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醇亲王夫妇的前后两次昏厥

(2016-08-01 06:02:07)
标签:

历史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千年封建社会权力者一语以定夺,延误了古老文明中国的进步,这应该是人所共知的中国史学常识。晚清慈禧太后以专制闻名,无数权臣匍匐于她的脚下,也被众多史料和无数近代史学者所记述。

 

1875年初,19岁的同治皇帝死去。当慈禧太后宣布帝位将由醇亲王4岁幼儿载湉继任的时候,朝堂上的醇亲王当场昏厥了过去。

 

醇亲王昏厥,至少可以说明,他对自己幼年儿子继位大清皇帝这样的大事,事前一点都不知情。这样的安排,是慈禧只为自己能够继续“垂帘”执掌皇室大权的“突发奇想”。

 

长期以来,史学者对于史料所载醇亲王当场昏厥这一事情,一直众说纷纭。笔者以为,按现代心理学认为,在针对自己的任何重大事件发生的一刹那,人首先想到的,是如何保护自己。这是人所共有的心理本能。醇亲王当场昏厥,同样是因保护自己而作出的一种激烈反应。古代封建皇室历来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当已故皇帝没有子嗣而不得不挑选某一亲王幼子继位的时候,幼帝的父亲必须退出朝廷而不再拥有任何权职,以免亲王以皇父的身份干预朝政。醇亲王听到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时,第一本能便想到了这点。十多年来,醇亲王正处于皇家“事业上升期”(有权才有一切)。史料证明,年轻时期的醇亲王有着较强的为官欲望(他很排斥恭亲王与西方接轨的洋务事业;后来为权以后则改变了)。这样的消息,对他来说,就是意味着向他宣布:无官一身轻。他听到后全身瘫软而昏厥,也就在合理之中。

 

由于心理学是仅于20世纪初才在中国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学科,晚清史笔没有这方面的心理刻画,长期以来的史述者,也不自觉地延续了史笔的记载,很少有这种分析。有人说:他是因儿子做皇帝引起过度高兴而昏了过去;有人甚至干脆说:他是假装昏倒了。或者,至今仍有人在他们刚出版的史述著作中模糊地说:不知出于什么原因。

 

与以上一点几乎同等重要的另一个原因是,醇亲王幼子继位清帝,将剥离他和儿子的亲子关系。十数年在朝堂上为官经历,也使得醇亲王对兄嫂慈禧太后的强硬专制个性,有了深刻的了解。同治皇帝从小生活在慈禧阴影下的叛逆,最终得病而抑郁死去,仅活到19岁,就是醇亲王儿子的前车之鉴(后来慈禧又养成了光绪皇帝的叛逆,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少年所谓叛逆期的缩影)。

 

两个原因相叠,醇亲王当场昏厥,也就既合理又合情了。

 

史料记载,就在昏厥事发生的第二天,醇亲王主动打报告申请:辞去朝堂内外一切职务。这是醇亲王第一反应后的再反应现实表现,也是封建皇朝对臣子的道德要求。至于具体怎样安排工作,那是专权者的人情世故问题了。

 

历史总会用后续事件向人们透露点什么,或者说,它会以惊人相似的表现形式,说出历史真话。

 

三十三年以后即190811月中旬,此时醇亲王和他的福晋(光绪的生母)早已故去,醇王府只留下他的侧福晋刘佳氏含饴弄孙、安度晚年。就在中旬某天,紫禁城里传来了一个消息,她的亲孙子,就是光绪同父异母弟弟载沣的3岁幼子溥仪,已被选定为大清皇帝。

 

听到这一消息,惊人相似的一幕发生了,刘佳氏和他三十三年前的先夫一样,当场昏了过去。她醒来以后的第一句话是:“先杀了人家的儿子,又来抢人家的孙子!当个皇帝的虚名,还不是终身监禁!”

 

刘佳氏对慈禧的指控“杀了人家的儿子”,是慈禧临终毒死光绪皇帝的证据链之一(古代渲染“为尊者讳”观念,使历史记载讳莫如深,掩盖了真相)。刘佳氏当然没有醇亲王一样的做官欲望,因此也就不会有当年醇亲王所具有的第一反应,但她的亲情反应,却和醇亲王一模一样:“当个皇帝的虚名,还不是终身监禁!”

 

历史不会无语。光绪载湉和宣统溥仪的一生命运,正被两位长辈因无能为力而表现出来的担忧,早已预料到了(载湉被慈禧监禁成为历史著名的“傀儡皇帝”,溥仪则少年时禁于紫禁城内、成年后被日本人监禁)。

 

 

2016616星期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