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路
王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088
  • 关注人气:19,49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路:禅宗开悟后还需要继续修行吗?

(2014-12-15 09:10:47)
标签:

佛学

南怀瑾的师父叫袁焕仙,袁焕仙的师父叫吴梦麟。吴梦麟引他进入佛门,给他印可。但袁焕仙“开悟”后,和吴梦麟撕破了脸皮。袁焕仙认为开悟了就不用再修了,吴梦麟认为还得修,吵了很多次,后来掰了。两家住一个院子,二十年不打招呼,形同路人。

 

一九四三年春,虚云到重庆主持护国息灾法会。袁焕仙带着南怀瑾从成都过去。法会过后,虚云邀袁焕仙夜谈,袁焕仙把这个问题抛出来,求虚云给个答案,也带着点晚辈考较长辈的意思。

 

袁焕仙说,有三种朋友落在难处,不可救药,希望老师动动刀斧,指点指点。虚云说,哪三种?袁焕仙说,一种说悟了之后还要修;一种说悟了就完事了,不用再修;一种说修即不修,不修即修。虚云说:天下老乌一般黑。

 

当时,南怀瑾在旁边当侍者,笔录了下来。元音老人也讲过。按元音的说法,这是“作家见面”。“作家”是禅宗里对高人的尊称,有非常厉害的手眼,才叫作家。元音意思是这是高手过招,袁焕仙出了难题,虚云没上当。

 

照我的理解,不是那么回事。虚云这是直接骂袁焕仙和吴梦麟。接下来还有一段对话。

 

虚云说,你们四川捣弄禅宗的人,全国第一,尚且这个水平,更何况别的地方。袁焕仙说,嗯。嗯。虚云说,近来一帮魔子,酷爱谈论神通,你们四川有这个过患吗?袁焕仙说,有、有,还是天下老乌一般黑。说着,袁焕仙指着南怀瑾说,这孩子在灵岩七会中一度发了神通,能隔墙见物,告诉我,我把他痛斥了一顿。虚云说,好,好,幸亏老居士眼明手快,一时打却,不然险矣危哉。

 

据南怀瑾讲,他有次要扶九十多岁的虚云走路(九十多岁是南的印象,如按虚云年谱,则一百余岁),虚云一把推开,说今后你走你的,我走我的。

 

袁焕仙的教理水平很粗疏。乃至南怀瑾都嫌自己太薄弱,从灵岩一下山,就跑到贾题韬家,说要到峨眉山出家,补补教理的课。贾题韬曾和袁焕仙同在维摩精舍,后来退出了。他说袁焕仙对南怀瑾、杨光岱等人的印证太草率,丛林中许多人不满,认为是“冬瓜印”。袁焕仙禅风耸动川西,门人集其语录为《维摩精舍丛书》。太虚评曰“掷付侍者”、“两样畜生”、“一般假名”、“一场败阙”,引得袁门林梅坡、寒涵恼羞成怒,跳踉狂呼。

 

抛开八卦,单聊那个公案:开悟后到底还需不需要再修?

 

逻辑上看,只有两种可能:需要;不需要。如果修和不修一样,就是第三种。

 

其实,这三种都有毛病,尤其第三种。

 

佛家讲超越二元对立。这个问题的要害,不是修和不修的对立,而是修和悟的对立。

 

其实,悟和修是一码事,只是呈现形式不同。凡是能看出前后境界差别的,就叫“悟”;凡是看不出前后境界差别的,就叫“修”。

 

拿炼金做譬喻。炼到99%,叫悟。但从98%98.9%和从98.9%99.1%,过程有差别吗?只因为后者跨过了99%这道线,名之曰“悟”。就像秒针动一下,叫“悟”,但秒针没动时,时间依然在流逝,叫“修”。

 

“悟”和“修”是非一非异的。三种答案都错在执著于非一,不知二者非异,分别只在名相上。

 

如果认为修即不修,就流于放逸懈怠,60%的金子能和99%的一样吗?如果说悟后无需再修,那就不明白这个世界是娑婆世界,永远不存在100%的金子。所以袁焕仙这种狂禅自然会被真“作家”鄙弃。

 

说悟后仍须再修,是三种中相对流弊较少的。从佛陀的绝对性上说,佛是理想化的终极目标,永远无法达到。但从佛陀的相对性上说,人格的完成就是成佛,金子从80%提炼到90%,从90%提炼到99%,每进一步,都有完成的意义在。

 

而“悟后仍需再修”的说法,没有意识到修的本身就包含了悟。这一点,才是最值得强调的。

 

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再去追求“顿悟”。那是懒人自欺的手段,是对不劳而获的愚蠢幻想。完全没有无来由的顿悟,所有顿悟,都是长期的积累在特定契机下的呈现。悟是不能追求的,能追求的只有修。

 

而每一次“修”中,事实上都包含了无数的“悟”。只是很隐微,难以察觉。修是连续的,悟是离散的。悟是修行路上的界标,而修是途中的跋涉。

 

明白这一点,就会知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种说法的虚妄,虽然未尝不能用在拍马屁的时候,但一旦当真,就是无知了。朱熹教人读书,说切莫管别的,只管看。这是很有道理的。所有见解和知识,永远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长跑的人肌肉会有记忆性,但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每一次锻炼,都有它的意义。依据唯识的说法:任何一法的现行,都会熏习种子,并藏到阿赖耶识的大海里。所以再细微的一言一行,也对后来的结果有不可抹杀的影响。

 

故而,不能忽视看起来没有效果的努力。只是那种效果太隐微,而不是不存在。没有留意到的熏习,会对一个人的气质造成不容忽视的影响。比如一个行窃二十年的扒手,想后半生做个本本分分的人,非常之难。因为他已经在无数次的串习中,筑成了障碍做个本分人的坚实壁垒。心瘾极难戒除,正在于此。要戒除,不能靠想通某个道理,只能靠一丝不苟地去践行。

 

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   王路

 

版权声明:本文来自凤凰新闻客户端主笔王路,转载请通知mayj@ifeng.com,并将本段话一并带走,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