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莱特兄弟试飞成功才过了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飞机作为新发明很快就找到了用武之地,空战也随之被浪漫化,飞行员则被称为“空中骑士”。然而,升级到三维空间的战争也变得更加残酷……
1927年5月,查尔斯·林德伯格独自驾驶“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第一次完成了从纽约至巴黎横越大西洋的不着陆飞行。而庆祝这一壮举的欢呼声尚未散尽,同年8月,一部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空战电影《铁翼雄风》(Wings)在纽约首映后也引起了轰动。影片开头就打出了林德伯格对战时空中英雄表达的敬意:“他们在那时的作为和功绩远远超过和平时期航空业的成就……”![[一战百年]《铁翼雄风》——银幕上的早期空战 [一战百年]《铁翼雄风》——银幕上的早期空战](//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好莱坞式的战争与爱情
这部由派拉蒙(Paramount)电影公司出品的黑白默片讲述了在欧洲战事陷入胶着的1917年,大洋彼岸的美国青年杰克一边做着翱翔蓝天的白日梦,一边狂热地追求大家闺秀施维亚,浑然不觉邻家女孩玛丽对自己的暗恋之情,而施维亚却只钟情于富家子弟大卫。随着美国卷入战争漩涡,平静的生活被打破,杰克和大卫都迈进了只为“勇者中的勇者”开启的航空队的大门,在训练当中从情敌变成挚友,并一起被派驻法国前线。头一次执行巡逻任务,他们就遭遇德军著名的“飞行马戏团”,混战中杰克遭追击迫降到英军阵地,大卫则因机枪卡壳毫无还手之力,德机队长却颇有骑士风度地放过了他。经过不断的战斗洗礼,两人逐渐成长为屡建战功的空中精英。
此时玛丽也参加了妇女汽车服务队奔赴战地进行运输工作,在一次空袭中认出击落德机的正是杰克驾驶的“流星”号,但当她赶到巴黎寻找度假中的杰克时,暂时摆脱战斗压力的杰克却只顾纵酒狂欢没认出她来,玛丽只好伤心离去。很快,协约国的最后大反攻即将打响,杰克与大卫的友谊却因为情感的误会而产生裂痕。在消灭敌方侦察气球的任务中,大卫为掩护杰克不慎负伤坠落于德军战线后。杰克以为好友已经阵亡而悲愤异常,在反攻之日驾机把一腔复仇怒火倾泻在敌人头上,不料误将夺取了敌机正在返航的大卫击落……战争结束了,凯旋而归的杰克怀着愧疚之情求得了大卫父母的谅解,也与等候他的玛丽同浴爱河。
杰克、玛丽和大卫--多角恋爱是好莱坞的拿手好戏
飞行员自己打造的电影
相对于剧情上摆脱不掉的生死友情和多角关系这类俗套,《铁翼雄风》最大的亮点要算是在默片时代就大量采用了实景拍摄的镜头向观众展现壮观惊险的空战场面,成为早期航空题材影片中的经典,而这都得归功于制作人员的不凡经历。该片故事出自作家约翰·桑德尔(John
M. Saunders)之手,他曾是美国陆军通信部队的飞行员,其作品被搬上银幕的还有《黎明巡航》(Dawn Patrol
1930)、《最后飞行》(Last Flight 1931)、《王牌精英》(Ace of Aces
1933)等,以至于当时的媒体都称他为“飞行作家”。
担任本片导演的威廉·维尔曼(Willian A.
Wellman)19岁时就为学习飞行加入陆军航空队,一战爆发后他来到法国,投身由美国志愿飞行员组成的“拉菲特飞行军团”(Lafayette
Flying Corps,不是特指那支著名的“拉菲特中队”),因脾气火爆赢得了“狂野比尔”(Wild
Bill)的绰号,在N.87“黑猫”小队驾驶“纽波特24”型战斗机取得过实战经验,但没等当上王牌就被地面火力击落负伤不得不回国。在国内表演特技飞行期间,维尔曼结识了几位好莱坞影星,借此步入电影圈。但他并不喜欢在摄影机前当演员,干脆从剪辑、道具做起,通过努力终于拿起了导演的话筒。维尔曼一生参与的影片超过70部,尽管顶着“好莱坞野蛮人”的恶名,但他的作品仍享有广泛的赞誉,象航空题材的从《负罪军团》(Legion
of the Condemned 1928)、《插翅男儿》(Men with Wings
1938)到1958年最后一部作品《拉菲特中队》(Lafayette Escadrille)等,还有《国民公敌》(Public
Enemy 1931)、《一个明星的诞生》(A Star is Born 1937)、《战场》(Battleground
1949)等其它风格的佳作。
在演员当中,扮演大卫的理查德·阿伦(Richard
Arlen)曾是加拿大皇家飞行队的一员,虽没尝过打战的滋味,但会开飞机无疑是使他入选的有利条件。杰克的扮演者查尔斯·罗杰(Charles
Rogers)刚开始时对飞行还一窍不通,不过也现学现卖很快就能放单飞配合拍摄了,后来在二战期间还担任过美国海军的飞行教官。而日后大红大紫并荣膺奥斯卡影帝的加里·库珀(Gary
Cooper)就在片中扮演一位训练时坠机身亡的飞行员,尽管出场只有两分多钟,但正是这一难掩锋芒的角色成为他踏上星光大道的起点。至于外形甜美的女主角克拉拉·鲍(Clara
Bow)自然是特意请来给票房增加筹码的了。
飞行员出身的导演威廉·维尔曼
从空中重现世界大战
当派拉蒙公司买下桑德尔还未完成的同名小说决定投拍《铁翼雄风》时,维尔曼凭着战时飞行员的资历和自信争取到了执导的机会。不过对当时年仅30岁的他来说,首次挑大梁更象是一场豪赌。为了能拍出具有震撼性的效果,剧组说服当时的美国战争部在人力和装备上给予支持,让军方提供飞机、气球、火炮、汽车、坦克和步兵部队。其中就将托马斯·莫尔斯公司的MB-3改装成法国的“斯帕德”(SPAD
S.VII)战斗机,让寇蒂斯P-1担当德国“福克”(Fokker
D-VII)战斗机的角色,而马丁MB-2摇身一变成了德国“哥达”(Gotha)轰炸机,此外在片中亮相的还有德·哈维兰D.H.4、道格拉斯O-2、沃特VE-7等飞机。虽然各种机型在整流罩、机枪座和涂装等方面都做了改动以尽量符合战时的原型,但航空爱好者还是不难辨别出其真伪。
影片的外景集中在德克萨斯州圣安东尼奥附近的凯利和布鲁克机场及斯坦利兵营拍摄,光是涉及空中的部分就先后动用了200多架飞机和300多名飞行员。剧作者和导演以自身经验编排片中的空战场景,为了加强临场感而把摄影机绑在飞机上或让摄影师随机跟拍,演员则边驾机边作表演。无论是机群穿云破雾、翻滚缠斗,或是俯冲攻击地面、炸弹从弹舱投放,通过长镜头展现的一幕幕精彩画面都令人目眩神迷叹为观止。当然象飞机负伤后失速旋转和坠落地面这种危险动作都是由专业特技飞行员来完成(为此可花了不少保险费),当时知名的特技高手迪克·格雷斯(Dick
Grace)为了自己的名声拒绝用模型替代,坚持要亲自上阵表演坠机,结果摔成重伤,另有一名飞行员也因事故丧生,多架飞机报废。要知道那会可没有现在广为流行的电脑特技,靠的是实打实的真家伙,观众甚至听不到引擎的轰鸣和枪炮的怒吼,背景只有管风琴的伴奏,但感受到的视觉冲击足以跟70多年后的大片相媲美。
空战中的缠斗场面
为了重现片中1918年的圣米耶勒(St.Mihiel)战役,维尔曼指挥工人在广阔的田野上挖战壕布弹坑,调集数千士兵和60多架飞机反复排练,让影片的结尾在空中和地面的惨烈厮杀中达到高潮。维尔曼自己也在这一幕中扮演一位倒在弹雨下的美国大兵,看到杰克驾机消灭德军机枪掩体后“说出”了他的唯一一句台词:“干得好!飞机毕竟还是有用的。”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剧组当初说动军方支持的理由是通过彰显辉煌胜利有助于招募兵员,但影片实际上更多地却是在揭示战争残酷的一面。从倾泻炸弹摧毁民居到铁丝网前尸横遍野,从布满十字架的墓地到家乡父母的丧子之痛,以及士兵倒毙在行军路上与后方酒吧中纵情声色的强烈对比,无一不在直现战火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
《铁翼雄风》耗资200万美元,历时半年多才拍摄完成,恰逢林德伯格飞越大西洋,在宣传上可谓如有天助,由此还引发了电影界的一阵航空热。虽然有影评家认为这部长达139分钟的大制作有些冗长,但它仍荣获了第一届“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即奥斯卡金像奖)中的最佳影片和最佳技术效果两个奖项,并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对航空迷而言,该片也是以宏大的气势展现空中力量重要作用的早期代表作,可惜除了2003年在奥斯卡奖75周年纪念活动中上映过经修复处理的彩色版本外,目前还只能通过原始胶片转录的音像制品一睹这部名作的风采。
最后反攻中“鹰群”升空
原文刊登在《军事世界画刊》2006年第2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