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坛经》里,六祖慧能求法的故事,很多人耳熟能详。但关键往往埋在细节里。许多人复述六祖的故事,都不能点到关键细节。如果不懂细节,只知道梗概,那就和小报野刊上的故事没有太大区别。尤其是在读佛教故事时,因为包含了久远的传说,更需要厘清哪些是方便说,哪些是对治说,哪些是如实说。
今天只聊一个细节。就是五祖为什么传法给慧能。慧能在见五祖第一面的时候,五祖就知道他是法器。就好比一把宝刀放到手里,刃上寒光一闪,就知道是好刀。但五祖并没教他什么,而是让他到槽厂干活去。
槽厂有不同的工作,五祖也没具体安排。慧能去了,有个行者,吩咐他劈柴、舂米,干了八个月。
这八个月,究竟起到什么作用,《坛经》里没明说。明说的是,八个月后,有一天,五祖看见慧能,悄悄对他说,我发现你是块好苗子,但我怕恶人害你,所以一直没跟你说话。
其实,这个明面上的说法是假的。这是一次测试。
日常中,有许多明面上的假话。但那些假话不是妄语,因为双方都能透过假话,了解背后的意思。比方说,有人出门,在朋友家门口碰见朋友,站着聊了半天,眼看到晌午了,朋友说,中午别走了,到屋里吃点。这句话,意思往往是:你走吧,我得回家做饭去了。对方如果懂,就会说:不了,回头再去你家串门。
再如,去某处出差,因为工作关系,需要见一些人,吃饭喝酒,他们会说,等你下次再来,我陪你到哪哪儿玩,你嘴上说好好,心里想,下次才不来呢,就算来也不会找你们。他们也有数,心想,你下次可别来了,来了我们还得招待。但嘴上大家都会说下次怎样怎样。谈下次不代表真的有下次,是为了当下气氛更和谐。
五祖对慧能说,我八个月不跟你说话,是怕人害你。这不是真的,慧能也知道不是真的。但要听不懂他们的机锋,就会以为是真的。
为什么不说真的?因为真的一旦说出来,就变成了假的,效果打了折扣。佛教常讲“借假修真”,修真,得从假入手。真没有可以入手的地方,能从真入,就不用修了。
劈柴舂米八个月,是多余的还是必须的呢?必须的。这八个月起到的作用是什么呢?是把慧能以前的习气磨掉,磨得尽量干净一点,才好授法。
这就好比拿一只丢在阳台上很久的杯子,想用它盛水喝,得先好好清洗清洗。直接把水倒杯子里,水就脏了,不能喝了。慧能是个好杯子,但刚从阳台上拿来,还要清洗清洗。这八个月,一句话都不跟他说,就是要磨磨他的心,把杂质排除掉。
这种做法,儒家也用。尹焞拜程颐为师,程颐好几个月,什么都不教,半年后,才把《大学》、《西铭》拿给他看。前些年,在武当山的道观里,也有弟子干了很多年,师父才拿出《周易》给他们看。今天可能不太一样,毕竟有移动互联网了。
慧能八个月的实习期,真实目的在这儿,但这一层不能说破。不能告诉你,这八个月是实习期,是考验你、磨炼你的,那你的心态就不一样了。
禅门经常用这种做法。比如清末民初的广钦老和尚,平常会暗中观察哪个弟子念佛拜佛最认真,观察一段时间后,会在一个平平无奇的日子,突然找出最用功的弟子,当众臭骂一顿,故意说些令其委屈的话,如果弟子觉得委屈了,不高兴了,老和尚就摇摇头,笑着说:我还以为你多用功呢,讲你几句就受不了,唉,功夫还早着呢!
如果慧能听了五祖说是怕人害他,马上答到:师父,你放心吧,我不怕被人害,我为了法愿意舍弃性命,你赶快传法给我吧。——那就完了,就得再等十个月。
慧能怎么说的呢?慧能说:“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老师,我知道你的意思。但慧能不说老师的意思究竟是什么,他不说破:老师,我知道你是在考验我。那就是自作聪明,一场败阙。
禅宗机锋往往如此:我知道,你知道,我也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正因为彼此都很清楚,交流没有任何障碍。但不能有这种“你别以为我不知道”、“我没有以为你不知道”的意思。
但凡有这意思,就表示你内心是游移不定的,存有疑虑的。如果慧能说,“老师,我知道你八个月不跟我说话是在磨磨我的习气”,那就坏了。——那种反应的真实涵义是:“老师,你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什么意思。” 其实,老师没有以为你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你硬要证明你知道老师的意思,反而代表你对老师的怀疑和误解。
所以,慧能顺着老师的话说,我不敢走到堂前,我不要让人家知道。——其实,是老师八个月不搭理你,但你要讲,老师,是我这八个月没有给你搭理我的机会,我没有主动请教,都怪我。
对悟道、成佛来说,老师的作用重要不重要?非常重要。但对于没有悟道、没有成佛的弟子,老师有没有责任?老师没有任何责任。弟子要先抱有这样的心态,才符合传法的标准。
五祖什么没说,就走了。走之后也没再搭理慧能。看起来好像是慧能说错了,其实恰恰是慧能说对了。
要说理论考试,慧能刚到黄梅,见五祖弘忍的时候,已经完全一百分过关了。但那个只相当于科目一。最关键的,是后面的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
让慧能干八个月活,这活还不是五祖亲自安排的,只是随便一个槽厂行者安排的,这算科目二。
八个月后,五祖见慧能,说我没理你是怕人害你,这是科目三。但凡你还有一点骄慢心,觉得自己牛,在八个月的平淡乏味的苦力之后,一定会抓住机会。你一去抓机会表现自己,你就挂了。
最后,当你给出一个妥帖的应对,师父一句话不说,走了,之后也不找你,这是科目四。如果你对自己有任何怀疑,在这个时候都会被放大,你会想:是不是我回答错了?师父为什么扭头就走?那你又挂了。
慧能在写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偈子前,早就过了科目四。虽然过了,师父也没教他什么。虽然师父没教他什么,他也不着急。慧能的根器之利,就从这里见出来了。什么叫利根?利根首先表现在不求顿悟上,成天想着顿悟,就是钝根的典型表现。对利根的人来讲,是没有根机利钝的二元对立成见的。
常人总以为,慧能的利根只是体现在初见五祖时说的“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以及后来五祖击碓三下,慧能会意,三鼓入室。实际上,这两处反而是最没有意义的地方。前者是葛藤,容易模仿和伪装,佛性既无南北,根机哪有利钝、悟道哪有迟缓呢?后者是机灵,而机灵往往成为修行的障碍。倒是中间常被人忽略的三个细节,是真正要紧的勘验手眼处。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