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晚清学者王闿运(也就是齐白石、杨度的师父)在《湘绮楼说诗》里曾说:李杜极其变态。
意思是,李杜极尽变化之能事。除了李白杜甫,再找第三位变态的诗人,不好找。李商隐诗里的变化,一点都不多。可以说没啥变化。但此文之所以说李商隐变态,乃指李商隐诗中呈现的女儿之态,举世无匹,旷烁古今,无与伦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不喜欢李义山,大概因为李义山太娘了。太缠绵悱恻。林黛玉喜欢奇男子,喜欢胸中激烈有奇气的人,比如陶渊明。陆放翁就差了一格。陆放翁也豪迈,怎奈不够天才。所以林黛玉说他俗气。李义山有天才,但他的天才,不是黛玉喜欢的一路。
我们拿诗说。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
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这一首诗,是悼亡。题为《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人家喊他喝酒,他想着快到悼亡的日子,就不去了,写一首诗作答。
悼亡诗写得好的是元微之。“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但元微之太悲了。一旦伤心过度,缠绵悱恻就不见了。让人齿发生寒。
李商隐不是这样。李商隐的悼亡诗中,是相思,是惆怅,是女儿作态。但又丝毫不落矫情一路。比起苏东坡的名作《江城子》,真可谓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太露了。为悼亡而悼亡。这种诗,只能打动十几岁的中学生的心。这是苏东坡写给王弗的,此时王弗已去世十年。对一个去世十年的人,我们可以想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许夸张了。而写《江城子》时,大苏也是有侍妾相伴的。苏东坡后来还为王朝云写过这样的句子:“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苏东坡是个大天才,有八分的怀念,他笔下能写出十二分的意思。这正是《江城子》的悼亡不及李商隐处。李商隐是人家招他小饮,他不开心,就没有去。诗中说: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既没有苏东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悲怆,也没有元微之“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的沉痛。但痛心裂骨的伤感体露无遗。
人在最伤心时,那种伤心说不得,也说不出。李义山这两句,不直写自家心情,只说“帘垂地”、“簟竟床”,说“更无人”、“欲拂尘”。是心中掏空一块,伤心之极而不能再感受到伤心的茫然无措。伤心到“泪千行”的地步,不是极致。只要还能哭,就还能发泄一分。而李商隐此时,孤伶伶地面对整个世界,找不到一个缝隙来排遣。
到诗的末尾,“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心上的疼痛已经让他同世界隔绝,而身上的疼痛又将他从木然中拉回现实,面对连绵不断的秋雨,和刮着西风的长夜。
李商隐写相思,也是一绝。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对于诗人,长夜是不可原谅的。诗人最多情,而长夜最无情,从不因诗人的伤怀惆怅流逝得更快一些。
李商隐的缱绻,使他写长夜和别的诗人都不一样。比如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是个狂客,睡不着,索性就不睡,老子起来弹琴。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是个宽心人,听着风雨都能梦见打仗。辛弃疾,“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是非常主动的人,愿意去掌控、驾驭自己的生命。乃至一个难眠的夜晚,他们都能驾驭。
而李商隐,则是一个纯粹的受。对于任何的事情,都无能为力。他的主观能动性就表现在他比起别人,可以更加惆怅一点,更加伤怀一点。他的一生,完全是寄人篱下的一生,卷入牛李党争,丧失一切主动。李商隐睡不着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躺着,连个身都不翻,他甚至不咒骂不记恨这种长夜,“卧后清宵细细长”。搞得简直有点像“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那种味道,但人家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人生的宏图才刚刚铺开啊。
李商隐大概也能觉出自己这么蹉跎下去是没有半点希望的。“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他这么说。但这两句不能看作是李商隐的觉悟,只能说是他的自怜,自我宽慰。就像任贤齐的歌词,“傻傻等待,他也不会回来。”李商隐纵然说了这两句,依然执迷不悟,“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虽然告诉自己不要再抱有什么念想了,但心底依然割舍不了。这种念想,除了支撑他这样过下去,什么都给不了他。
在李商隐身上,看不到一丁点抱负,一丁点理想。他一切的一切,都是顾影自怜。
李商隐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像李商隐这种人,一定是不敢表白的人。李商隐如果恋爱,一定宁肯沉浸在互相的暗恋之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他只对这种款曲暗通的方式,情有独钟。所以他一生的伤怀,表面上源于牛李党争,实则源于自身喜欢受虐的天性。
即便表白,他的口吻也必然是这种:小姐就当可怜我,让我侍奉你吧。他给令狐綯留诗想谋求一个职位的时候,也是以情动之:“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他有深情,但从来不说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梁启超说此诗极美,但读不懂。历来解诗者都读不懂此诗,因为李商隐有十分的思念,最多逗露一分。
所以他的一生,只能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种状态中度过。他的生命以微茫的希望而开始,以深深的怅惘而告终。来的时候,是“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去的时候,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真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啊!
但正是这种没有出息,成就了他。成就了绝世无双的李义山。再没有一个人能像他这样,把顾影自怜写到这种地步。所以你看,连受都能受到这么彻底,这么顽强,这么不放弃。
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但林黛玉是真的懂李商隐。因为懂他,所以更不喜欢他。林黛玉深深地明白,李商隐这样的诗人是做不得的,做了这样的诗人,一辈子就毁了。此生此世绝无可能再开心。看那金烬暗去,仍是旧时寂寥;待他石榴花红,依然断无消息。林黛玉终年与痨疾相伴,又何尝不是如此!能永远与黛玉相伴的,是她的痨疾;能永远与李义山相伴的,是他的伤怀。
林黛玉只喜李商隐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句话,对李商隐这样的人来说,是永世的宿命,也是唯一的救赎。他们之所以还活着,全是因为念想。纵然此生此世,断无欢喜可言。但他们又不忍遽然离去,因为他们有斩不断的念想。正是这种念想,羁绊住他们,让他们驻留,并镌刻下更深的伤怀和怅惘。
霜已经飞了,秋阴仍是不散。荷已经枯了,正好有雨可听。
王路微信公众号:i_wanglu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mayj@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意思是,李杜极尽变化之能事。除了李白杜甫,再找第三位变态的诗人,不好找。李商隐诗里的变化,一点都不多。可以说没啥变化。但此文之所以说李商隐变态,乃指李商隐诗中呈现的女儿之态,举世无匹,旷烁古今,无与伦比。
《红楼梦》中林黛玉不喜欢李义山,大概因为李义山太娘了。太缠绵悱恻。林黛玉喜欢奇男子,喜欢胸中激烈有奇气的人,比如陶渊明。陆放翁就差了一格。陆放翁也豪迈,怎奈不够天才。所以林黛玉说他俗气。李义山有天才,但他的天才,不是黛玉喜欢的一路。
我们拿诗说。
谢傅门庭旧末行,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
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
这一首诗,是悼亡。题为《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人家喊他喝酒,他想着快到悼亡的日子,就不去了,写一首诗作答。
悼亡诗写得好的是元微之。“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但元微之太悲了。一旦伤心过度,缠绵悱恻就不见了。让人齿发生寒。
李商隐不是这样。李商隐的悼亡诗中,是相思,是惆怅,是女儿作态。但又丝毫不落矫情一路。比起苏东坡的名作《江城子》,真可谓不知高到哪里去了。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太露了。为悼亡而悼亡。这种诗,只能打动十几岁的中学生的心。这是苏东坡写给王弗的,此时王弗已去世十年。对一个去世十年的人,我们可以想象“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许夸张了。而写《江城子》时,大苏也是有侍妾相伴的。苏东坡后来还为王朝云写过这样的句子:“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更思卿。”苏东坡是个大天才,有八分的怀念,他笔下能写出十二分的意思。这正是《江城子》的悼亡不及李商隐处。李商隐是人家招他小饮,他不开心,就没有去。诗中说:
“更无人处帘垂地,欲拂尘时簟竟床。”既没有苏东坡“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悲怆,也没有元微之“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的沉痛。但痛心裂骨的伤感体露无遗。
人在最伤心时,那种伤心说不得,也说不出。李义山这两句,不直写自家心情,只说“帘垂地”、“簟竟床”,说“更无人”、“欲拂尘”。是心中掏空一块,伤心之极而不能再感受到伤心的茫然无措。伤心到“泪千行”的地步,不是极致。只要还能哭,就还能发泄一分。而李商隐此时,孤伶伶地面对整个世界,找不到一个缝隙来排遣。
到诗的末尾,“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心上的疼痛已经让他同世界隔绝,而身上的疼痛又将他从木然中拉回现实,面对连绵不断的秋雨,和刮着西风的长夜。
李商隐写相思,也是一绝。
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对于诗人,长夜是不可原谅的。诗人最多情,而长夜最无情,从不因诗人的伤怀惆怅流逝得更快一些。
李商隐的缱绻,使他写长夜和别的诗人都不一样。比如阮籍,“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阮籍是个狂客,睡不着,索性就不睡,老子起来弹琴。陆游,“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他是个宽心人,听着风雨都能梦见打仗。辛弃疾,“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也是如此。他们都是非常主动的人,愿意去掌控、驾驭自己的生命。乃至一个难眠的夜晚,他们都能驾驭。
而李商隐,则是一个纯粹的受。对于任何的事情,都无能为力。他的主观能动性就表现在他比起别人,可以更加惆怅一点,更加伤怀一点。他的一生,完全是寄人篱下的一生,卷入牛李党争,丧失一切主动。李商隐睡不着的时候,就安安静静地躺着,连个身都不翻,他甚至不咒骂不记恨这种长夜,“卧后清宵细细长”。搞得简直有点像“金炉香烬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那种味道,但人家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时候,人生的宏图才刚刚铺开啊。
李商隐大概也能觉出自己这么蹉跎下去是没有半点希望的。“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他这么说。但这两句不能看作是李商隐的觉悟,只能说是他的自怜,自我宽慰。就像任贤齐的歌词,“傻傻等待,他也不会回来。”李商隐纵然说了这两句,依然执迷不悟,“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虽然告诉自己不要再抱有什么念想了,但心底依然割舍不了。这种念想,除了支撑他这样过下去,什么都给不了他。
在李商隐身上,看不到一丁点抱负,一丁点理想。他一切的一切,都是顾影自怜。
李商隐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像李商隐这种人,一定是不敢表白的人。李商隐如果恋爱,一定宁肯沉浸在互相的暗恋之中。“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他只对这种款曲暗通的方式,情有独钟。所以他一生的伤怀,表面上源于牛李党争,实则源于自身喜欢受虐的天性。
即便表白,他的口吻也必然是这种:小姐就当可怜我,让我侍奉你吧。他给令狐綯留诗想谋求一个职位的时候,也是以情动之:“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
他有深情,但从来不说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梁启超说此诗极美,但读不懂。历来解诗者都读不懂此诗,因为李商隐有十分的思念,最多逗露一分。
所以他的一生,只能在“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这种状态中度过。他的生命以微茫的希望而开始,以深深的怅惘而告终。来的时候,是“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去的时候,是“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这真是个没有出息的人啊!
但正是这种没有出息,成就了他。成就了绝世无双的李义山。再没有一个人能像他这样,把顾影自怜写到这种地步。所以你看,连受都能受到这么彻底,这么顽强,这么不放弃。
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但林黛玉是真的懂李商隐。因为懂他,所以更不喜欢他。林黛玉深深地明白,李商隐这样的诗人是做不得的,做了这样的诗人,一辈子就毁了。此生此世绝无可能再开心。看那金烬暗去,仍是旧时寂寥;待他石榴花红,依然断无消息。林黛玉终年与痨疾相伴,又何尝不是如此!能永远与黛玉相伴的,是她的痨疾;能永远与李义山相伴的,是他的伤怀。
林黛玉只喜李商隐一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句话,对李商隐这样的人来说,是永世的宿命,也是唯一的救赎。他们之所以还活着,全是因为念想。纵然此生此世,断无欢喜可言。但他们又不忍遽然离去,因为他们有斩不断的念想。正是这种念想,羁绊住他们,让他们驻留,并镌刻下更深的伤怀和怅惘。
霜已经飞了,秋阴仍是不散。荷已经枯了,正好有雨可听。
王路微信公众号:i_wanglu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公众号:i_wanglu,转载请通知mayj@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前一篇:王路:失眠时应该想点什么?
后一篇:王路:那个世界钱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