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与《易经》的读法(文/王路)
(2013-01-01 12:43:47)
标签:
杂谈 |
我素来不喜《圣经》。周围很多好朋友喜欢,也多次推荐过。但我不喜欢的书我就不会去碰,耶稣基督不是我的菜。不过,最近一次契机,看到某书讲圣经,发现了耶稣的巨大感召力。我一向对伟大的人格感兴趣,于是借来《圣经》翻。
先要说个事实,为什么我对《圣经》亲近不起来。西方的神的伟大在于他的刚强,中国的神的伟大在于他的柔弱。拿《周易》来打比方,西方神之德是乾,是照耀和引领;东方神之德是坤,是背负和承载。我不喜欢基督的说教,是天性使然。
《圣经》和《周易》有一点极其相似——都是悬空说话。悬空说话的结果是,你本事越大,对经文理解就越深刻。不像报纸和小说,处处都说实了,没有读者发挥的余地。具体比方说,你讲金庸小说,讲得好主要不是因为你水平高,而是因为金庸小说好。但你讲《周易》和《圣经》,讲得好肯定是因为你水平高,而不是因为《周易》和《圣经》好。它们就像一面镜子,照见的是读者自身的境界。所以耶稣说了:有的人能听见,却不明白;有的人能看见,却不晓得。《圣经》和《周易》读起来就是这样。
读《圣经》,要跳开字句,感受耶稣身上的气魄和秉性。耶稣的一喜一怒是因何而起,因何而息。耶稣的一举一动是何动机和缘由。耶稣的话,是孤怀自遣还是说给人听。对耶稣其人多一分理解,就对《圣经》其文多一分理解。但凡一个人在人格上伟大,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去解读他,总会有让自己因觉醒而受益的地方。
读《周易》,要把书扔一边,观察世界。比方说,看见一朵云彩,想它是哪种卦象,看见一排树后面的高楼,想它是哪种卦象。这还很初阶。进一步,读史书,武王伐纣,想它是哪一卦哪支爻在动;陈桥兵变,想它是哪一卦哪支爻在动。再进一步,身边的事情,周围的事情,都能从卦、爻、象的角度来看。本来六十四卦的发明就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善易者不卜,是不用占卜就知道自己的卦爻情形。
扯开说点读书的题外话。入门时要读好书,入门之后可以不妨翻点坏书。坏书有它坏的地方,不过很多坏的地方是需要留意的。就像一个人应与高尚者为友,但一生中不可避免地要和很多平庸俗气的人打交道。自己身上,也免不了有平庸俗气的地方,知道自己平庸俗气在哪里,才好戒绝。翻坏书,也是这个目的。但不能陷溺进去。
其实,内行是不会点开这篇文章的,除非是抱着来看作者秀下限的娱乐心态——因为标题就起得不通,不过这也是我要写此文的意旨所在。
要聊《易经》,作者起码要亲昵儒家道统,不然就是门外汉。我这个标题,就是一个十足的门外汉标题。儒家来写这篇文章,怎么能把HolyBible叫做《圣经》呢?儒家的圣是孔子。Holy Bible只能叫做《新旧约》。《易经》也不该叫《易经》,太业余了,专业的叫法是《易》或《周易》。最重要的一点,《圣经》不能放在《易经》的前面。所以,专业的题目应该是《<易>与<新旧约>说》。读中国的书,特别要注意这一点,这叫做“微言大义”,似乎是细节,却处处体现着立场、精神和取向。
如果我把题目叫做《<易>与<新旧约>说》,内行就会点开看,而业余的人看见题目就跑掉了。但实际上,内行是不用点开看的,因为他们已经懂了。
——这正是布道者的痛苦所在。作为一个内行,你总是得以一个外行的姿势出现。孔子如此,耶稣也如此。这话说大了,往小了说,如果你的paper太过炫目太过犀利,要想让答辩委员会的那些外行大佬们搞懂,你得把自己的研究往最肤浅处去讲。那些名气大心眼小的答辩组成员们字典里是没有“不明觉厉”这个词的。
(转载请带上我的微博:@王路在隐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