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和朋友吃饭。朋友说,周五下班回到家,感到特别空虚。从前不上班时没这感觉,上班后,这种感觉强烈地涌上心头。
这种经历我也有。而且时至今日,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克服。不单我有,我周围认识的人,太多有类似的情绪。朋友讲出这些,我一点都不奇怪。
我知道一些办法可以抵御这种情绪。比如,下班之后买菜做饭,和关系融洽的室友一起聊天、看电视。我毕业后的第一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当时合租的加上我一共三人,都是男的,同事,大家一块去菜市场买鸡蛋、蘑菇和肉,研究要做什么菜吃,每个人都抢着炒菜,都不喜欢刷碗。
那只是一时的兴趣,到后来,饭就做不下去了。老是有人不爱刷碗,还有人常带朋友来,慢慢地,一点一滴的芥蒂就形成了彼此间的隔阂。头一年元旦还坐在一起聊新年愿望,后来就各玩各的了。等到不一起合租了,关系倒好了些。
一个人住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所以后来我经常晚上跑到同事办公室里玩,其实不是跟他玩,而是希望自己身边有个活物。说出来不太好听,就像是身边有一只猫一只狗,他跟我比较熟了,也不介意我这么比喻。一个人住的话,养只猫养只狗都挺好的,再不行,养一盆花也好。这样,你得时不时地想着给它浇水,想着有一样东西需要你伺弄。总有个念想,有个牵挂。
但这并不是很彻底的方法。彻底的方法,是一定要努力找到自己生命的核心。前一段时间看一篇牟宗三的文章,大致内容我忘了,关键的一点是,他说一个人应当找到能发挥出上天赐予自己的禀赋的地方。牟宗三的观点很多我不赞同,但这一点上,他说得特别对,也特别重要。比如鲁迅,假如去做一名医生,以他暴躁的脾气乖戾的性情,恐怕很难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但弃医从文后就不一样了。当他拿起笔,就可以写出嬉笑怒骂的杂文,无与伦比的小说,上天赐予他的性格,在文章里发挥得淋漓尽致。鲁迅不是一个好性格易相处的人,这种人如果干别的行业,恐怕会很失败,搞不好还是一个到处传递负能量的人。所幸他有机会拿起笔来写东西,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天才作家。
李叔同也是如此。假如他不是中年后出家当和尚,他也会是个艺术家,但恐怕不会成为横空出世的大艺术家。但削发为僧之后就不一样了。那样的僧人,整个二十世纪都是绝无仅有的。开明书店曾托夏丏尊请他写字模,也就是印书需要找一个人的字作为模板,李叔同是有名的书法家,就想请他来写。李叔同很爽快地答应了。工作进行了一阶段,他又反悔了。反悔的理由之一是,有许多需要书写的字非常不适合出家人写,比如刀旁的字,残酷凶恶的太多了。“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尸部中更有极秽之字,余殊不愿执笔书写,此为第二之原因,此原因甚为重要。”这是李叔同给夏丏尊的信。唯有这样质地的人,才可能弘扬南山律宗。李叔同的出家,真是寻找到一个把禀赋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机会。
但据我之所见,十之八九的人并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找到一个最能发挥自己天性的事情来做。一旦找到这样的事情,下班之后该做什么,周末该去哪儿玩,统统都不是问题。因为必然有一样事情,让你愿意倾注心力。它足以填补掉你的空余时间,并让你的生命因此绽放出光彩。
我有个高中同学,现在在高校教书,他说他的博士读得非常轻松。但在外人看来,他那时候的生活相当艰苦。当年在中科院物理所,那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他一家两口租房才一月700块钱,同学去他家吃饭,五六个人都很难坐下,上厕所要去楼下几十米外的公厕。但他们生活得很开心。他说他发论文和毕业一切都非常轻松,毫不费力,而我问他的工作与作息,他说每晚在办公室做实验到十点多回家。这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工作生活状态,能够在所从事的事情上找到乐趣,从而无需考虑空闲下来该干什么。现在,他去深圳大学任教,生活条件比很多同学好,但他的工作状态依然同在读博时差别不大。我很羡慕他的就是,每天都可以做些事情,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正在做的,而且每一步努力,都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往未知领域的迈进做出贡献。他没什么背景,一个人出来拼搏,现在衣食无忧,未来前景无限,这正是长期修来的福报。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应当找到一样事情,在从事这样事情的时候,自己能感到由衷的快乐,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天性,同时,还会为未来的人生开辟一条道路。
反观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我也是很幸运的。我本来应该从事金融行业,我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在干金融,而且金融也是比较挣钱的一行。但真从事那样的工作,我会很痛苦,而且必定干得很糟糕。我办事不利索,不擅长跟人打交道,也不饮酒。幸亏我毕业后去了一家无所事事的事业单位,一直没有丢掉写作。那时候写东西也没人给钱,纯粹是下班之后没事,读书和写作,成为填补空闲的一种手段。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到顺畅的时候,也有很过瘾的感觉。
但我迄今仍然没有找到生命的那个点。它可以是写作,但单说写作太笼统,写小黄文也是写作。从前就有朋友请我写小黄文,就是文学网站连载的那种,说那个来钱快,我婉拒了,那个我不擅长,写不擅长的东西,我会很痛苦。它也可以是读书,但单说读书也太笼统,我并不是读所有的书都很开心,十之八九的书会读得昏昏欲睡,了无趣味。常有人问我,佛经那么枯燥你怎么读得下去?其实我也读不下去。我经常读着读着头就歪桌子上睡着了。但我知道有些东西的长期积累会改变一个人内在的质素,让这个人身上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么,当这一点展露在外的时候,就让这个人散发出不同的气质。
董仲舒说过一句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我们这个社会是反过来的。做一件事要讲究能带来什么。但是,如果一件事能给我们带来很有价值的东西,通常我们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的视野太窄,能看见的都是小价值。这么说,又似乎变成另一种功利主义了,“老子”式的功利主义。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积攒到现在,对人生最有意义最有帮助的东西,都不是当初为了今后有用才学的。而是因为兴趣因为好玩才去了解的,现在,它们成为滋养我生活与创作的源泉。
古人说,穷理、尽性、俟命。这条路是永无穷尽的。每往前迈出一小步,多穷一步的理,就可以多尽一分的性。始终走在这条路上,探寻自己的方向,自然无暇顾及日子该如何打发这种问题。因为你永远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微信公众号:i_wanglu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wanghuan1@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这种经历我也有。而且时至今日,也没有办法很好地克服。不单我有,我周围认识的人,太多有类似的情绪。朋友讲出这些,我一点都不奇怪。
我知道一些办法可以抵御这种情绪。比如,下班之后买菜做饭,和关系融洽的室友一起聊天、看电视。我毕业后的第一年就是这么过来的。当时合租的加上我一共三人,都是男的,同事,大家一块去菜市场买鸡蛋、蘑菇和肉,研究要做什么菜吃,每个人都抢着炒菜,都不喜欢刷碗。
那只是一时的兴趣,到后来,饭就做不下去了。老是有人不爱刷碗,还有人常带朋友来,慢慢地,一点一滴的芥蒂就形成了彼此间的隔阂。头一年元旦还坐在一起聊新年愿望,后来就各玩各的了。等到不一起合租了,关系倒好了些。
一个人住的时候,这种感觉更加强烈。所以后来我经常晚上跑到同事办公室里玩,其实不是跟他玩,而是希望自己身边有个活物。说出来不太好听,就像是身边有一只猫一只狗,他跟我比较熟了,也不介意我这么比喻。一个人住的话,养只猫养只狗都挺好的,再不行,养一盆花也好。这样,你得时不时地想着给它浇水,想着有一样东西需要你伺弄。总有个念想,有个牵挂。
但这并不是很彻底的方法。彻底的方法,是一定要努力找到自己生命的核心。前一段时间看一篇牟宗三的文章,大致内容我忘了,关键的一点是,他说一个人应当找到能发挥出上天赐予自己的禀赋的地方。牟宗三的观点很多我不赞同,但这一点上,他说得特别对,也特别重要。比如鲁迅,假如去做一名医生,以他暴躁的脾气乖戾的性情,恐怕很难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但弃医从文后就不一样了。当他拿起笔,就可以写出嬉笑怒骂的杂文,无与伦比的小说,上天赐予他的性格,在文章里发挥得淋漓尽致。鲁迅不是一个好性格易相处的人,这种人如果干别的行业,恐怕会很失败,搞不好还是一个到处传递负能量的人。所幸他有机会拿起笔来写东西,成就了一个时代的天才作家。
李叔同也是如此。假如他不是中年后出家当和尚,他也会是个艺术家,但恐怕不会成为横空出世的大艺术家。但削发为僧之后就不一样了。那样的僧人,整个二十世纪都是绝无仅有的。开明书店曾托夏丏尊请他写字模,也就是印书需要找一个人的字作为模板,李叔同是有名的书法家,就想请他来写。李叔同很爽快地答应了。工作进行了一阶段,他又反悔了。反悔的理由之一是,有许多需要书写的字非常不适合出家人写,比如刀旁的字,残酷凶恶的太多了。“又女部中更不堪言,尸部中更有极秽之字,余殊不愿执笔书写,此为第二之原因,此原因甚为重要。”这是李叔同给夏丏尊的信。唯有这样质地的人,才可能弘扬南山律宗。李叔同的出家,真是寻找到一个把禀赋发挥到淋漓尽致的机会。
但据我之所见,十之八九的人并没有找到这样的机会,找到一个最能发挥自己天性的事情来做。一旦找到这样的事情,下班之后该做什么,周末该去哪儿玩,统统都不是问题。因为必然有一样事情,让你愿意倾注心力。它足以填补掉你的空余时间,并让你的生命因此绽放出光彩。
我有个高中同学,现在在高校教书,他说他的博士读得非常轻松。但在外人看来,他那时候的生活相当艰苦。当年在中科院物理所,那是寸土寸金的地方,他一家两口租房才一月700块钱,同学去他家吃饭,五六个人都很难坐下,上厕所要去楼下几十米外的公厕。但他们生活得很开心。他说他发论文和毕业一切都非常轻松,毫不费力,而我问他的工作与作息,他说每晚在办公室做实验到十点多回家。这就是一种非常良好的工作生活状态,能够在所从事的事情上找到乐趣,从而无需考虑空闲下来该干什么。现在,他去深圳大学任教,生活条件比很多同学好,但他的工作状态依然同在读博时差别不大。我很羡慕他的就是,每天都可以做些事情,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为数不多的人正在做的,而且每一步努力,都有可能为人类社会往未知领域的迈进做出贡献。他没什么背景,一个人出来拼搏,现在衣食无忧,未来前景无限,这正是长期修来的福报。
所以我觉得,一个人应当找到一样事情,在从事这样事情的时候,自己能感到由衷的快乐,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自己的天性,同时,还会为未来的人生开辟一条道路。
反观我自己的经历,我觉得我也是很幸运的。我本来应该从事金融行业,我的同学绝大多数都在干金融,而且金融也是比较挣钱的一行。但真从事那样的工作,我会很痛苦,而且必定干得很糟糕。我办事不利索,不擅长跟人打交道,也不饮酒。幸亏我毕业后去了一家无所事事的事业单位,一直没有丢掉写作。那时候写东西也没人给钱,纯粹是下班之后没事,读书和写作,成为填补空闲的一种手段。而且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到顺畅的时候,也有很过瘾的感觉。
但我迄今仍然没有找到生命的那个点。它可以是写作,但单说写作太笼统,写小黄文也是写作。从前就有朋友请我写小黄文,就是文学网站连载的那种,说那个来钱快,我婉拒了,那个我不擅长,写不擅长的东西,我会很痛苦。它也可以是读书,但单说读书也太笼统,我并不是读所有的书都很开心,十之八九的书会读得昏昏欲睡,了无趣味。常有人问我,佛经那么枯燥你怎么读得下去?其实我也读不下去。我经常读着读着头就歪桌子上睡着了。但我知道有些东西的长期积累会改变一个人内在的质素,让这个人身上有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那么,当这一点展露在外的时候,就让这个人散发出不同的气质。
董仲舒说过一句话: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我们这个社会是反过来的。做一件事要讲究能带来什么。但是,如果一件事能给我们带来很有价值的东西,通常我们是看不见的。因为我们的视野太窄,能看见的都是小价值。这么说,又似乎变成另一种功利主义了,“老子”式的功利主义。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积攒到现在,对人生最有意义最有帮助的东西,都不是当初为了今后有用才学的。而是因为兴趣因为好玩才去了解的,现在,它们成为滋养我生活与创作的源泉。
古人说,穷理、尽性、俟命。这条路是永无穷尽的。每往前迈出一小步,多穷一步的理,就可以多尽一分的性。始终走在这条路上,探寻自己的方向,自然无暇顾及日子该如何打发这种问题。因为你永远知道哪些事情可以让你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
微信公众号:i_wanglu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wanghuan1@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
前一篇:王路:我是怎样阅读佛教著作的
后一篇:王路:由跷二郎腿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