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文字概念的表达

(2015-12-14 06:10:31)
标签:

文化

分类: 杂论

人所共知,在科技和经济领域,文字工作者们对于文字概念的确切表述,必须倾注足够的重视。但在普遍性的社会现象中,人们对文字概念或说某种社会概念的表述,却是十分模糊、不具可科学性的。

笔者曾听说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有一对夫妇育有一个婴儿,男方家庭认为,在中国某个传统时节“鬼节”那天,要把婴儿抱在婴儿车上推出去吹风,因为那天“鬼”被驱赶尽了,正是室外空气最清爽的时候。而女方家庭由于居住于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传统观念,而这种观念正与男方家庭相反:那一天是“鬼节”,因而不能推婴儿出去吹风。这一对同一事情的不同观念,引发了男女双方家庭的巨大冲突。而这种冲突,笔者以为,正是概念模糊及不具科学性所造成的。

中国文字概念的博大精深和可灵活操作性(所谓“大致如此”)使得文字表达有了需要探究的意味和趣味。广为人们所熟知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其实是在某一时段对同一事物的相同描述。但同一文字的排列次序不同,表达出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文字概念模糊几乎遍及于中国很多阶层和领域。由于中国经历了三千多年漫长的封建社会,至今普众性中国对“人民”、“公民”一词的概念依然含糊不清。具体表现为不同文本、不同环境需要的不同表达,——法律词义没有被应用于现实社会生活。政府和国家这两个概念,也可以随便替换;以及存在于所谓“面子”、虚荣、尊重三者概念之间的混乱关系。

前几年,中国曾流行一个词叫“经营城市”。这个词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就在于它其中的一个“大致”概念:对城市发展,要具有商业经营的头脑。不错的!但是,商业经营本来是指经营必须符合市场经济本身的商业运作规律,而不是用权力去获取经营的最大商业利润。这也是中国祖先为什么一再指出并一直(试图)实践的政府机构官员不能经商的历史经验(轻视商人另作他论)。但是,当中国社会进入上世纪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商业化”时,中国后人竟然把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间歇性认知倒退),在似是而非、冠冕堂皇中高唱了许多年。也许,不知还有多少社会概念在不意识的高歌中贻误着中国的人们?

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字概念的确切性和不可替代性,是社会文明(文化或社会智力)程度的一支温度计。我们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这点。一个十二三岁的“有知识”少年,他的文字词汇量爆满,但他会错误地运用这些词汇,即学校老师常说的“堆砌辞藻”,而随着他进入成年期和越来越成熟,他的文字概念则会表述的越来越准确。

20151123日星期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