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东
磊东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216
  • 关注人气:3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人传奇与胸怀

(2015-06-03 06:26:38)
标签:

文化

分类: 普通人看清末史专题

有这样一句几乎人人都知道的名言,“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这是一句关于人心有容乃大的赞美语。

但是,从人类自古至今没有多少改变的心机和城府这一个角度去看,在这样的人心胸怀中,可藏纳多少风云变幻的诡谋和心机?中国文字至今仍常常出现叙述证据并不确凿、但可发挥无限想象的“传奇”一词,正是“更宽广的人的胸怀”为之造就的那么一个无限平台。笔者断言,清朝上溯的封建王朝自诩“文物制度最优越”,正是基于那个时代认知的博大精深、个人意志的“更宽广的人的胸怀”之上的(常见的对同一事物不同角度而又同样“合理”的解读现象,即是对“胸怀”的另类解读)。

晚清名臣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与清廷斗智斗谋,正体现了这种博大精深和心机传奇。

曾国藩首先打出一张悲情牌。他在家书中说:“古来成大功大名者,除千载一郭汾阳(郭子仪)外,恒有多少风波,多少灾难。愿与吾弟兢兢业业,各怀临渊履薄之惧,以冀免于大戾”。他裁撤湘军,自觉交出兵权、财权。同时,四十岁的兄弟曾国荃请求清廷准予“病退”。

清廷深知,曾国藩经过十四年与太平天国打交道所建立起来的朝野威望(坊间有劝曾国藩称帝的传闻),不是他自削兵权裁撤湘军所能磨灭的,相反,也许只能给他的名望加分,还得把更难的事情交给他,让他鞠躬尽瘁。18657月,曾国藩受命接替战死的僧格林沁亲王,去镇压没有根据地、在甘肃至山东沿海来回游击的捻军。

很多史述常常这样解读曾国藩镇压捻军:他吸取了僧格林沁尾随捻军被拖垮的教训,以静制动,以“有定之兵,制无定之贼”(奏折),用“文火慢炖”的战术。但是,曾国藩奏折所言,只是他的战术“理由”。假如运用“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是可以产生无限想象的。曾国藩是否还有他“胸怀”更宽广之谋呢?《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曾这样解读诸葛亮空城计:在朝堂中自身权力条件不够成熟之际,司马懿只是不想灭了诸葛亮,以养敌自重。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解读曾国藩的“文火”,也只是一种养敌自重、惧怕“大戾”降临的行为呢?因为,在曾国藩宽广的胸怀中,他就不会有这种想法吗?只是他不说而已。

与其说曾国藩在文火炖捻军,不如说清廷在文火炖曾国藩。《清史稿》记载:他自知“权位不可久处,益有忧谗畏讥之心。病假数月,继请开缺,以散员留军效力,又请削封爵。皆不许。”

清廷用两年时间向朝野明示:曾国藩用十四年建立起来的威望,只是神话而已,落毛的凤凰(解散湘军)到底只能如鸡。当时一位叫林辅华的英国传教士在清廷厚黑曾国藩的同时,竟然这样解读曾氏的“突然无能”:以“自污”的方式消除人们对他的迷信。这个解读,与清廷用镇压捻军无效以抹黑曾国藩的目的,惊人一致!人的想象与解读,确实如天马行空,因为那里有一个博大精深而又宽广的胸怀。

曾国藩两年剿捻,得到的朝野社会效果是:“劾其骄妄”,“谤议盈路”。现实世界从来是公平的,有人捧他到天,必定有人毁他到地。这是因果,不是结果。

“文火炖”出的曾国藩,确实只是一个凡夫俗子。比如,他的家人,远比朝堂、更比国人重要;比如,他有散布各地、身居要职的人情网络关系——此时他们沉默了。

接替曾国藩剿捻的,是被清廷重用以把曾国藩比下去、达到扬此抑彼(羁縻策略)目的的李鸿章——李鸿章官运来了。而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去接替上任不久就被刺死的马新贻。有民间史笔发挥宽广胸怀无限的想象空间:马新贻就是在两江总督任上受命调查曾家兄弟侵吞太平天国“国库”,而在南京被湘军关系网下了黑手。这里是否依然存在着某一个体人心胸怀中无限的诡谋与传奇呢?——后人继往开来地拍摄了传奇电影《刺马案》。死者后已也,与曾家两兄弟侵吞巨额财宝(历来民间包括曾氏乡人传闻未断)相比,曾国藩威望神话破灭——不能把清廷比下去,家奴毕竟是家奴,就显得更重要了。马新贻就让他安静地去吧,咎由自取了。这成为了清朝无数未解之谜之一。

由于帝王将相观崇尚权谋,因此,清廷与功勋硕臣曾国藩之间的博弈还没有结束。只要有博大精深、复杂人际关系的人心胸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吸引眼球并其乐无穷(古典名著《三国演义》是古中国权谋斗争哲学的典型)。而博大精深的胸怀,正是一个无限的传奇战场,即心机和权力结合才畸生出了古往今来无数人物跌宕起伏的传奇故事。但真如古人所言: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可以这么说,除了在那个王朝初兴阶段之外,独尊权力历来只注重个人智力即心机而漠视众人智慧,即崇尚权谋,大概就是古往的社会认知特色;死而后已方能了却心病和盖棺定论(在曾国藩死后,“曾圣”便这么定论了)。这也许就是古代人数不多却最具影响力(导致前赴后继)的风云人物的古旧传统哲学观。

注:个人传奇正由不断更替、难于持久的权力传奇所铸就。本人不屑于“传奇”说和“计谋”说,即耍个人小聪明,而丢弃了社会大智慧,故写下此文。

2015514日星期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