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慈禧四次挑选孩子

(2015-07-01 06:08:19)
标签:

历史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常言道:一个人缺什么,便最希望拥有什么。晚清慈禧太后一生最缺孩子,她便四次把孩子扶上皇储位子。

 

第一次是辛酉政变之后的垂帘听政,她把六岁的儿子同治扶上了皇位。垂帘听政是她(和一批拥戴者)的发明创造,而六岁儿子登基皇位,是先帝咸丰安排的,不完全由她。那时她处于一个学习阶段。不幸,儿子亲政才一年多便生暗病死去,她沉浸在失去孩子的痛苦中,便选择了又一个孩子登上皇位。那是她皇叔、也是胞妹的儿子、年仅四岁的光绪皇帝。光绪成年亲政之时,正是晚清大变革、世界现代化潮流激荡之际。由于光绪变革拂逆了慈禧的权力理念,她便把青年光绪皇帝赶下了台,再一次选择了一个孩子。这次的孩子稍微大一些,是皇族亲贵端王载漪的十四岁儿子溥儁(慈禧死于八年之后。选这么大的孩子为皇储,她有否估摸一下自己寿命与皇储亲政之间的时间关系?)。这是发生在1899年的己亥建储。但当时国内外世界潮流已经不完全由她了。在外国军事入侵、国内舆论双重逼迫下,她在西逃后不得已恢复了原状。光绪傀儡皇帝的名声由此坐实。在慈禧临死(光绪先一天被毒死)之时,她又一次选择了一个孩子作为皇帝,那是年仅三岁的溥仪。

 

在晚清中国即将进入现代化国家的前夜,慈禧太后热衷于把懵懂孩子推上皇位,后代(包括现在)却有人说她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发展,无论对于一个国家的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的提升,都有点痴人说梦。慈禧选择幼儿登上皇位的举动只能反映出,这位独尊统治者仅有一家之私而决非有一国之公——不得不说,她自觉继承了已经接收到西方文明信息的祖宗“康熙爷”目光短视的一面(文字史料载称,青年时期康熙皇帝很钻研西方科技知识)。

 

假如按古代社会视皇帝为至尊的游戏规则标准去衡量晚清慈禧太后,她也是反传统、反规则的。她只把至尊皇位作为了丑恶权力交易的工具。她选择四岁光绪当皇帝,实则交易到了用以遏制恭亲王的光绪父亲醇亲王。对外虽同称亲王,但她用权的便利、醇亲王忠孝于她的态度,则不可同日而语了。在光绪亲政的百日维新被强行中断(戊戌政变)之后,慈禧选择一个十四岁孩子作为皇储,实则交易到了独尊自大、盲目排外、抗拒国家文明进步发展的端王载漪势力——也可说是专制权力发出了一个悲壮而又愚昧的信号。但显然,事后慈禧也后悔(吴永《庚子西狩丛谈》),她这次做了一件大亏本的交易。载漪从此成为了“拳匪”祸首,被“圈禁”赶出了京城。一生在紫禁城里缺失孩子的漫长经历,使得慈禧对孩子登上皇位的偏好成为了习惯。她临死选择三岁溥仪当皇帝,实则交易到了叶赫那拉家族的后代势力,她期望本家后人可以让她在九泉之下安宁,也可以永葆她有史以来最长十六字皇太后尊号的隆誉。

 

慈禧太后因一生历练而成为了权与位的政治交易高手。无论历史发展到何时,只要有崇尚权谋的社会土壤,晚清慈禧都会成为某些人推崇的光辉典范,昨天会,今天会,将来也许也会。

 

慈禧挑选中国历史上最后三个幼儿皇帝,其实真正揭示了封建皇朝这样一个历史规律:皇位本质上只是专权名号,就像古人在宗族祠堂里拜祖时祭台上所竖立的那块牌位一样。皇朝末代慈禧太后的这个历史贡献,是她始料所不及的。

 

201561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刍议道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