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晚清党争与排满

(2015-07-13 06:34:09)
标签:

历史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每个人写文章的目的,都在于“说理”;而受众往往只注意到文章能否自圆其说。但是,任何说理,又往往会带有立场性,这便是人们常说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社会现象。说理者的这种立场性,有时会因其“在理”而被掩盖了起来,因为人们普遍具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心理,即,说理者就是抓住了受众先入为主的心理。

 

有史学者在叙述晚清维新变法期间的“帝党”、“后党”之说的时候,就竭力否认这种现象的历史存在。确实,就晚清史料而言,是不会存在所谓的“帝党”和“后党”的文字记载的。因为那个时代就是竭力讳言“党”与“派”的,所谓“君子不党”嘛。但史实又是怎样的?

 

学者王治军在其《大清灭亡启示录》一书中说:“对于专制王朝的政治人物来说,他们的‘政见’往往就是他们的政治目的,谁是‘排外派’,谁是‘亲洋派’,谁是‘开明派’,谁是‘保守派’,这些标签是很重要的,但标签本身不能说明一切,朝廷里没有无缘无故的派——是权力走向才决定了派别走向。”

 

只要存在实际上的专制权力,就一定会存在史实上的派别,无论它是否认的,还是承认的。晚清史料说明,由于利益因素,朝廷里很多权贵是站在慈禧太后的立场上的,但由于光绪皇帝年轻,又是“合法帝权者”,因此他们在反对皇帝时有所顾忌,而把仇恨矛头指向了维新派;同样有一批人,他们站在了时代潮流里,但畏惧于清廷体制内论资排辈的真正实权者慈禧太后,他们瞻前顾后——慈禧掌握二品以上官员任命权的史实无可辩驳地说明,她才是维新变法期间的唯一专权者。各自的立场,各自的经历及利益因素,是他们组成趋于权力的有缘有故的“派”,即事实上存在这样的“帝党”和“后党”——但它是松散型的,是只要有适当条件便会“背叛”的。中国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社会的专制权力,造就了非此即彼的“叛徒”现象,而非所谓道德低下意义上的。难于否认,古往今来人类原始的利权唯一性使得忠诚度成为易碎品。大太监李莲英的一生,是紧随慈禧太后为奴的一生。他的立场,是坚定地站在慈禧太后一边的。但史料显示,李莲英为了给自己留一条后路,在他太监生涯的晚期,也竭力地巴结年轻而已经失去权力、成为真正傀儡的光绪皇帝。这也许倒是他真实人性的反映。

 

晚清史笔不存在文字记录上的“帝党”、“后党”之称,是那些史述者否认晚清“党争”说法的依据,但恰恰正是近年来为慈禧翻案这股逆流中的迂腐者。

 

同样,指责清末革命者“排满”的“说理”也是如此。这种说理者只站在单一立场上。最近十数年来,无数近代史学者著书立说披露,晚清政权是内部崩坏的。哲学告诉我们,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在内因,而非外因。革命者鼓动起的“排满”运动,确实在外因上给了清廷致命的一击。那些指责清末革命“排满”者认为:清末“排满”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表现,不足以成为中国后人的范本。首先承认,能够有这种“狭隘”认识是好样的。但这只是“公说公有理”,为什么不听听“婆说婆有理”呢?清朝历史长期以来,满清旗人作为“中原逐鹿”的胜利者,一直是清朝中国的天然一把手。满汉担任六部尚书,也以满人为权威正职、汉人为附庸副职的。清朝至太平天国起义,清廷因汉人军队的英勇(湘军)才把督抚的实权逐渐过渡给了汉人。也就是说,在有清一朝,满清旗人的排汉观念是一以贯之的。这不是后人的“民族主义”情绪,而是史实。正因为如此,太平天国被镇压以后,满人掌权在权力收拢过程中又成为了那些“胜利者”的一种天经地义,即具有权力崇拜的清廷称之为“同光中兴”。

 

就在清末立宪和革命互为抵御、互为消融的拉锯之际,清廷又搞了一个“皇族内阁”。这不是它“逆潮流”,而是它观念始终如一、天经地义、所谓“万世一系”的历史结果反映而已。清朝所谓的“满汉同治”只是蒙骗性舆论意义上的,掩盖不了它史实上的满清专权。北京城内满汉衣食住行有别、全国各地满汉禁止通婚,它本身具有时代性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狭隘民族主义观念。清末史料证明,晚清出访东洋西洋的“五大臣”之一、确立国家观念宪政改革的支持者端方(戊戌政变后向慈禧表忠心,曾写出肉麻歌颂慈禧的“顺口溜”级诗歌)在回国后的奏折汇报材料中,就承认了历史长期以来的满汉畛域之分。清末“排满”运动,只是清朝“排汉”(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是一种哪里跌倒哪里爬起的“反弹”现象,就像“阶级压迫”而出现“阶级斗争”、资(产阶级)专政而出现无(产阶级)专政一样,是相同的一种历史逻辑。撇开一方而大谈另一方的“说理”,或只选用单方史料史笔和站在单方立场上的,都只能是戏说和企图误导受众心理的“公说公有理”而已。

 

也许,历史争辩是一件好事,它可以越辩越清楚,让后人不再陷入“翘翘板”式的更替循环之中。

 

2015623日星期二

 

文章链接:http://control.blog.sina.com.cn/admin/article/article_edit.php?blog_id=6a504aac0102wao5   博客地址链接:http://blog.sina.com.cn/u/178364689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