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路:老鹰、风口的猪,和文学

(2016-06-01 08:32:29)
标签:

杂谈

朋友让我看看他写的文章,开头是“丙申年孟秋”,我说,不要这样写。为什么呢?因为你不是写诗,不是给人题扇面,也不是写古文,你是写在公众号上给大家看,那就要符合大家的口味,没有必要把自己的私人气质带出来,不要让人觉得突兀。


这种地方突兀,是配角儿抢了主角儿的戏。一篇文章如果处处都亮,就是处处都不亮。在并非要紧的环节,要淡化处理,从俗为宜。


不过,这也体现出他比较好的一点,知道作为一个创作者,应该有自己的风格,所以,他的文章文艺气特别重,把北京叫“帝京”,把南京叫“故都”。我告诉他,要把这些东西通通抹掉。这不足以叫风格,假如这叫风格,别人写文章,就可以“甲午年仲夏”,你的风格别人一学就会,还怎么叫风格呢。


常人都以为,搞创作应该有自己的风格,要努力追求个人风格。我反对这点。风格不能努力去追求,一努力,就揠苗助长,出来很多私人气质的东西。不是说私人气质不好,而是说在未经淬炼之前它很廉价,很多人喝高了喜欢骂天皇老子,电影《最爱》里,乡下人喜欢唱“我是老天爷他的干爹,你说我体面不体面”,这不叫豪迈,叫张狂。


有追求的创作者应该朝相反的方向努力,努力把自己隐去。直到你成为一个非常奇特的人,虽然从来不想将自己的风格逗露在作品里,但气场之大已经无可避免地摧毁了那种可能,就像杨过练成黯然销魂掌之后,不经意地挥挥袖子,大树就断了。


武侠小说里,大魔头来到客栈,别人吓得惊慌失措撒腿就奔,一个老头坐在角落里不动声色吃面。他是高手。那些撒腿就奔的人,哪怕跑得再快,也不是高手。努力在作品中强调个人风格的创作者,就是在跟别人比撒腿奔得快。


武林大会上,站在擂台上光着膀子扎紧裤腰带,说哪位英雄好汉敢来跟在下切磋切磋的,通常都不是好把式,好把式总会低调一点。战胜这样的蛮汉并不会增加他的荣光,还不如坐在条凳上把面吃完是正事。


不过,如果你去看文学史,会发现也不完全是这样。有些诗人青史留名真的是因为写得好,但也有些只是因为在台上闹腾得欢。还有一些人,手段确实不错,说不上最好,但至少不坏,就因为不怎么露脸,慢慢被人忘了。所以欧阳锋还是要进中原的,不进中原,时间长人家可能就把他给忘了。假如一个人功夫平庸的话,跳到台上闹腾闹腾,扭扭屁股跳个街舞,搞不好也会史册留名。虽然比较黯淡,没什么光辉,也聊胜于无。


比方说,唐朝诗人戴叔伦,就是一个比较平庸的把式,虽然名气挺大。当然,名气大也只是对学古诗或学中文的人来说的。《唐才子传》说他“工诗”,这是客套话,就像我们今天说著名作家某某,其实可能写得很一般。《唐诗品》说戴叔伦“调颇促急,要之含气未融,心无流润,故虽工于斫炼,而寡于华要矣。”还有人评价他“骨气稍轻”、“皮松肌软”、“殊平易浅薄”,等等。


戴叔伦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太像唐诗。也就是说,你翻开他一首诗,即便之前没看过,只要你看过别的唐诗,就会差点以为看过这首。就好比中国的很多二三线城市,你到过七八个之后,再去其他城市,根本不会有什么新鲜感,都像一个模子里造出来的。戴叔伦的诗,从选题到内容,都毫无新意,选题几乎都是送别、游玩、应制这些,虽然这些的确是最流行的题目,但一个作者不该除了流行的东西之外什么都不会写。这就暴露出传统的底子不够,他连写的古风都是“清影涵空明,黛色凝远照”这种,这种句子是肯德基的味道,随便换家店吃,没有什么差别。不过,也有人觉得这样的句子好,这也容易理解,如果谁一年只吃一次肯德基,觉得好吃并不奇怪。


但假如你去看杜甫,别说杜甫,就是高适、韩愈、元稹、孟郊,随便哪个,至少把时代的风格刨除掉之后,还是会有些东西剩下。而戴叔伦,你把时代的风格刨掉,他的诗就没了。所以,戴叔伦的风格,是廉价的风格,是“丙申年孟秋”那种只要别人想装得古雅,马上就能学上手的。杜甫的桅杆就比较高,看山跑死马那种,你看着不高,就是爬不上。


一个人的作品,如果太像时代,一定会比较平庸。举个例子,《大花轿》这种歌,一听旋律,就知道是90年代初的,《九九女儿红》、《纤夫的爱》也是,它们虽然旋律差别很大,但在那个时候出现,任何人不会觉得奇怪,那是自然而然的。如果《我的滑板鞋》出现在90年代初,就是不可想象的。就像《春夜喜雨》出现在汉朝一样不可想象。到90年代后期,就变成《相约九八》、《常回家看看》了,这些歌虽然一时十分流行,但保质期很快就会过。今天谁去ktv再唱《相约九八》,是要掉粉的。


但要知道,并不是当时所有的歌都这样,就像唐朝不仅有戴叔伦,还有元稹、白居易。王菲的《约定》和《相约九八》几乎是同一时间出来,但你今天去ktv唱《约定》,没有谁敢小看你。张惠妹《听海》也是那个时候出的,今天照样能唱。这是很要紧的区别。同样会飞,有些是老鹰,有些是站在风口上的猪。风一停,老鹰还在飞,猪掉下来摔扁了。


人的寿限太短,偶然截取历史的片段,看见在飞的东西,并不好判断到底是老鹰还是猪。毕竟很多东西不像流星歌曲那样红得很快过气得也很快。翻开中学语文课本,上面有戴叔伦、陈与义、刘克庄……,大家并不知道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只知道他们都不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名气那么大,想来应该差不多吧?其实差别大了。


他们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陈与义是哪种?是你读到一首诗,觉得怎么这么好,一看名字,陈与义,心想:噢,难怪。如果名字是戴叔伦,你会想:咦?我是不是看错了。你去翻陈与义的集子,会发现他进入文学史是完全有道理的,如果谁编一本诗选,不是体例问题的话,不选陈与义,很可能是编者的鉴赏品位有问题。像陈与义的诗、张炎的词,看了你就知道,这些人不进入文学史是不行的。你要来学诗词,绕过他们就成问题。而戴叔伦,只是因为运气比较好,才在文学史上留下名字。


我去做讲座,几乎到哪都会碰到这个问题:老师,我想投稿,也写过作品,你知道哪里能接受吗?


介绍了上面的例子,再回答这个问题就比较简单:两条路,一条戴叔伦的路,一条陈与义的路。其实,今天很多人发表文学作品,都是走戴叔伦的路子,尤其是严肃文学圈,主要靠混圈子。不是你的小说写得好就能发,而是你得跟编辑吃过饭喝过酒谈过恋爱才比较容易。例外也有,一万个人里有一两个吧。


戴叔伦是什么路子呢?他年轻时有个老师,叫萧颖士,萧颖士是开元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李林甫召见他,他不给李林甫面子,还写文章讽刺,因此名气非常大。戴叔伦早年有这么个老师,才在文学圈里顺风顺水。


如果你没有大牛导师,只好靠自己努力咯。真相就是这样。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公众号:i_wanglu

新书《唧唧复唧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