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路:色身与命根

(2016-12-26 21:50:47)
标签:

杂谈

​有人比较糊涂,看修行人有没有水平,就看他活了多大。提起虚云老和尚,“高僧!活了一百二。” 人家说,太虚大师厉害,他上网一搜,发现才活58,就觉得差点劲儿。


他老是有疑问:要是修行好,能不高寿吗?别提什么神通不神通,多活几年,不是最直观的本事吗?要是学佛能活一百二,糖尿病脂肪肝都能好,我马上就学。


其实,是不是高僧,跟活的岁数没关系。鸠摩罗什活了70岁,玄奘活了63岁,慧能活了76岁,都不算高寿。释迦牟尼世寿也只有80岁。


中国有句话叫“年高德劭”,但年高和德劭没有关系。年高不一定德劭,德劭也不一定年高。


佛教有个词叫“命根”,说一个人一辈子能活多少年都是有数的,类似商品的保质期。


命根的定义是,“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分限为性。”意思是,每个有情,存活的时间都有个限度,也许80岁,也许100岁。


这个限度,在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先业所引”,是由前世业报形成的。


所谓“前世业报”,并不像一般人理解的,前世是一头猪,或者是一个铁匠。在前世、今生、后世之间流转的,不是一个实体或者灵魂,而是业力。


拿公司打比方,张三成立一个“张三有限公司”,拿了100万的天使投资,李四也成立一个“李四有限公司”,拿了500万的天使投资。如果两个公司在同行业,是竞争关系,烧钱节奏都一样,李四的公司要比张三的公司活得更久。


在“张三有限公司”成立之前,并没有“张三有限公司”。但张三的资金、背景、人脉关系、企业家才能,种种要素和资源,构成了“张三有限公司”的“先业”。这个公司可能是由张三从他哥濒临破产的“张二有限公司”收购来的,在这个意义上,勉强可以说“张二有限公司”是“张三有限公司”的前世,但实际上,并不一样,张三有限公司剥离了张二的属性,注入了张三的属性。


一个人出生时,因为“先业所引”的种种不同,在世上住留的时间是有个大体限度的。“先业”牵涉到的东西很广。比如,同样体质的人,出生在1600年,和出生在2016年,能活的岁数就不一样,因为医学水平不一样。都出生在2016年,出生在优渥的家庭和贫困的家庭,也不一样,就像“张三有限公司”虽然钱少,但起步早,赶上了风口。这都是“先业所引”。


我刚工作的时候,跟同事一块吃烧烤,吃羊腰子,喝啤酒,我每次吃的只有他吃的三分之一,就每次都拉肚子,他一点事也没有。这就是先业的不同。你不能说,别人这么吃没事,你就跟着这么吃。别人能吃是别人的福报。你没有那个福报。


高中时,有人学习很拼,晚上在宿舍点蜡烛复习到一两点,早上四点半起床到路灯下读英语。小学课本上《一定要争气》,讲童第周的故事,童第周就这么干的。很多人学童第周,学坏了,神经衰弱,感冒发烧,种种问题都有。有人一天睡六个小时就非常精神,有人睡八个小时还不够。不了解先业差别,去一味模仿别人,就会吃苦头。


可以把人的一天想象成一期生命。有人前一天十点就睡了,一觉睡到第二天早上七点,没有做梦,也没有起夜。这和前一天凌晨两三点才睡,五点多就醒的人,先业是有很大不同的。有人一天到晚都很精神,有人一天到晚都很疲惫。这种区别,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前一天晚上是不是睡够了。


如果把上午比成一个人0岁到30岁,下午比成30岁到60岁,晚上比成60岁到90岁,会发现和人的一生很像。一般人30岁以前身体没啥问题,就像很少有人上午十点就哈欠连天,但到下午会多多少少有点困,就像在30岁到60岁之间,身体会多多少少出现些问题。


我有段时间,一到下午四五点,无论是上班,还是跟人说话,总是一个劲儿打盹。但只要熬过五点,困劲儿就消失了,晚上照样很精神。有些人四五十岁时得了大病,都以为他扛不过去了,结果扛过去了,活到九十多。


有些人一辈子生病,天天吃药,却比周围很多人活得长。就像有些人一天到晚精神不振,夜里却又睡得很少。我大学就是这种状态。吃过早饭就困,中午午休睡不着,下午还是困。好几年都是这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做事效率极低。


修行人关注色身,但又不会过分关注。关注是因为色身是修道的保证。要养足精神,才好去克服障碍,解决困难,有所成就。不过分关注,是因为养精神是为了做事,不是为了养精神而养精神。


比方说一条马路,修成之后,有个寿限。这个寿限是跟水泥、地基、钢筋混泥土、往来车辆数、载重量有关系的。自然状态下,比如是四十年。这四十年,就是“先业所引住时分限”。但如果每辆车都超载,可能十年就报废了。不过,即便不跑车,过了四十年,也是要慢慢坏掉的。


佛教讲“精进”,并不是用蛮力,所谓“克期求证”、“一生成办”。有人修般舟三昧,七天甚至九十天不睡觉,身体就垮了,还容易把幻觉认作开悟。


精进是从容不迫的,和智慧相应的。求速效、求立竿见影,往往是与贪相应的,非但不是精进,反而是精进的障碍。


世俗意义上,伟大的事业不是一年半载可以成就的。佛教意义上,菩萨的修行也不是一天甚至一生能完成的,而是尽未来际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