑翔机也被美军缴获,后来在一次所谓的“清除行动”中被拆碎烧毁,但也有资料称美国陆军航空队中专门收集德国飞机的情报机构将V1运到了一个叫作梅热斯堡的小村庄进行研究,还有照片显示其机身残骸最后被废弃在某处不知名的地方。V3和V4也被搜集运到另一个研究地点沃尔夫岗,不过美方认为V3并无进一步测试的价值,而英国空军人员则颇有兴趣,将其运回本土研究,还打算把Jumo 004B换成英国发动机进行试飞,但因尺寸不匹配而作罢。V3又被交回到美军手中,打上T2-490的编号后于1945年11月运到印地安那州费利曼机场存放,后来曾有过将其恢复到可飞状态的计划也因为预算削减而放弃了。Ho IX V3的最终结局就是划归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NASM),被送到位于马里兰州银山的保罗·伽伯维修仓库与XP-55这类孤品为伍,其它几架原型机则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了。
 
  相对于上次介绍的寇蒂斯XP-55,Ho IX/Go 229算是一项更为超前而且成功的设计。根据指标数据和试飞记录,其最高速度可以达到997千米/时,比Me 262还快,最大升限更是惊人的16000米!而独特的外形、光滑的轮廓和木质结构也使其具有一定的隐形特性,据说在试飞时曾让地面雷达丢失信号。即使在第三帝国末期出现的众多“秘密武器”中,Go 229也显得不同凡响,戈林就曾在被俘后声称,如果再有4到5个月时间,以飞翼为主的喷气飞机将为德国赢得战争。然而历史是无情的,即使这些威力强大的装备能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使用,也只不过是为纳粹的回光返照多打上一剂强心针而已。不过仅从技术角度上来看,有个非正式绰号“蝙蝠”(Fledermaus)的Go 229仍可列为航空史上的一件杰作,从现在的B-2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它的影子。

  1948年雷玛去到了阿根廷继续对飞翼的研究和设计,如4引擎的AE 38运输机等,并在1983年与Peter Selinger合作了一部飞翼专著《Nurflügel, die Geschichte der Horten-Nurflügel 1933-1960》,后在阿根廷去世(1915~1994);而沃尔特后来曾重新加入空军,始终留在了德国(1913~1998)。霍顿兄弟在飞翼领域的成果一直为航空界所瞩目,有人认为战后诺斯罗普公司没有聘请他们可能是航空史上的一大遗憾。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

Ho IX V2基本参数和性能数据

翼 展 宽:21.3米
机 身 长:7.47米
机 体 高:2.81米
整机空重:4800千克
满载重量:9000千克
最高时速:997千米/高度12,000米
巡航时速:632千米
爬升能力:1300米/分钟
最大升限:16000米
作战范围:1900千米

飞行模拟游戏中的Go 229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
    与上次介绍过的寇蒂斯XP-55相比,Go 229作为一款同样独特但更为成功的设计,在航空迷中的知名度要大得多,飞上虚拟天空“抛头露面”的机会自然也不少。早在1991年LucasArts公司推出的《纳粹飞行秘史》(Secret Weapons of the Luftwaffe)中,就把Go 229和Me 262、Me 163等列为德方可以选用的主力机型。虽然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游戏画面还显得比较粗糙,模拟出的真实程度也不高,但当玩家冒着交叉火力高速扑向队形紧密的美国第8航空队B-17“空中堡垒”轰炸机群时,还是能感受到相当的刺激。

    后来同类题材的《欧洲空战》(European Air War)和《战斗中队:魔啸欧洲》(Fighter Squadron: Screamin' Demons Over Europe)等空战游戏,虽然原版中没有提供Go 229,但很快就通过升级补丁或附加插件的形式弥补上了。甚至在热门的军事动作游戏《闪点行动》(Operation Flashpoint)中,由于采用了开放架构,也出现了第三方制作的Go 229飞越战场上空,另类“幽灵”受到追捧的程度可见一斑。当然在最流行的微软模拟飞行FS/CFS系列里Go 229更是没有缺席,不断有高水平的玩家制作出其机型插件,而到最新的CFS3时再次作为“官方版本”出现,模拟程度更为精细逼真。游戏中的具体型号为Go 229A-0,与其它战机相比,在速度和火力上占有优势,但个大体重,不如常规战机敏捷,主要适合执行拦截任务。而用Go 229进行低空轰炸时,由于翼身面积较大,将是上方的敌机和地面高射炮的明显靶子,投弹后应立刻加速摆脱。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玩家驾驶Go 229都应避免陷入缠斗,同时还得留心相当脆弱的发动机,否则很容易就会导致“Game Over”噢!

[秘密武器]第三帝国最后的“幽灵”——Gotha <wbr>Go <wbr>229

    虽然近年来由于市场趋向和玩家口味的变化,在各类电脑游戏中曾经一度火爆的飞行模拟游戏逐渐显得风光不再,但仍不乏佳作的出现。来自俄罗斯的《IL-2战机》(IL-2 Sturmovik)就后来居上,风头盖过了微软的CFS系列,成为玩家进行联网空战的首选,同样也没被Go 229的拥护者放过,精心制作的3D模型已呼之欲出。而更令新老玩家感到惊喜的是,2003年LucasArts公司将再度推出新一代的二战飞行模拟游戏,Go 229有望重新披挂上阵,尽管久经沙场的老“王牌”们更习惯于使用象Bf 109、P-51这类传统战机,但相信“幽灵”的魅力仍然会吸引空战迷们一试身手。

本文已刊登在《世界航空航天博览-军事家观察站》2003.04B版(No.69),内容有改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